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卫生学期末重点总结

同济大学卫生学期末重点总结

ID:37337184

大小:9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22

同济大学卫生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1页
同济大学卫生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2页
同济大学卫生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3页
同济大学卫生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4页
同济大学卫生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卫生学期末重点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总论: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标。2.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还包括这个空间中可以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各个因素。环境通常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卫将生学长期以研究自然环境为主,并人为其划分为生活环境和(空气、水、食物及地质与土壤)和职

2、业环境。自然环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前者指大气及室内空气、水体、土壤(岩石)、食物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后者指介质中的被转运物或者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成分。环境因素附载在不同介质中,不同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因素可以互相转化或互相迁移。3.根据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及采取的相应预防或干预措施,将预防策略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称为三级预防,又称三水平预防。①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以人群为对象的预防措施包括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不良

3、生活方式和行为,坚持平衡膳食,加强体力活动,计划免疫及优生优育等。以环境为对象的有创造和维护有益生活和职业环境,消除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危害。②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了“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③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4.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4、: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环境与健康:5.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范围包括海平面以下12公里到海平面以上约10公里高度。6.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定义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对健康的有益影响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及适宜的阳光

5、照射和小气候改造环境过程重视生态平衡,使其优于原生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对健康的不良影响某些地区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改造环境或生活、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产生环境污染7.一次污染物:亦称原生污染物,指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性质未发生改变,如CO,SO2等。二次污染物:亦称次生污染物,指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生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与毒性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8.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微生物、动物、植物以及人类)与非生物环境

6、(空气、水、阳光、土壤、无机盐类)所形成的系统。9.生态平衡: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输出、输入,生物学群种和数量,以及各群种数量之间的比例保持平衡。10.食物链:指一种生物被另一种吞食,后者被第三种吞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以人类为终点的食物链为人类食物链。1.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催化分解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2.生物

7、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升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3.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严重环境污染称为公害。4.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空气中—扩散和对流;水中—扩散、弥散和水流迁移;土壤—靠水通过土壤颗粒间空隙的运动实现;生物间—食物链和食物网;非生物环境—稀释、扩散、溶解、沉降等物理作用,氧化、还原、水解、中和等化

8、学变化,生物转化、生物蓄积、生物分解、生物放大作用。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和混合等;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及酸碱中和、光化学作用等;生物净化—生物氧化、生物拮抗、生物降解、生物的吸收、光合作用等。5.环境污染物的吸收:指环境污染物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