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74065
大小:8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2
《中国古典诗歌意脉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典诗歌意脉论(2010.12)屈光内容提要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意脉是诗人为了使作品成为完整的有机体而采用的内在艺术结构形式。意脉理论研究的是主旨与内在结构形式的关系,其最深层的问题是诗歌中种种不符合语言逻辑和思维逻辑的现象。中国诗学没有系统完备的意脉理论,现当代尚未把意脉作为诗学理论进行专题研究。本文将散乱于文献中的有关言论加以整合,对意脉的概念及内涵、意脉的艺术作用、意脉的分类、意脉理论的核心(不连之连、不结构之结构)、意脉的存在形态等问题进行了论证,试图建立中国古典诗歌意脉理论的框架
2、,并通过实证证明了意脉理论对古典诗歌鉴赏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与本人的一项前期成果相呼应,证明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脉理论与西方意识流文学理论是同质的,都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我曾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一文,借用西方意识流理论,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抒情主体杂乱的意识活动,指出“从古代文论角度看,这属于意脉、结构范畴,讨论的是诗的结构与立意的关系。”而本文则接着这个话头专论中国诗学的意脉理论。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意脉”这一复合词由“意”和“脉”两个字复合而成
3、。脉的本义是血液在人周身流动的脉络,《说文》:“脉,血理分衺行体者。”《玉篇》:“脉,血理也。”大约在汉代产生了复合词“血脉”,“血脉”与“脉”便成了等义词。顾名思义,诗学中的“意脉”,指作家的“意”即立意(主旨)如同血液贯通全身一样贯穿全篇。“意脉”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是立意是否贯穿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穿全篇的问题。中国诗学没有系统完备的意脉理论,然而古人言论之总和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脉理论的客观存在。现当代尚未把意脉作为诗学理论进行专题研究。本文将散乱于文献中的有关言论加以整合,试图建立中国诗学意脉
4、理论框架,并且通过实证说明意脉理论对古典诗歌鉴赏实践的指导功能。一、意脉的概念及艺术作用(一)意脉的概念及内涵从今存古代文论文献看,意脉的概念起源于《文心雕龙》,其《章句》篇曰:“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文”指文辞,“义”指立意,立意贯穿于全篇,如同人之血脉流淌不滞,故曰“脉注”。这里“义”和“脉”还是单纯词。《附会》篇论“命篇之经略”在于“附辞会义,务总纲领”,“且才分不同,思绪各异。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然通制者盖寡,接附者甚众。若统绪失
5、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夫能悬识腠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石之合玉矣。”“善附者异旨如肝胆,拙会者同音如胡越。”“篇统间关,情数稠叠……道味相附,悬绪自接。”则出现了复合词“义脉”。刘勰称作“义脉”,到了宋代称为“意脉”,“意”与“义”同义。除“义脉”、“意脉”而外,宋元明清人还有其它术语,诸如“血脉”、“脉”、“筋脉”、“气脉”、“语脉”、“9文脉”、“脉络”、“脉理”等,所用术语不同,概念内涵完全一致。为了与“意象”、“意境”等诗学概念相适应,本文把“意脉”做为诗学概念的术
6、语。以刘勰的言论为主要依据,可以对意脉概念作界定并归纳其内涵。意脉是作家为了使作品成为完整的有机体而采用的内在艺术结构形式。意脉概念的内涵可归纳为如下三点:1.“意”指主旨,意脉指“意”深入并贯穿作品的全部语言成分,即所有的词语、文句和段落,如同人体的血脉一样流遍全身。2.意脉是作品内在的,文辞是外在的,意脉靠文辞来体现,即刘勰所说“外文绮交,内义脉注”。3.“意脉”与“意”是不同的概念:“意”属于作品的内容,而意脉的艺术本质是作品整体上的内在艺术结构形式。凡是符合上述三点内涵的古代言论,即使没明确
7、使用术语,也属于意脉理论范畴。(二)意脉的艺术作用意脉的艺术本质是作品整体上的内在艺术结构形式,古代诗评家指出,意脉具有使作品成为完整的有机体和富于韵味两方面艺术作用。1.意脉贯穿,作品就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诗中所表现的意识活动往往是复杂的,即“情数稠叠”,要想把这些复杂的意识联络成篇,就必须依据一个原则,即“内义脉注”,也就是意脉贯穿。否则将“义脉不流”,即意脉没能贯穿,则“辞味必乱”,词语和文句必然杂乱无味,那些没能被联络在一起的词语和文句游离主旨之外,作品也就不能联络成有机的整体,就像人半身不
8、遂一样,所谓“偏枯文体”。刘勰论证了意脉的艺术作用之一是使作品成为完整的有机体,而后世论者亦反复强调这一命题。宋吴沆曰:“(诗)无血脉则不通”宋姜夔曰:“血脉欲其贯穿。”宋张炎论词,欣赏“不断意脉。”《诗眼》主张律诗要“意若贯珠。”宋李涂强调“贯穿意脉”明人胡应麟论七律有曰:“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贯珠,言如合璧。”这些言论都强调诗歌必须意脉贯穿。而元杨载曰:“凡作古诗,……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清王夫之亦曰:“谓之脉者,如人身之有十二脉,发于趾端,达于颠顶,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