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乌江流域丰富别致的“背荚”文化

浅谈乌江流域丰富别致的“背荚”文化

ID:34479033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6

浅谈乌江流域丰富别致的“背荚”文化_第1页
浅谈乌江流域丰富别致的“背荚”文化_第2页
浅谈乌江流域丰富别致的“背荚”文化_第3页
浅谈乌江流域丰富别致的“背荚”文化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乌江流域丰富别致的“背荚”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浅谈乌江流域丰富别致的“背荚”文化涪陵师范学院美术学院03级美术学4班周道重庆的“棒棒”,成都的“索索”,算是渝蜀两地独具特色的交通民俗(指帮别人搬运东西的人),形成了渝蜀地界的两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西南地区还有一种民俗工具――背篼。由于民族不同,地理条件不同,这种交通民俗也就相应的有了一些变化。对以背运东西为生的人,称呼也各异,在汉族称为“背二哥”,土家族称为“背不离篓”,而在乌江流域彭水一带则直呼其为“背篼”。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大体一致:喇叭型背篼和丁字拐,有的还加副绳架;当货物多时,就用绳架固定在背篼顶上,累了就用丁

2、字拐作为支撑货物的受力点,既方便又安全。“棒棒”、“索索”和“背篼”,他们虽具有地方特色,也无法改变其“下苦力”的身份,摆脱不了“招之既来,挥之既去”的卑微命运。然而有一种和“背篼”类似的民俗工具——背荚,在乌江流域却享受着人们对它优厚的礼遇。背荚是用竹蔑丝或藤条编制而成,其制作相对背篼要复杂。一是选材,选两根仅手指粗细的树条,再用韧性好的竹子(一般是兰竹)划成蔑丝或找来制好的青藤条备用;二是定型,先把两根树条分别制成大小一致的圆弧状,再把树条的两端对齐用绳子绑好,再才把两个制好的树条模型的四个端点用木棒固定并使其平行,两根木条平行的宽度不要过宽

3、,约为圆弧状树条两端长的1/3或1/4(可根据需要定),一个上圆下方的背荚模型就做成了;三是把蔑丝或藤条编织到背荚模型上,编好后再打好“蔑签”,装上背带,一个扁扁的、小巧的“背荚”就完成了。因为“背荚”的开口处是圆弧状,看上去像张开的夹子,故而称其为“背荚”,是郁江一带所特有的民俗工具。郁江,是乌江最主要的干流之一。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流经重庆市彭水县连湖、郁山等几个乡镇,于彭水县城汇入乌江。《战国策`燕策》“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岷江),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至郢(江陵)。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江,四日而至五渚(洞庭湖入口)”[1]巴是指

4、古巴国,在乌江流域一带。郁江因流经郁山镇而得其名。郁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六朝时设县治;夏商至春秋时,郁山为廪君国地,由巴族控制,后建巴国;战国时,周显王七年,楚掠其地,郁山镇属楚黔中;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派司马错取楚黔中,置黔中郡;西汉建元元年,汉武帝置涪陵县,治今郁山镇;三国蜀汉章武元年,汉昭烈帝刘备设涪陵郡,治今郁山镇,军师中郎将庞统之子庞宏任涪陵郡太守,太守府遗址在今郁山中学,庞吏坝地名至今沿用;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设黔中道,领50州,郁山建开元寺;宋绍定元年,在伏牛山涌流天然盐泉的玉山置玉山镇,属彭水县;明景泰元年,代宗朱祁

5、钰即皇帝位,为避钰字讳,玉山镇更名为郁山镇,沿用至今。据盐史专家考证,远在上古时西南地区地表盐泉仅彭水县郁山镇伏牛山和巫溪县宁厂镇两处盐泉;巴族尚未立国,郁山就开始开采盐泉,并有一定规模的盐业。《四川上古史新探》一书说:“从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到疏通水道运输,便是郁山地区文化的特点”[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是李白当年慨叹巴蜀地区交通不便的名句。西南地区大多是山地,道路崎岖难行,背篼则成为最主要的民俗工具;因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有抛背、蔑背、凉背、背荚等;抛背、蔑背、凉背是农用的工具;而背荚在乌江流

6、域的支流郁江地带,则成为一种礼仪、文化和历史受到人们的高度尊崇。在这一带它与木匠、文人、当地民俗及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与木匠的关系:在当地人心目中,对木匠是极为尊重的。背荚原来只是木工用来装凿子、刨子、锯子等工具的器具。在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学会建筑居室,只能依靠天然的洞穴居住,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伏羲氏发现鸟在树上筑的巢,既暖和又舒适,还能躲避虎狼蛇兽的袭击,于是他就模仿鸟巢在树上搭建住所,从而有了最早的居住建筑;到了东周时期,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在木居建筑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发明了许多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如碓、磨等,

7、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打米机”。这些工具在生活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从而奠定了木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式建筑中,木式建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滕王阁,及其许许多多的楼台、阁楼都属于木式建筑。在西南地区,至今还保留和修建木居,木居有干栏式楼居、栅居、吊脚楼等[3]。这些居室都是经木匠一手建造,故而人们对木匠特别尊重。大概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对背荚也视为珍贵的东西,从不轻易使用和碰触。修新房是当地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特别看重修建过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就是砍下自己林地里的较粗壮的树木或购买木材作准备,土家族人称为“伐

8、青山”;第二步是请来木匠,对这些木材进行加工处理,俗称“架大码”;第三道工序称为“排扇”,把加工好的梁和柱子接上榫头,排成“木扇列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