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04084
大小:217.00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5-10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管理实践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实践、思想、理论三者关系示意图(一)中国的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指某一人类社会群体共有价值体系。如价值观、伦理观、传统习俗、心理状态等一系列意识形态的总和。它决定了人们对人对事的看法和行为。文化是由历史形成的,并受当时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所影响。一、中国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五千年的文明史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超级稳定:欧洲从475/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中国从公元前475战国时代到1840年
2、鸦片战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共2315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弱德儒-需(从天而降的云彩)-弱-弱德其为形虽“弱”,但却含蕴有一种“德”之操守。儒家尚中庸、重弱德。“儒”字从“人”从“需”,同“懦”。《易经·需卦·彖tuàn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等待之意,虽然前途有险阻,但只要心怀诚信,就能光明亨通。以柔韧为刚健方能自强不息,居德正用广长深厚方能“和实生物”。弱德之美,于斯为大。中庸:亦经亦权经,又被称为“常”,“中”.是指一般性原则。权,则是指
3、在特殊情况的通权变达。经权关系是原则性和灵活性如何统一的问题.综观儒学经权理论的基本特征,在于承认客观事势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而且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不动的,主张在特殊状态下应该通权变达,不是从僵死的教条去规范变化万端的现实,这种追求原则与境遇相统一而达到"合宜","至善"的经权智慧,既是对中庸时中境界的追求,也是情理精神的实现.(二)中国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要点(1)顺道道:治国之道—治党治国的理论与方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顺道:顺道则虽小必
4、大逆道则虽成必败管理者:辨道顺道道本管理--新企业文化观(2)重人人心向背(得人心)人才归离(得人才)人才:德才兼备谓之圣贤司马迁的德才兼备理论: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智也。德胜才者,君子也;才胜德者,小人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3)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成功的三要素人和:强调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强调团结(安邦定国民平家和)求和的关键:善、诚、正、公、信温、良、恭、俭、让求同存异、舍利取义当权者起关键作用(4)法治人治、德(仁)治、法治法治三要素明法:公开性要宣传,要求人人知晓一
5、法:法令统一、政出一家、一视同仁常法:固法强调法的稳定性,取信于民,强化法的权威性(5)守信岳飞治军(五德)德者以信义布天下信誉是国家、企业的生命信誉是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之一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美国安然事件(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安达信被罚700万美元)南京冠生园:信誉的破产(6)预谋凡事豫(与预通)则立,不豫则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
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始计篇》启示:强调前瞻性、强调规划性(7)利器(8)求实(9)节俭(10)对策(博弈)(三)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封建统治工程管理:万里长城历时:春秋战国(公园前7世纪)-明万历年间(1573年)位置: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六千七百多公里(13400华里)劳动力:数百万土方:541021950立方=一米高一米宽,绕地球13.5圈(40075.7km×13.5=541021.95km)质量检查:砖上刻有制造州府县及制
7、造者的名字二、西方管理理论的萌芽以1733年纺织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制度的确定促使人们对管理的关注。有关管理问题的主要论点1、关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关系问题:萨伊(萨伊定律认为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即“供给会自行创造其需求”)明确管理是生产的第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的才能)。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认为所有权与管理权一般是分开的。2、关于管理的职能:各自强调不同的管理职能,计划、人事、组织控制职能。3、关于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品质。4、关于专
8、业化和劳动分工5.关于动作和时间研究。6.关于生产自动化和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7.关于工资和激励:计件工资最能提高生产率;多种工资形式。总之,区分了管理职能与企业职能;意识到管理将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管理的地位将不断提高。亚当·斯密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