27《短文两篇》学案

27《短文两篇》学案

ID:38029076

大小:40.6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27《短文两篇》学案_第1页
27《短文两篇》学案_第2页
27《短文两篇》学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27《短文两篇》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7、《短文两篇》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本文。【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二、自主学习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的愉悦

2、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沉鳞()仙都()与其奇者()颓()三、合作探究(一)初读,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2、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二)研读,赏析。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晓雾将歇()沉鳞()竞跃()夕阳欲颓()仙都()与其奇者()2、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3、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

3、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最后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巩固练习1、解释加点的字。(1)无色交辉()(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2、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写山高的句子(),写水清的句子()。21全文抓住()一个字来写。4、对江南水画赞美的语句是()。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学习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学习难点】体会作

4、者旷达乐观的心境。【知识链接】简介背景:这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她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字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注着作者悲凉的情怀。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5、,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21世教一、自主学习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遂()  寝()  藻()  荇()2.你能正确的读出停顿吗?(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二、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3、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

6、(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1世纪教育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1、默读课文,并思考。先思考,后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

7、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三.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词语。念:遂:相与:盖:但:ccom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4.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