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40692
大小:62.3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3
《山东省济南市天材教育培训学校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语文下册为学3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名称《为学》课型新授中考说明要求能积累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学握论说文常用的结构和写作技巧。目标设计设计思路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证据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在学习中常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2、认识蜀鄙之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4、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为学》一文广为传诵,其中所蕴含的深意,不仅在于它讲述了做学问的道
2、理,更阐明了天下事物的普遍道理。文中插入的蜀鄙二僧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生动的背后,增强了说服力,更深入地阐述了做学问的道理,贵在立志,事在人为。学生经过了半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基本能够结合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讲的道理。他们接触过较为简短的古文,像这样长篇幅的古文还是第一次遇到。由于文章故事性比较强,学生对于中间“蜀鄙二僧”部分能够很好掌握,但对于开头和结尾部分阐述的道理不能够清楚的感知,对于道理与所举事例之1'可的关系也不够明了。因此,在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掌握读
3、懂文章的最基本的词语,在读懂读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对蜀鄙二僧故事的理解,明白道理。课堂上注重以自学为主、关注小组交流、加强教师的点拨提升,将感情朗读、理解词句和课文说明的道理作为重难点,展开教学,充分提升语文能力,为今后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常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蜀鄙之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学法设计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4、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篇课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比较容易理解,主要采取朗读、讨论的方法,学生复述故事和翻译来完成课文的学习。课前准备学生: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稈过程线小脯空-p-LAa课后一重构/问题线活动线批注备课【展示导第三课时1、由学生复述以入、明确目一、复习所学。前所讲的《塞翁失标】背诵、重点字词解释。马》的故事导入。2、如果学生未能应
5、该让学生提二、达标检测答出,教师此时告前预习本课的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诉学生一一我们知识使课堂环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今天就学习…篇节紧凑。2、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逮解决这个问题的3、久而不怠焉久:怠:课文《为学》。4、迄乎成迄:成:3、完成导学案上5、吾资之聪,倍人也聪:倍:的检测题,老师明6、屏弃而不用屏:确答案。7、吾欲之南海,何如?之:何如:4、结合搜集资料,8、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道:卒:了解作者简介。【自主学传:5、教师范读课习、整体感9、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然则:常:文,要求学生
6、听清知】字咅、句子停顿10、蜀之鄙有二僧鄙:等。学生可在课文11、贫者语于富者曰语:于:中注好停顿标志。12、子何恃而往子:恃:2、学生自由读课13、吾瓶钵疋矣足:文,要求大声朗14、越明年越:读、读准字音、读15、富者有惭色惭色:对句子停顿。16、西蜀之去南海去:3、用散读、个别17、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读、同桌互读、小18、人之立志,顾不如笏鄙Z僧哉顾:哉: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加强19、自败者也败:20、自力者也力:准确、流利。诵读与积累21.下列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请标明它们所指的人
7、称:①吾②汝③其④余4、在共同解决重⑤尔⑥之点字词的解释后,二、翻译句子。老师给学生五分【合作探1、自力者也。钟的时间巩固所究、集体展2、贫者语于富者口:吾欲之南海,何如?学,并再次提问,示】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4^吾一瓶一钵足矣。5、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强化掌握。7.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于庸也。8、吾资之聪,倍人也9、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10、自败者也。三、简答题。【合作探究、集体展示】1、“”、“”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
8、同。2、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表现了他只强调,“"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Z低。3、“,”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表明富者的物质条件准备永无完备之日,“”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4、贫富二僧的鲜明对比证明了什么道理?5、《为学》选白《》,原题是《》。作者,代四川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