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_马说导学案(唐东丽)

第23课_马说导学案(唐东丽)

ID:37627373

大小:3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5-26

第23课_马说导学案(唐东丽)_第1页
第23课_马说导学案(唐东丽)_第2页
资源描述:

《第23课_马说导学案(唐东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编号:第五单元03使用时间:班级:小组:第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23课《马说》导学案编写者:唐东丽执教者:【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3.通过合作探究,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自主预习案】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

2、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

3、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之前的《爱莲说》就属这一文体。4.唐宋八大家: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1.注音:祗()骈()尽粟()一石()槽枥()2.解释字词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2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编号:第五单元03使用时间:班级:小组:第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4、,骈死于槽枥之间()马之千里者()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之不能尽其材()③补充整理重要词语:三、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解决。【合作探究案】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2.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3.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文章用了什么写法?四、拓展延伸:1.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

6、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