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咬文嚼字》

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咬文嚼字》

ID:37444001

大小:2.33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5-12

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咬文嚼字》_第1页
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咬文嚼字》_第2页
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咬文嚼字》_第3页
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咬文嚼字》_第4页
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咬文嚼字》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咬文嚼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猜字迷: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嚼字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B.形容卖弄才学。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咬文嚼字”的含义比较: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像这样描写得精辟的句子还有很多,曹雪芹呕心沥血撰红楼,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古人对文字的斟酌还有这样一些名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唐代卢延让的《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2、休(杜甫)。古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着实令我们钦佩。那么今人对待语言文字的运用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借助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朱光潜执教:四川省简阳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陈阳教学目标1、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列举体现出的道理。3、学会咬文嚼字的方法。4、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教学设计】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朱光潜(1897--1986

3、),安徽桐城人。笔名孟实、孟石。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他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作者简介重点掌握的字词咬文嚼字没镞啰嗦锱铢必较憎恶斩截深恶痛

4、嫉索然无味岑寂倒涎(jiáo)(luōsuō)(zēng)(suǒ)(mòzú)(zīzhū)(zhānjíe)(cén)(jí)(xián)听课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咬文嚼字(课文未选部分)朱光潜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5、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

6、“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7、”,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