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33723
大小:4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26
《眉山市“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眉山市“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执政为民、利民、惠民,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2006年省、市实施为民办十件实事、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60.65亿元(见下表),实施民生工程项目150多项,惠及城乡95%左右的居民,满意率超过90%。“十一五”期间全市民生工程财政性资金投入情况表项目类别财政性资金投入(亿元)就业促进1.09扶贫解困2.93教育助学7.58社会保障8.49医疗卫生8.18百姓安居19.27道路通畅4.3环境治理7.57生
2、态文明0.67创业富民0.57合计60.65眉山是新建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欠账较多,还存在诸如部份特殊群体就业难度大、稳定性差;义务教育发展城乡不均衡,城区出现“入园难”、“上学难”;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且城乡差别较大等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批民生问题。中央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逐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政府保障能力。《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我市民生工程建设进行了初步规划,据此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
3、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每年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尊重民意、全力推进,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幸福。二、“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投入财政性资金不低于102.66亿元。实施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见下表),到“十二五”末,建立起与眉山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建
4、立健全政府引导与社会共建相结合的创业就业促进体系,激发创业活力,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建立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基础,职业教育为重点,积极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教育助学体系,提供均等受教育机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管理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建立健全网络完善、功能配套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建立健全多层次、宽覆盖、多功能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建立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文化体育和生态建设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活环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2011年—2015
5、年全市民生工程财政性资金预计投入情况表项目类别预计财政性资金投入(亿元)就业促进3.12扶贫解困3.85教育助学14.68社会保障21.36医疗卫生15.29百姓安居15.32基础设施8.66生态环境10.58文化体育8.25创业富民1.55合计102.66三、“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主要任务(一)就业促进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比较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局势。1.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完善补贴办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
6、效性。整合职业技能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农劳品牌工程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社会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就业前培训、在岗职工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和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通过5年努力,实现农民工在岗培训20万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5万人,品牌工程培训2万人,劳务扶贫培训1万人,新型农民培训5.5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2.扶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健全和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服务岗位,重点解决405
7、0人员、残疾人、失业一年以上人员、低收入家庭人员、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服务型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创造有效就业岗位,实现新增就业不低于10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3.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以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和劳动保障监察为重点的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全面实现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街道、乡镇设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所有社区和行政村设立劳动就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