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

ID:34346750

大小:3.21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3-05

上传者:U-24835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_第1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_第2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_第3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_第4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尊华大学DONGHUA,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DISERTATION论文题目:我国慈盖缦组坌值左的内部渔堡班究学科专业:在亟笪理作者姓名:毖熟指导教师:三链兰完成日期:至Q!至生!!且 f嬲甥学号:2101412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RESEARCHON姗ERNALGOVERNANCEOFCHARITABLEORGANIZATION'SCREDⅡ≥ILITY学科专业:在堕筐垄作者姓名:毯逝指导教师:三邈兰答辩日期:至Q!圣生!县垒目 东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派去∥日期:2辫3年1月∥6日 东华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东华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璇易u日期:劫,婷朔7细⋯燧名彩彰髟日期:杪净阴稿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摘要近年来,慈善丑闻的频发使得人们对慈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慈善丑闻所引发的慈善组织运作困难甚至慈善危机,给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载体,而慈善事业又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慈善组织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是慈善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慈善组织普遍存在着公信力不足与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运作效率,削弱了慈善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需要在优化其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强化内部治理,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提高慈善组织的自身能力。本文主要分六章展开:第一章,主要对国内外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进行评述,界定文章的核心概念,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并对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进行分析。第二章,挖掘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与内部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剖析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对组织内部治理的需求,探讨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建设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第三章,构架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机制的框架,从形式、内容与机制三个方面搭建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机制的架T 东华大学硕±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构。第四章,分析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当前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第五章,提出了加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策略: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理事会治理;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监事会治理;强化我国慈善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结论部分,对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进一步的提炼和总结,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治理机制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RESEARCHoND汀ERNAI.GoVERN』I蝌CEoFCH棚’ⅡILEoRGANIZATIoN’SCREDmⅡJⅡYInrecentyears,frequentcharityscandalmakesincreasingattentionbepaidtothecharity,andthecharityscandaltriggeredoperationaldifficultiesorevencharitablecrisisofcharitableorganizations,whichcausedmanynegativeimpactsto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ety.Charitableorganizationisthecarrierofthecharity,andthecharityisanimportantpartofthesocialsecuritysysteminChina,SOcharitableorganizations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rocessofthe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Credibilityisthelifebloodof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thefoundationofcharitableorganization’Ssurvivalanddevelopment.Currently,therearemanyproblemssuchaslackandshortageofcredibilitywithincharitableorganizationswidespreadinChina,seriouslyaffectingtheoperationalefficiencyofcharitableorganization,andtremendouslyweakeningitsabilitytoprovidepublicservic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Toimprovethecredibility,charitableorganizationsshouldpromoteandstrengtheninternalgovernancebasingontheoptimizationoftheirsurvivalanddevelopmentenvironment,thenperfecttheirinternalgovernancestructure,govemancemechanismsandimprovetheirownabilityThispaperdividesintosixparts.Thefirstpartisthechapterone,whichintroducedthebackground,thepurposeandthemeaningsoftheselectedtopic,reviewedthecurrentresearchstatusathomeandabroadontheinternalgovemanceofcharitableorganization’Scredibility,definedthecoreconceptsofthisarticle,sortedoutthemaincontentandtheresearchmethodsofthisarticle,andmadeanalysisonpossibleinnovationanddifficultiesThesecondpartexcavatedtheintrinsicrelationshipbetweenconstructionofcredibilityandinternalgovernanceof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dissectedtheneedsofinternalgovemancewhenbuildingthecredibilityof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andthenexploredintemalgovemance’Sinfluenceontheconstructionofcharitableorganizations’credibilityThethirdchapterdesignedtheframeworkoftheinternalgovernancemechanismscredibilityconstrictionofcharitableorganizations,andbuilttheframeworkofthegovemancemechanismsfromthreeperspectives:form,contentandmechanism.fortheintemalThechapterfouranalyzedthecurrentachievedachievementsandproblemsininternalgovernanceofcharitableorganization’Scredibilityconstruction,andmadeprofoundanalysisonIII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thereasonscausingtheseproblems.Thefifthchapterproposedtheinternalgovemancestrategy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charitableorganizations’credibility:buildascientificandrationalinternalgovernancestructureofcharitableorganizations;perfectthegovernanceoftheCouncilincharitableorganizations;improvethegovernanceoftheBoardofSupervisorsincharitableorganizations;strengthenintemalauditsystemincharitableorganizations.Thesixthchapterastheconclusionofthisarticle,.summarizedthemaincontentofthefulltextfurther,andthenpointedouttheissuesthoseneedfurtherstudy.KaiZhang(Administration)SupervisedbyProfessorRuilanWangKEYWORDS:Charitableorganization,Credibility;Internalgovernance;Governancemechanism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目录摘要⋯⋯⋯⋯⋯⋯⋯⋯⋯⋯⋯⋯⋯⋯⋯⋯⋯⋯⋯⋯⋯⋯⋯⋯⋯⋯⋯⋯⋯⋯⋯⋯⋯⋯⋯⋯⋯⋯⋯⋯⋯⋯IABSTRACT⋯⋯⋯⋯⋯⋯⋯⋯⋯⋯⋯⋯⋯⋯⋯⋯⋯⋯⋯⋯⋯⋯⋯⋯⋯⋯⋯⋯⋯⋯⋯⋯⋯⋯⋯⋯⋯⋯..III1绪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1研究意义⋯⋯⋯⋯⋯⋯⋯⋯⋯⋯⋯⋯⋯⋯⋯⋯⋯⋯⋯⋯⋯⋯⋯⋯21.2慈善组织公信力及其内部治理的研究价值⋯⋯⋯⋯⋯⋯⋯⋯⋯⋯⋯⋯.31.2.1慈善组织及其公信力建设⋯⋯⋯⋯⋯⋯⋯⋯⋯⋯⋯⋯⋯⋯⋯⋯⋯31.2.2慈善组织内部治理⋯⋯⋯⋯⋯⋯⋯⋯⋯⋯⋯⋯⋯⋯⋯⋯⋯⋯⋯⋯51.3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进展及评述⋯⋯⋯⋯⋯⋯⋯⋯⋯⋯⋯.81.3.1国内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内部治理的相关研究⋯⋯⋯⋯⋯⋯⋯⋯⋯81.3.2国外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内部治理的相关研究⋯⋯⋯⋯⋯⋯⋯⋯⋯91.3.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111.4研究内容及方法⋯⋯⋯⋯⋯⋯⋯⋯⋯⋯⋯⋯⋯⋯⋯⋯⋯⋯⋯⋯⋯⋯⋯111.4.1研究内容⋯⋯⋯⋯⋯⋯⋯⋯⋯⋯⋯⋯⋯⋯⋯⋯⋯一⋯⋯⋯⋯⋯⋯111.4.2研究方法⋯⋯⋯⋯⋯⋯⋯⋯⋯⋯⋯⋯⋯⋯⋯⋯⋯⋯⋯⋯⋯⋯⋯.121.5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22慈善组织公信力与内部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132.1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对组织内部治理的需求⋯⋯⋯⋯⋯⋯⋯⋯⋯⋯⋯132.1.1理念公信力建设需要组织慈善愿景的勾画⋯⋯⋯⋯⋯⋯⋯⋯⋯.132.1.2机构公信力建设需要内部组织结构的精简⋯⋯⋯⋯⋯⋯⋯⋯⋯.132.1.3制度公信力建设需要内部制度安排的完善⋯⋯⋯⋯⋯⋯⋯⋯⋯.142.1,4财务公信力建设需要财务管理的规范有序⋯⋯⋯⋯⋯⋯⋯⋯⋯.142.1.5行为公信力建设需要组织效率效益的保障⋯⋯⋯⋯⋯⋯⋯⋯⋯.152.1.6过程公信力建设需要组织运作的公开透明⋯⋯⋯⋯⋯⋯⋯⋯⋯.152。2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建设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162.2.1明确坚定的宗旨使命引领着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方向⋯⋯⋯⋯⋯.162.2.2规范有序的财务管理强化着组织公信力的核心要件⋯⋯⋯⋯⋯.162.2.3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直接决定着公信力建设的成效⋯⋯⋯⋯⋯.172.2.4健全科学的治理结构为公信力建设提供多重的保障⋯⋯⋯⋯⋯.172.2.5完善严密的监督体系为公信力建设布最后一道防线⋯⋯⋯⋯⋯.183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机制的架构⋯⋯⋯⋯⋯⋯⋯⋯⋯⋯⋯⋯⋯..203.1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的主要形式⋯⋯⋯⋯⋯⋯⋯⋯⋯⋯⋯203.1.1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分工式治理⋯⋯⋯⋯⋯⋯⋯⋯⋯⋯.203.1.2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共享式治理⋯⋯⋯⋯⋯⋯⋯⋯⋯⋯⋯⋯⋯⋯.213.1.3职能部门、委员会的专业化治理⋯⋯⋯⋯⋯⋯⋯⋯⋯⋯⋯⋯⋯.2l3.2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的具体内容⋯⋯⋯⋯⋯⋯⋯⋯⋯⋯⋯223.2.1确立坚守组织使命与宗旨⋯⋯⋯⋯⋯⋯⋯⋯⋯⋯⋯⋯⋯⋯⋯⋯.223.2.2完善组织结构与职能⋯⋯⋯⋯⋯⋯⋯⋯⋯⋯⋯⋯⋯⋯⋯⋯⋯⋯.233.2.3建立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24V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3.2.4构建完善的制度安排⋯⋯⋯⋯⋯⋯⋯⋯⋯⋯⋯⋯⋯⋯⋯⋯⋯⋯.243.3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机制的构想⋯⋯⋯⋯⋯⋯⋯⋯⋯⋯⋯253.3.1决策机制:完善理事会制度与决策体系⋯⋯⋯⋯⋯⋯⋯⋯⋯⋯.263.3.2动力机制:规范激励与约束机制⋯⋯⋯⋯⋯⋯⋯⋯⋯⋯⋯⋯⋯.263.3.3控制机制:平衡监督与制衡关系⋯⋯⋯⋯⋯⋯⋯⋯⋯⋯⋯⋯⋯.283.3.4评估机制:制定自我评估与反馈回路⋯⋯⋯⋯⋯⋯⋯⋯⋯⋯⋯.294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剖析⋯⋯⋯⋯⋯⋯⋯⋯⋯304.1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现状⋯⋯⋯⋯⋯⋯⋯⋯⋯⋯⋯⋯304.2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存在的问题⋯⋯⋯⋯⋯⋯⋯⋯⋯314.2.1改革的力度较小,广度深度尚不够⋯⋯⋯⋯⋯⋯⋯⋯⋯⋯⋯⋯.3l4.2.2管理层选拨欠妥,任用机制不健全⋯⋯⋯⋯⋯⋯⋯⋯⋯⋯⋯⋯.314.2.3内部监督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324.2.4专业从业人员少,职业化程度较低⋯⋯⋯⋯⋯⋯⋯⋯⋯⋯⋯⋯.324.2.5财务管理不规范,公开透明度不足⋯⋯⋯⋯⋯⋯⋯⋯⋯⋯⋯⋯.334.3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334.3.1理论支撑不足⋯⋯⋯⋯⋯⋯⋯⋯⋯⋯⋯⋯⋯⋯⋯⋯⋯⋯⋯⋯⋯.334.3.2实践经验较少⋯⋯⋯⋯⋯⋯⋯⋯⋯⋯⋯⋯⋯⋯⋯⋯⋯⋯⋯⋯⋯.344.3.3内在动力不足⋯⋯⋯⋯⋯⋯⋯⋯⋯⋯⋯⋯⋯⋯⋯⋯⋯⋯⋯⋯⋯.354.3.4重视投入不够⋯⋯⋯⋯⋯⋯⋯⋯⋯⋯⋯⋯⋯⋯⋯⋯⋯⋯⋯⋯⋯.365加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策略⋯⋯⋯⋯⋯⋯⋯⋯⋯⋯⋯⋯⋯375.1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375.1.1横向上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置⋯⋯⋯⋯⋯⋯⋯⋯.375.1.2纵向上实现总会和分会关系的和谐与统一⋯⋯⋯⋯⋯⋯⋯⋯⋯.385.1.3内部治理结构要适应外部治理环境的变化⋯⋯⋯⋯⋯⋯⋯⋯⋯.395.2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理事会治理⋯⋯⋯⋯⋯⋯⋯⋯⋯⋯⋯⋯⋯⋯⋯⋯395.2.1理事会的功能与职责⋯⋯⋯⋯⋯⋯⋯⋯⋯⋯⋯⋯⋯⋯⋯⋯⋯⋯.395.2.2理事会的结构与规模⋯⋯⋯⋯⋯⋯⋯⋯⋯⋯⋯⋯⋯⋯⋯⋯⋯⋯.405.2.3理事会的运行机制⋯⋯⋯⋯⋯⋯⋯⋯⋯⋯⋯⋯⋯⋯⋯⋯⋯⋯⋯.415.3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监事会治理⋯⋯⋯⋯⋯⋯⋯⋯⋯⋯⋯⋯⋯⋯⋯⋯425.3.1监事会的职能⋯⋯⋯⋯⋯⋯⋯⋯⋯⋯⋯⋯⋯⋯⋯⋯⋯⋯⋯⋯⋯.435.3.2监事会运作的基本原则⋯⋯⋯⋯⋯⋯⋯⋯⋯⋯⋯⋯⋯⋯⋯⋯⋯.435.3.3监事的任免、资格与数目⋯⋯⋯⋯⋯⋯⋯⋯⋯⋯⋯⋯⋯⋯⋯⋯.445.3.4监事会的议事规则⋯⋯⋯⋯⋯⋯⋯⋯⋯⋯⋯⋯⋯⋯⋯⋯⋯⋯⋯.455.4强化我国慈善组织内部的审计制度⋯⋯⋯⋯⋯⋯⋯⋯⋯⋯⋯⋯⋯⋯⋯455.4.1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465.4.2审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465.4.3内部审计的原则与工作程序⋯⋯⋯⋯⋯⋯⋯⋯⋯⋯⋯⋯⋯⋯⋯.476结论与展望⋯⋯⋯⋯⋯⋯⋯⋯⋯⋯⋯⋯⋯⋯⋯⋯⋯⋯⋯⋯⋯⋯⋯⋯⋯⋯⋯⋯486.1本文的初步结论⋯⋯⋯⋯⋯⋯⋯⋯⋯⋯⋯⋯⋯⋯⋯⋯⋯⋯⋯⋯⋯⋯⋯486.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8参考文献⋯⋯⋯⋯⋯⋯⋯⋯⋯⋯⋯⋯⋯⋯⋯⋯⋯⋯⋯⋯⋯⋯⋯⋯⋯⋯⋯⋯⋯一4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一51致谢⋯⋯⋯⋯⋯⋯⋯⋯⋯⋯⋯⋯⋯⋯⋯⋯⋯⋯⋯⋯⋯⋯⋯⋯⋯⋯⋯⋯⋯⋯⋯⋯⋯⋯⋯⋯⋯⋯..52VI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1绪论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社会结构在不断分化和调整。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社会团体出现“管涌”现象。1993年1月8日,全国首家地方慈善组织~一吉林省慈善总会成立,拉开全国慈善组织建设高潮的序幕;从1994年4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民间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十几年来我国的慈善组织由一片空白发展到近百万家。与慈善组织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慈善丑闻频发对慈善组织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04年的四川慈善义演丑闻、05年的南通儿童福利院丑闻、07年“中国母亲”胡曼莉慈善敛财事件、2008年四川地震救灾中被爆出万元帐篷、2011年4月16日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一张近万元的餐饮发票被网络曝光,使得社会公众对善款是否用到实处产生了质疑。同月,南京慈善总会副会长潘锴红打着“爱心计划”的旗号,通过会费、高息等形式引诱顾客投资,设计424名受害人,涉案金额高达5168.8万元。6月20日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在网上炫耀其奢华的生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郭美美事件”将慈善组织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不仅反感善款被用于组织的“无绩效"产出活动,更对慈善组织内部的腐败以及慈善公益目标的偏离深恶痛绝。慈善领域的丑闻,不断加深着公众的担忧,导致了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大幅下降,慈善组织信任危机加剧,部分慈善组织的社会捐赠因此减少近半,致使不少慈善组织运作困难、步履维艰。“中国社会其实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慈善组织做出的评价。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慈善历史,并不缺少善心,面对灾民的困难,很多热心人士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在慈善捐助活动中一些具有爱心的捐款人宁愿亲自把善款和物资送到受助者手中,也不愿意通过慈善机构进行捐助。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的捐赠大幅降低,当年3—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而6—8月总额降为8.4亿元,降幅86.6%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许多人对慈善组织不信任,媒体上频繁曝光的慈善黑幕与慈善丑闻使他们对慈善组织失去了信心,甚至开始质疑慈善事业,m中国公益慈善网.“丑闻年”:谁的狂欢【EB/OL].http://www.charity.gov.cn/fsm/sites/newmain/previewI.jsp?ColumnlD=668&TID=201203011344172341939121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他们不知道自己捐的钱能否如数到达灾民手中,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在捐款时存在的一种普遍心理,也是我国现阶段慈善事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我国慈善组织缺乏社会公信力。慈善本身是一种建立在自愿和信任基础上的事业,其发展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组织自身的治理状况和能否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因此本文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内部治理作为研究对象,以慈善组织自身治理与建设为突破口和着眼点,挖掘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与内部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剖析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对组织内部治理的需求,探讨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建设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通过以上的理论的搭建与分析,揭示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构建内部治理机制框架来制定改善内部治理、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战略,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帮助慈善组织摆脱目前的困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重拾社会公众对民间慈善组织的信任和信心,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实现。1。1.1研究意义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丰富关于慈善组织的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关于慈善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慈善组织的概念与相关理论、慈善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慈善组织的募捐与融资、慈善组织的项目运作管理、慈善基金的使用与管理、慈善组织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问题上,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大多数只是针对该问题的某一层面或某一方面加以分析研究,并没有系统的梳理分析。因此,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的系统研究可以拓展关于慈善组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第二,为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频发的慈善丑闻与慈善黑幕使得公众对其信任和信心每况愈下,直接影响到民间慈善组织的募捐成效,不仅不利于慈善组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建设,长远看还会影响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有必要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入分析慈善组织当前在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措施,为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第三,进一步规范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方式、内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机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无论是政府统治的权力类型,还是慈善组织自我管制的权力类型,都在发生由魅力型向法理型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与过度的过程中,慈善组织元老辈人物的威权与单一的组织结构极易导致组织治理的随①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2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意性,从而诱发违规操作、寻租腐败等背离慈善组织宗旨与使命的行为发生,影响组织的声誉、破坏组织的良好形象。因此通过做好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完善制度安排,理论上进一步规范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方式、内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机制,为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2)现实意义第一,提高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郭美美事件”将红十字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态的恶化反映了公众的被压抑已久的情绪:中国的慈善领域缺乏透明的机制,让公众无法放心。社会公众通过慈善组织的捐赠大幅度降低,慈善组织的运作越发困难,步履维艰。通过对我国转型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剖析导致此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提高我国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奠定基础。第二,促进我国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的研究,找到根治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对策以及后续公信力建设的方向,一方面促使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不断提升绩效水平,另一方面也通过公开透明化机制的改革与运作,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慈善组织的宗旨与使命、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以获得公众的认同。不断加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促使慈善组织不断改进其绩效以获得竞争优势,不断加强自身管理、完善内部运作以获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为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形成慈善事业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第三,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通过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的研究,探索化解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根治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对策以及后续公信力建设的方向,一方面促使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治理,不断提升绩效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公开透明的运作,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慈善组织的宗旨与使命、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以获得公众的认同、重拾公众对于慈善的热情与信心,促进我国的慈善事业的持久健康发展。慈善组织、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实现。1.2慈善组织公信力及其内部治理的研究价值1.2.1慈善组织及其公信力建设(1)慈善组织及其公信力学术界对于慈善组织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慈善组织常常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公益组织、第三部门、免税组织等相互混用。由于这些组织的服务对象、宗旨使命、服务目标等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相似性,所以学界对此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并没有进行严格细致的区分。大多数业内人士在使用他们时基本上是指同一概念,只是表现出个人的偏好差异∞。非营利组织(NP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提供准公共产品的组织留,是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之外的社会组织,因此也常被称为“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非营利组织至少具备如下三个基本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③。弗里德曼(Friedman)将组织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两大类,非政府组织分为营利组织(Profit—makingOrganization)和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NPO),其中非营利组织又分为慈善组织((CharitableOrganization)和公共服务组织(PubliCServiceOrganization)@。根据弗里德曼的划分,可以得出: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慈善组织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类,是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只有从事慈善活动的非营利组织才能称为慈善组织,或者说慈善组织是利用所接受的各种社会捐赠以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组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除慈善之外,还包括艺术、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慈善组织的慈善活动则主要集中在扶贫济困、紧急救助(赈灾救助)、社会福利(资助和兴办安老、助残、帮残、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和精神扶助等)、助学等传统的慈善项目。对于公信力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首先表示的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信用程度;其次公信力还是一个表达客体能力的概念,表示客体(公权力或公共机构)赢得主体(公众或利益相关者)信任的一种能力。慈善组织公信力既指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又指慈善组织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一方面,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普遍认同感、信任度和满意程度,其形成来源于公众的判断和评价;另一方面,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指慈善组织在进行慈善活动过程中赢得公众认可与信任的能力,是慈善组织与公众互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够吸引和说服社会公众的客观能力。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社会影响、及其权威性的综合体现。因此,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社会公众主观评价和慈善组织自身客观能力的统一。作为一个坚持公益、诚信、博爱等价值取向的服务于公益的机构,慈善组织本身所具有的非营利性、独立性、志愿性、民间性等特征赋予了慈善组织公信力更加丰富的内涵。慈善组织公信力主要包括理念公信力、机构公信力、制度公信力、财务公信力、行为公信力及过程公信力六个方面,是系统性的、多维度的公信力。其中理念公信力是灵魂,财务公信力是核心,过程公信力是关键,制度公信力是保障,机构公信力是基础,行为公信力是基准。∞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j匕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王锐兰.解读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口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5.固Gamwell,Franklin1.,BeyondPreference【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284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2)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价值与意义第一,坚定公众对慈善组织、慈善事业的信心与信念。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甚至整个慈善事业的信心与信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状况。目前我国慈善丑闻频繁曝光,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已经成为公认事实,导致慈善捐赠的总量减少及其认可度下降,因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坚定公众对慈善组织、慈善事业信心与信念的重要手段。第二,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首先,管理体制和登记制度方面的障碍是阻碍慈善组织发展的外部原因,慈善组织自身的公信力则是其最受诟病的内部软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即使在外围上赋予慈善组织以宽松发展的法律空间,也必然不会长久。其次,慈善募捐的善款是慈善组织生存与运作的保障,是硬实力。公信力影响民众慈善捐赠的意愿,民众会用钱投票和用脚投票来选择他们信任的慈善组织,没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其硬实力毫无保障。最后,公信力会从根本上影响慈善组织的合法性。合法性是影响慈善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为慈善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合法性的散失与耗竭对慈善组织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第三,慈善组织公信力高低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要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必须加强我国的慈善组织建设,而公信力建设是我国慈善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众对慈善组织的支持,慷慨解囊,乐于捐赠,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对慈善事业的支持,更是心理上对慈善事业的一种认可与期许。因此,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影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前景。第四,慈善组织公信力高低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无数慈善组织构建而成的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救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信任、缓解社会矛盾、救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作为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组织在利益分配上面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募集资金,救助弱势群体,通过对利益的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因此,慈善事业不仅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润滑剂,还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催化剂。1.2.2慈善组织内部治理(1)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界定与公司治理一样,慈善组织的治理机制也是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结合的过程。徐唏认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是“以组织内部人为基础的治理,所要解决的是组织内部的利益协调与整合问题,主要途径是通过组织的机构设置和权利安排来解决与组织有关的效率问题”①。∞徐唏.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65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本文认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是指慈善组织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确立组织宗旨、明确组织发展方向、制定组织发展战略,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与机制构建,提高组织绩效与社会公信力,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既是一个静态的治理结构,又是一个动态的治理机制活动过程。从结构来看,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是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者的职责配置与权力的分割与制衡,尤为关键的是董事会(理事会)与监事会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是慈善组织良好治理的基础与保证;就组织运作而言,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离不开相关运行机制,有效的决策、监督、激励机制是保证慈善组织内部良性运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在良好法制环境基础上的有效的治理机制也是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主体是组织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从理论上讲慈善组织的所有者是所有捐赠人,但由于慈善组织捐赠者数目众多且分散,实践上无法直接接入慈善组织的治理活动中,因此,先天的“所有者缺位”就特别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内部治理,以体现其民主价值和公益使命。慈善组织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捐赠人、理事会、管理层、雇员、志愿者等。第三,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履行组织使命与服务宗旨,服务特定人群,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公益使命,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慈善组织治理的核心。内部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实现慈善组织内部的良好治理,保证组织的良性运作,确保组织取得最有绩效。组织治理的最终目的均在于获得你最大的效益,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当然,不同组织对效益内涵的界定不同,公司等营利组织要实现利益最大化,看重的是组织的经济效益,而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非营利组织则将社会效益至于首位,致力于公益使命的完成。第四,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过程是授权与分工的互动过程。治理并非是单方的控制或管理,而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过程∞。理事会履行的治理职能主要集中在组织使命的确立与发展战略的规划,而不必事必躬亲,组织内部的运营管理则可授权给执行长全权负责,再通过职能的分工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同时,在治理的过程中,还要保持与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2)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价值与意义第一,完善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增强治理的有效性。慈善组织的治理是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结合的过程。内部治理就是以组织内部人为基础的治理,主要通过内部一系列的机构设置、权力配置、体制机制、制度安排等来实现慈善组织内部的有效运作,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外部治理通过慈善组织的利益相关国KooimanJ.ModemGovernance:NewGovernment.SocietyInteractions.NewberyPark,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Inc,1993:76-83.6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者如捐赠人、政府主管部门、社会舆论、服务对象、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组织行为和组织使命的监督,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塑造良好组织形象,履行组织使命,完成组织宗旨、承担社会责任。任何一方面的偏颇与缺失均会对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产生消极的作用,从而影响到慈善组织治理的有效性,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长远发展。只有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有机结合,才能不断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提高组织治理的有效性。第二,提高慈善组织的自主治理的水平,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与政府管理职能错位、越位的环境下,慈善组织的自主治理受到严重限制,治理水平不高。官办慈善组织行政色彩浓厚,严重依附于政府机构,重大决策权受制于政府,而民间慈善组织在未取得合法地位之前,内部组织结构松散、凌乱,高水平的自主治理对其而言也是爱莫能及。因此,加强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完善内部的组织结构、体制机制、制度安排,有利于慈善组织的自我管理、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自主治理水平;通过组织内部的发展与完善,挖掘组织发展的内部动力,从而促进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改进、提升组织绩效,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加强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完善慈善组织的理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强化慈善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等,建立权责明晰、分工合理的组织架构,不仅有益于慈善组织过程绩效的改进,如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制衡使得组织的决策更加高效、执行更加有力、监督更加有效,而且从根本上组织的产出绩效,组织的运营更加高效,项目效率、财务绩效、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寻租腐败减少等。慈善组织绩效的改善与大幅度提升,让公众看到了慈善组织为改进、提升绩效所做的努力,感受到了慈善组织践行宗旨、完成使命的决心,感受到了慈善组织履行诺言、服务社会的宗旨,从而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社会公信力自然得到了提高。第四,实现慈善组织的良好治理即善治,确保组织使命与宗旨的完成。有效的内部治理是慈善组织实现使命与宗旨的重要保障。慈善丑闻的频繁曝光,不仅意味着众多慈善资源的浪费与无效配置,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对其自身定位的不清晰,偏离了组织设立的使命与宗旨。只有建构起慈善组织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治理,使其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都达到善治的标准,慈善组织才能在制度的框架内健康地运行和发展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慈善组织的良好治理,达到慈善组织治理的最高标准即善治,确保慈善组织不偏离其原定的使命与目标,履行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宗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毛刚.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57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1.3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进展及评述1.3.1国内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内部治理的相关研究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的研究。张伟珍(2007)认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是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哪。崔树银、朱玉知(2009)将慈善组织公信力界定为慈善组织在社会上被公众接受和信任的程度固。黎明琳(2012)认为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行为能力的基础,体现了慈善组织的理念、诚信和具体服务的水平,同时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慈善组织的募捐数额与其公信力成正相关性,因此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和生命@。杨平波、张晓琴(2011)认为,慈善组织的公益性决定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内容的多维性,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主要包括机构公信力、能力公信力和财务公信力三部分。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杨平波、张晓琴(2011)通过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财务解读,指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合理度、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财务管理的规范度和会计监督的力度等四个方面是影响组织财务公信力的重要因素④。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对于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目前国内主要从法律、监管、内部建设、外部环境、运作透明度等角度进行阐释,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当然研究的视角各不相同,有些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研究;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则区分组织内外不同的治理环境。靳也(2012)主要从法律的视角来研究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及其治理问题,认为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立法存在结构性缺陷以及具体法律制度存在缺陷导致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从而提出通过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立法结构、准入制度、监督制度来加强对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化解@。刘琳琳、王刚义、陈雅文(2011)等人则主要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研究此问题,指出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是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不高的重要原因,论证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性,并探索从政府监管角度提升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路径@。陈如、曹源(2010)从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社会影响、法律制度、组织自身四个角度探讨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原因,提出从慈善组织的规范性与专业化、政府扶持的外部性与法制化、社会引导的开放性与社会化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与建设。。∞张伟珍.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9圆崔树银,朱玉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浅析【J】.社会工作,2009(4):16.曾黎明琳.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及其法治保障阴.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393.鲫杨平波,张晓琴.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m.财会通讯,201I(20):74-75.@靳也.重塑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川.理论视野,2012(2):36·38.@刘琳琳,王刚义,陈雅文.政府监管下的民问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阴.文化学刊,2011(4):125-129.酋陈如,曹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因素与对策【J】.唯实,2010(3):74·77.8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尤琳(2008)的研究中不仅区分了草根慈善组织和官方慈善组织在公信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而且某种程度上开始尝试从组织内外来进行研究探讨。草根慈善组织面临的主要是合法性困境,而官方慈善组织则因为与政府关系没有理顺,政府的全面渗透导致该类慈善组织过于行政化;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内部原因在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外部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并且试图分别从组织内部与外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山。陈东利博士(2011)从慈善组织运作的角度来研究,认为信息的不透明是慈善组织备受质疑、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其研究认为虽然公信力危机是由各种因素交织造成的,但是“内因是事物的根本因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要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所面临的困境,最根本的还是慈善组织自身要加强思想、组织、能力的建设加强自律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加强慈善组织、慈善项目的品牌建设来树立慈善组织的良好社会形象,从而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罾。1.3.2国外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内部治理的相关研究西方关于慈善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相对比较成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7月美国学者莱斯特·赛拉蒙(1esterSalamom)在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Affairs)上发表了《第三域的兴起》一文,他认为全球正在兴起一场“社团革命”,“一场有组织的志愿运动和创建各种私人的、非营利的及非政府的组织的运动,正成为席卷全球的最引人注目的运动”,由于慈善组织在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方面以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慈善组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非营利组织研究领域形成了几种较为权威的理论,分别为:‘政府失灵理论(governmentfailuretheory)’:‘市场失灵理论(marketfailuretheory)”和“契约失灵理论(contractfailuretheory)”这些理论互为补充。“政府失灵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公共物品需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契约失灵”理论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私人物品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这些理论为非营利组织的现实运作及其公信力来源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在西方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和对慈善组织本身的研究一样,大量地关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研究中。萨拉蒙教授的志愿失灵理论揭示了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固有缺陷,打破了非营利组织“道德完美”的神话。正如里贾纳..E赫兹琳杰在《哈佛商业评论》社会事业部成立典礼上宣读的论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近来己有迹象表明非营利组织并非完美无缺。美国联合劝募(TheUnitedWayof①尤琳.提高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思考【J】.求实,2008(10):54-57.圆陈东利.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3-27.@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7.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America)前任主席阿拉莫尼诈取了该组织120万美元,于1995年银挡入狱,他高达四十多万元的工资以及奢侈的消费也随之暴光;已有86年历史赫赫有名的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ColoredPeople,NAACP),也因类似事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㈦。1995年,美国另一家非营利组织(TheAmericanContractBridgeLeague)的总裁被判处贪污罪,而她的贪污手段十分原始:由于享有签署任何金额支票的权力,她将100多万美金装进了自己的腰包惶’。而这样的事不太可能在营利机构和政府机关发生,因为两者都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如此之多的丑闻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严重受挫,因此对非营利组织及其公信力的治理迫在眉睫。RobertBlood认为非营利组织非常类似于私人公司而不是任何其他现存的政治机构,因此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非营利组织治理极为必要鬯’。霍克斯列举了非营利组织滥用减免权力、进行不公平竞争、名不副实、设置骗局、涉足党派政治、变成利益集团等失信行为;Rochester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不足包括成效不彰、公器私用、效率低下等,并提出非营利组织的责信度包括程序与规则责信、财务责信、工作品质与成效责信和适当优先级四个方面@:Ware提出了七项非营利组织公信度的具体目标,具体包括确保服务的提供、保障捐助者利益、保护服务对象利益、保障组织工作利益、在政府提供资助时,保障其效益和达成、保障政府部门不受非营利组织过度政治影响、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保障与非营利组织竞争的私营机构的利益8。1999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志愿部门启动了志愿部门倡议(VSI)这一倡议的结果表现为“志愿部门的公信度和治理小组”发布的《能力建设:完善加拿大志愿部门的治理和公信度》报告和“加拿大政府和志愿部门联合倡议”的报告。《能力建设:完善加拿大志愿部门的治理和公信度》报告认为,为了提升公信度和治理能力,志愿组织的理事会应遵循善治行为准则,积极承担如下责任:采取旨在实现使命的战略计划;确保透明度;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承担财务责任:确保有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并对人力资源进行监督;加强自律并与他律结合起来;实施评估和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实行理事的连续和更替@。‘D【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著,非营利组织管理【M】.j匕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6,@王绍光.多元与统——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15-116.固RobenBIood.ShouldNGOsbeviewedas‘Politicalcorporations’?【J】.JournalofCommunicationManagement,2004,9(2):120-133.”Rochester,Colin,“VoluntaryAgenciesandAccountability”【A1.In:Smith,J,eta1.eds.AnintroductiontotheVoluntarySector【C】.London:Routledge,1995.酋WareA.BetweenProfitandState:IntermediateOrganizationsinBritainandtheUnitedStates【M1.Cambridge:PolityPressinAssociationwithBasilBlackwell.1989:125-129.《’徐麟主编.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34·335.10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1.3.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从国外研究的成果来看,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问题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其原因是,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比较注重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并配合政府的有效引导,对慈善的监管相对到位。因此,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相对于其绩效、效率、能力等问题相对弱化,因而也未能成为公信力研究的主流。我国慈善组织的产生和运作与国外有着很大差别,当我们试图运用国外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的现实进行解释时,必须注意理论的局限性。国内关于慈善组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慈善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慈善组织的理论基础、慈善组织募捐与资金的使用、慈善组织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问题上做过相关研究,也通过中西慈善组织管理与发展的比较,吸取国外慈善组织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和借鉴,但是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多数研究往往只涉及该问题的某一层面,不能满足慈善组织当前发展过程中对理论指导的需求,不能有效解决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治理研究相对国多'I-N更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的视角较为传统和单一.国内大多数学者还是从传统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治理问题,利用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框架进行分析,很少从管理学的角度、利用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来探究该问题。另一方面,研究的重心在组织外部。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治理问题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组织外部如慈善立法、政治体制、外部监督机制等,从组织内部来探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并不多见。1.4研究内容及方法1.4.1研究内容本文主要运用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借鉴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结合慈善组织及其公信力建设的自身特点,探讨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问题。首先,界定了慈善组织的概念与外延,确定了本文研究的对象,并且阐述了慈善组织公信力、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具体内涵以及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现实意义。其次,将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和内部治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到两者连接的桥梁,探索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机制的构架。再次,分析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的内部治理建设现状与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具体深刻地剖析。最后,从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理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及内部审计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慈善组织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公信力内部治理的路径与措施。1.4.2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本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慈善组织公信力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鉴别和梳理,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论文、法规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将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力图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把握。从而,确定了本文的写作主题和研究思路。(2)比较研究法。本文在探索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对策过程中,大量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通过对国外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实践比较研究,抽出其中的一般性规律,运用到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实践中,并结合我国慈善组织的特殊性,探索出适合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的对策措施。(3)归纳总结法。本文在研究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存在的问题时,结合了现实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从而探索、归纳出影响与制约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的深层原因。(4)演绎分析法。在界定本文核心概念过程中,仔细查阅了与慈善组织有关的各种文献、参考了有关慈善组织的各种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慈善组织特殊的生成和运作环境,演绎出本文的核心概念,如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公信力、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等。1.5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需要深刻地分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具体地、深入地剖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路径与措施。研究的难点在于要能够将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和内部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到两者连接的桥梁,探索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机制,挖掘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对组织内部治理的需求,研究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建设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视角的新颖,国内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的焦点主要在慈善组织与政府管理、慈善立法、外部监督等外部治理行为,而从内部治理的角度来研究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论文还不多见。另外,本文还将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与治理中来,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2慈善组织公信力与内部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表征着公众对组织的信任程度,是在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根植于公众对组织通过外部行为所传达出信息的理解与认可,而内部治理却是组织自身的内部治理行为。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便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认为,慈善组织公信力与内部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表现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对组织内部治理的需求以及组织内部治理对公信力建设的影响两个方面。2.1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对组织内部治理的需求2。1.1理念公信力建设需要组织慈善愿景的勾画慈善组织的理念公信力来源于社会公众对组织使命与宗旨、对于组织及其发起的慈善项目所致力于实现目标的内心认同,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其发起的“希望工程”项目就因此具有极高的理念公信力。作为慈善组织内部最高的纲领性文件,组织章程明确规定了组织的性质、原则、使命、目标、组织结构、职责与权利等内容,将组织所勾画的愿景、所倡导的理念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以吸引公众的关注,使社会公众了解、接受、向往这样的组织,不断提高组织理念感召力、影响力,不断提升组织的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崇高的使命与宗旨是慈善组织得到社会公众认可与追随的又一重要原因。慈善事业作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它的宗旨与使命是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旨在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爱出于心,恩被于物,通过心灵的沟通来连接受助者与捐赠者,让公众内心真切地感受到如此崇高的事业。因此,无论是扶贫济困还是捐资助学,无论是赈灾救助还是关爱弱势,慈善组织章程中所勾画与表达的以公共利益为旨归的美好愿景与崇高使命,都能够荡漾起大众心底慈爱的涟漪,触动每一位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社会公众的心灵,赢得他们对慈善理念与组织宗旨的认同。因此,强化组织的内部治理,明确组织的宗旨与使命,倡导组织所宣扬的理念、描绘组织所勾画的愿景,可以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从而与公众间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关系。2.1.2机构公信力建设需要内部组织结构的精简慈善组织的机构公信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内部结构合理、职责划分与机构设置科学、人员精简、职能完善且配置合理等方面,给人一种专业、精炼、高效的感觉与印象。一般认为,组织结构就是“如何对组织内部进行分工,分配任务,形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成上下左右的部门联系以及上下的职位结构”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慈善组织还是以政府扶持为主要资金来源,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较强、行政化倾向明显,组织结构设计总体上官僚体制为基础,主要表现为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因此,要建设、培育慈善组织的机构公信力,可以参照公司治理的组织架构不断优化组织结构,理顺组织体制、完善组织职能,实现内部组织结构的精简与合理,使得公众了解慈善组织的性质与服务理念,树立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2.1.3制度公信力建设需要内部制度安排的完善慈善组织的制度公信力主要表现工作标准与规则的制定、运行机制的构建、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等方面的效能,体现了社会公众或利益相关者对慈善组织内部制度建设的认可度、满意度与信任度。制度是“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组织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等”。“良好而又健全的制度是组织健康运行的根本保证。”②慈善组织内部制度安排的健全与完善,有助于组织制度公信力的建设与培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监督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最大可能地减少组织内部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防止慈善组织的运作背离其使命与宗旨;第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实现组织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实现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加组织与公众的互动,拉近组织与公众的心理距离;第三,运行机制的构建、工作标准及相关日常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有助于慈善组织完善内部运作,提高运营效率,提高服务能力,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改变公众以往对慈善组织的偏见与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组织的制度公信力建设对组织内部相关制度的完善具有强烈的需求。2.1.4财务公信力建设需要财务管理的规范有序慈善组织的财务公信力是公信力建设的核心环节固,主要包括合理筹措和利用慈善资源、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及时公开财务会计报表、按要求进行财务审计并提供审计报告、提高财务透明度等。基于财务公信力的重要地位,可以从内部财务管理的规范度和财务透明度两方面来探讨财务公信力建设对组织内部财务规范管理的需求。一方面,在现行的治理模式下,捐赠者一旦完成捐赠行为,就与捐赠的款物脱离了关系。为保证捐赠者的知情权,必须改变、解决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提高财务透明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及时公布财务收入支出状况,提高财务透明度,有助于让捐赠者了解自己所捐财资的最终流向及其使用效率,让他们了解慈善组织的运作绩效,从而建。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0圆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64@杨平波,张晓琴.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J】.财会通讯,2011(20):74.14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立起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以达到提高财务公信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慈善组织的日常财务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财务管理流程、制度不健全,甚至有些慈善组织不作年度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降低了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组织资金管理与使用的信任程度。因此,为提高慈善组织的财务公信力,必须规范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加大会计监管和审计监督的力度。2.1.5行为公信力建设需要组织效率效益的保障慈善组织的行为公信力来源于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在履行宗旨与使命过程中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及其具体项目活动的认可,因此加强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便是提高组织行为公信力的关键所在。绩效=能力×激励∞,在激励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取得的绩效来进行测量和评估,绩效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其实质上是一个多维概念,包括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和员工个体绩效三个层面圆,是效率和效益的总和@。此处所讲慈善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层面的绩效,主要包括慈善组织的运作效率(收益与成本之比)与社会效益(主要指公益慈善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两部分,他们决定着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看法与态度,对于慈善事业的认可与信心,因此慈善组织内部管理与项目运作的效率及其慈善项目运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其能力公信力建设与提高的重要保证。2.1.6过程公信力建设需要组织运作的公开透明慈善组织的过程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于组织运作过程的认可与信任程度,既涉及慈善组织的日常内部管理,也包括组织的项目管理与运作。卡耐基基金会主席曾经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原中国慈善总会副秘书长杨团女士在谈到善款专用时也说:“玻璃做的口袋,就是说你的口袋里有多少钱,你做什么事情,要透明到像玻璃一样,人人都可以看见。为什么要这样I呢?因为你是非营利组织,运营的是公众的信任。”对于捐赠款物的接收及使用情况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慈善组织要定期地将组织接收捐赠款物的数量、使用情况、项目运作的绩效以及包括组织成员薪酬、福利、日常管理等在内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确保利益相关者可以及时了解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与项目运作情况,从而增强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因此公开组织的内部管理与项目运作、提高项目绩效是慈善组织过程公信力建设的关键举措,只有将慈善组织内部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与信任,公信力建设才能水到渠成。公开透明不仅是对慈善组①拿破仑的“精神激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htlp://www.chinahrd.neffemployee.relations/employee—relations.training/2009/0521/136066.html。王锐兰.解读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6.曾徐双敏.我国实行政府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41.15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织治理过程的要求,也是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是其公信力建设的重要保证。2.2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建设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2.2.1明确坚定的宗旨使命引领着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方向理念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灵魂,涉及到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各个方面,贯穿着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各个环节。理念公信力源自于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组织宗旨与使命的内心认同,是慈善文化、慈善组织倡导与宣扬的理念对于社会公众的一种无形而有力的感召力和号召力,是慈善组织与公众内心沟通与交流、内化而沉淀在公众内心深处的,因此明确坚定的宗旨、使命有助于慈善组织提高其理念公信力,并引领着组织整体公信力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宗旨是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辅助国家发展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正是因为这样服务于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的宗旨才使得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具有较高的理念公信力,而且基金会的公信力建设只有以此宗旨相适应与协调,才能保证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的方向,从而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与提升提供目标指引。2.2.2规范有序的财务管理强化着组织公信力的核心要件财务公信力作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核心,财务公信力的削弱与消失将会给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一旦慈善组织因内部贪污腐败、挪用善款等财务问题被媒体曝光后,组织的公信力几乎消失殆尽,2011年由“郭美美事件”导致的红十字会接受募捐骤减的事实便是最好的佐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慈善组织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提高财务透明度,有助于强化社会公众对组织的信任,不断提升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基于财务信息在慈善组织运作、发展及对组织公信力影响中的重大作用,慈善组织的财务透明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财务透明度包含财务信息本身的透明度、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财务信息透明度的过程三个方面的含义山,于是可以相应的建立公益慈善信息报送平台、完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流程,过各种数据平台、运作流程与配套机制的设计来实现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以尽可能地杜绝财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暗箱操作、篡改数据等违规行为,保证慈善组织内部财务工作的良性运营与健康发展。财务透明度的缺失、财务管理工作的不规范会引发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0、陈琨,雷娟.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要求及其实现【J】.财会月刊,2006(3):4716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感,会对慈善组织的募捐能力和社会形象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财务透明度是我国慈善组织的一种理性选择,财务透明度的提高使得慈善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互动的桥梁①,便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组织的财务状况并进行监督,有利于组织改善自身形象,化解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吸引更多的捐赠者,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2.2.3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直接决定着公信力建设的成效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公开透明是慈善组织过程公信力建设的内在要求,而过程公信力又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是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关键举措。虽然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在运作规范、公开、透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与进步,比如要求慈善组织每年定期公布年报及相关财务报表,接受审计与社会监督;建立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建立组织内部规章制度,强化规范化运作。但是其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民政部下属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高达84%的受调查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表示不满意,8%的受众表示不太满意,而仅分别有2%的受调查公众对此表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4%的表示一般,满意度与2010年相比略有下降。囿于条件的限制,捐赠人还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捐款的使用情况、项目的运作效率等,这种不透明、不公开使得公众无法真正了解慈善组织的运作绩效,无法真正了解到慈善组织为实现其宗旨与使命所作出的努力。黑箱运作并不能永远掩盖慈善组织的缺点与不足,只会导致痼疾的积累和质疑的加深。慈善组织的成立与运作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要坚持非宗教性、非政治性的原则,并且符合人们某种实体或程序的价值准则以及其他非强制的原因,从而为人们所自觉、自愿认可、接受与服从圆。暨南大学传播学教授吴文虎说,“在社会出现阶鸿沟、垄断群体依靠特权实现欲望的环境下,底层群体的被剥夺感很容易被扩大和加剧,敏感的民众迅速结成了集体不信任,因此,越是不透明的制度和立场,就容易成为引爆民怨的火药桶”@,最终致使信任危机的爆发,阻碍慈善组织的过程公信力建设,从而直接影响到公信力建设的成效。2.2.4健全科学的治理结构为公信力建设提供多重的保障治理结构是一种组织形式,是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重要手段。健全科学的治。张彪.非营利组织财务研究D订】.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85.孕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兴起及其合法性问题.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l川.天津:天律人民出版社,200h50@谢苗枫.“郭美美事件”引发公益组织信任危机【N】.南方日报,2011-07-01.17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理结构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提供了多重的保障。首先,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有助于组织内部的分工合作,可以改善慈善组织的运营状况,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绩效,从管理学角度讲,是组织所期望的结果或产出,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组织绩效的实现与个人绩效的实现为基础,两者密不可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慈善组织的绩效在组织层面上具有多元性,不仅指组织内部的高效运作,更重要的是组织目标的使命的达成,即组织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传播慈善文化,实现慈善宗旨。其次,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保证慈善组织非营利性质,确保慈善组织目标与使命的实现,不偏离其宗旨。健全的规章制度、正确的战略规划决策使得慈善组织的使命、责任清晰明确,并且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寻租腐败的发生,保证慈善组织的运作不偏离组织使命和宗旨的要求,从而确保了慈善组织的非营利性质。最后,完善的治理结构为慈善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机会、提供了条件,完善的治理结构需要健全的组织架构和职能设置,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得益于科学的组织设计。“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①,基于组织有效管理幅度的有限性,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保证组织高效率的运行。组织设计是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首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决定着组织职能的设置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但是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很多的职能设置还不完善,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如比较行政学和行政生态学的创始人里格斯在其过渡社会的棱柱型模式中所阐述的那样:尽管专业化的机构已经设立,但是他们还不能正常运作,其功能还很有限②。所以要不断完善慈善组织的危机公关职能、品牌管理职能、财务审计职能、风险控制职能等,并设立相对应的组织机构,以提高慈善组织自身的治理能力,保证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的有效性。内部治理结构从权责分配、分工合作、能力建设、职能完善、制衡监督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发挥着作用,通过慈善组织治理绩效的提升、慈善品牌的确立等来赢得公众的认可与信任,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2.2.5完善严密的监督体系为公信力建设布最后一道防线公共责任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核心所在,慈善组织必须恪守非营利性的宗旨,强化公共服务的意识,履行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使命,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要保证慈善组织的运作不偏离其目标与使命,履行其所承载的责任,通过内部监督体系的完善来布置公信力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非常。周三多.管理学一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87尊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88.18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必要的。慈善组织的内部监督实质是一种组织自律机制,主要是通过内部力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对行为主体产生作用来实现其监督和约束功能,包括规章制度的约束、理事之间的相互监督、监事会的监督、财务部门的监督、审计监督以及财务委员会的专门监督等。监督体系功能的发挥不仅要求体系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即各监督单元都能够在自己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而且需要各个监督单位的互相配合,形成监督合力以防监督真空地带的出现而侵蚀慈善组织的责任性。责任性不仅包含着慈善组织非营利的宗旨,而且对慈善组织整合、利用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慈善组织将捐赠人所捐出的零散的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好的服务社会,对资源的利用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慈善组织必须遵循非营利的原则,市场化运作的利润只能用于组织的未来发展而不能在管理层与工作人员中进行分红,更不能容忍寻租腐败的发生与存在,因此,无论是对慈善组织积极责任的督促还是消极责任的监督,组织的内部监督体系作为公信力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可谓责任重大。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不仅可以在对违规行为的事后追究与惩罚上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严密的内部监督体系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3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机制的架构纵观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路径与机制,可以根据治理主体及其治理对象外延的不同将其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内部治理是根本,是加强与完善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战略重心。那么,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机制便自然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点,如何通过有效的内部机制运作与制度安排,来改善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现状,从而化解当前的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并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便是研究的核心主题。文章将从内部治理的形式、具体内容与机制这三个方面来构架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机制的框架。3.1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的主要形式“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是治理机制运行的基础。只有构建合理、完整的治理结构,并通过治理机制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才能完成使命,从而实现其目标”①.这也同样适用于慈善组织,只有构建合理、完整的治理结构,形成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治理格局,慈善组织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公信力建设的目标。根据治理主体与职能范围划分,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3.1.1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分工式治理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分工式治理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因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者的分立与制衡奠定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总体框架。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三大机构之间不但要形成权责明确、科学决策、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还要构建一种运转协调、分工合作的统一机制,以强化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具体而言,理事会扮演着掌舵者的角色,要加强其决策能力建设,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不断提高决策的效率与效能;管理层要履行战略管理的职能,提高政策执行力,高质量地执行理事会通过的决策,通过组织绩效的提升来强化公信力建设;监事会应恪尽职守,发挥好监督功能,监督理事会的决策过程和管理层的实际管理活动,防止慈善组织的运作偏离其组织章程所规定的宗旨与使命,保证慈善组织的公共责任得以实现,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信任。三大机构分工明确,而又相互协调,构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重要形式。①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5.20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3.1.2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共享式治理美国学者DennisR.Young(1993)在其编著的《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领导与管理:来自研究与实践的新探索》导论中指出:“治理已经成为非营利组织能否有效运营的首要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该论断同样适用于慈善组织。随着改革的深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加剧,慈善组织所处外部环境对其公信力建设产生的压力使得任何单一主体的领导或管理都很难取得很好的成效,以设定长期发展方向并维持组织整合的联合治理开始成为一种主流的内部治理形式,这种联合治理又称共享式治理或协商治理,它“不仅包括行政管理及其执行,还隐含了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商议之意”⋯,在这种治理形式中,内部利益相关者均可以参与到重要事务的决策中来,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而保证决策的周密性和可行性、减少或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最大可能地调动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MandatoJoseph认为这种治理形式着重强调理事会要很好地运用决策的变动技巧(Varyingskills)、理事会与执行长之间维持一种建议(advising)和合作(partnering)关系固,因为理事会与执行长之间是一种“分享责任”的关系,“董事会与执行长是一种可靠的合作关系,在组织中谁都不能单独决定或否定一项活动”@,McClusky也指出,董事会与执行长的职责和权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相机治理权@。这种共享式治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内部利益相关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参与以及保持组织工作环境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造性。3.1.3职能部门、委员会的专业化治理各职能部门和专门委员会的专业化治理也是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内部治理形式。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使得他们在处理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高效、职业,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而且给社会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慈善组织项目管理、媒体公关、人事行政、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在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公关和项目运作两项外部职能。我国的慈善事业已经进入品牌时代,慈善组织可以借助品牌营销与品牌建设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一个没有品牌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服务领域在市场时代也没有立足之地,最多只是沦为经济生活的附庸而已”@,服务于慈善组织品牌建设的媒体公关职能的重要性在此便显现出来。职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专业①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p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6-47.回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p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Houle.GoverningBoards.SanF啪cisco,CA.:Jossey.-BassPublishers,.1989:246-263.回McCluskyJE,Re,-thinkNonprofitO曙姐izationGovernl:11entImplicationforManagementandlcadcnhip.InternationalJournalofPublicAdminisⅡ眦ion,2002,.25(4):539·560.@杨明刚,商婷婷.秉承慈善新理念建构公益大品牌——论慈善品牌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化的项目运作,不仅可以降低慈善项目运作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拉近公众与慈善组织之间的距离,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宣传组织的慈善理念与慈善文化。当然,慈善组织执委会下属的募捐、筹资、应急、救护、志愿者服务等专门委员会的专业化治理也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内部治理形式。3.2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加l:llJ池II匕I理的具体内容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确立与坚守使命与宗旨、完善组织结构与职能、建立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构建完善的制度安排。3.2.1确立坚守组织使命与宗旨“组织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是组织对自身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承诺。”∞慈善组织是为了公益的目的而存在,所以慈善组织的使命和宗旨主要在于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每个慈善组织的章程里都明确规定了其使命和宗旨,例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使命是: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中国红十字会是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慈善组织;希望工程的宗旨是: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慈善组织使命与宗旨的确立并不困难,使命感缺失并不是说这些组织缺少使命和宗旨,而是慈善组织的使命很难获得组织成员的认同或组织使命不够明确和具体,过于空泛,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组织及其成员不能坚决地执行宗旨与使命,打着公益慈善、非营利的幌子,干着营利的勾当,损坏了慈善组织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辜负了人们对慈善组织的期待,浇灭了社会大众对慈善的热情,导致慈善公信力危机。鉴于以上情况,要扭转和转变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组织及其慈善事业的看法与态度,就组织自身角度而言,确立具体明确、清晰可执行的组织宗旨与使命,并坚决的给予执行和坚守,是最为重要和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宗旨与使命的确立.昭示着慈善组织成立于存在的目的与意义,让人们看到慈善的光环,感受到慈善的温暖;对慈善宗旨与使命的坚守,需要组织及其其成员的持久努力与无私奉献,将组织的宗旨与使命置于神圣的位置,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让社会公众感受到慈善组织及组织成员为公益目标的实现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感受到慈善的伟①崔树银,朱玉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浅析【J】.社会工作,2009(04):1622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大与无私,赢得公众的认可与信任。因此,无论是对于慈善组织自身还是基本整个慈善事业,通过组织宗旨与使命的确立和坚守来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在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机制中最具有战略意义。3.2.2完善组织结构与职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首要源泉在于组织自身具有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监事会的相互分立与制衡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董事会与监事会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状况,决定着组织的社会公信力。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决定组织的功能,组织功能发挥取决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科学与合理程度:结构功能主义将社会定义为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认为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着,从而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可见,组织结构之于组织功能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该理论同样适用于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横向上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协调,对一些全国性的慈善组织,纵向上实现总会与分会关系的和谐、政策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理事会、高级经理人、监事会的功能,确保慈善组织内部的科学决策、民主管理、高效执行、有效监督,从而实现慈善组织的高效、透明运作与组织的良好绩效,并且让社会公众感受到组织为实现其宗旨与使命所进行的努力,最终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与信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提高组织的公信力。组织职能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保障,总体上包括基本职能和关键职能,基本职能旨在确保组织的正常运作,在所有组织中基本类似,如行政、人事、财务、法务等职能部门所承载的基本职能;关键职能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有一定差异,因组织形态、组织使命、发展阶段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就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而言,战略决策、公关宣传、审计监督等职能较为关键,是慈善组织的关键职位。目前,我国慈善组织中这些关键职能还不是很健全,或多或少地缺乏其中一项或几项,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战略决策职能的忽视导致组织决策失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关宣传职能的缺失与薄弱致使慈善组织在面对质疑、应对危机上束手无策;审计监督职能不完善使得组织内部寻租腐败难于防范、屡禁不止。因此,不断完善组织的职能,尤其是关系到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关键职能,是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首先,完善战略决策职能,确保慈善组织战略决策符合组织长远发展的方向,履行组织的宗旨与使命,获得公众的内心认可与信任,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加强慈善组织内部公关宣传职能建设,提升慈善组织的危机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公关能力,减少慈善丑闻对组织产生的负面影响,化解慈善组织面临的公信力危机,同时通过宣传与品牌建设,使得慈善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公众的认可:最后,强化以审计监督为核心的内部监督职能,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公开内部财务审计情况,接受专业财税委员会的监督,防止、杜绝寻租腐败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减少慈善丑闻的发生,树立慈善组织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3.2.3建立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公开透明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基本要求,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经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玻璃做的口袋,就是说你的口袋有多少钱,你做了哪些事情,做事的成效如何等,要透明到像玻璃一样,人人都可以看见只有当公众看到或了解到自己捐献的钱物最终是用在帮扶困难人群、保护环境等组织所宣称或致力于的宗旨上,慈善组织才会得到公众的信任。作为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又一内部治理机制,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改善组织公信力现状、提高组织社会公信力的作用。首先,运作机制的公开透明表明慈善组织接受内外部监督的意愿。慈善组织主动公开其内部的运营管理以及一些不属于特殊机密的信息,表明了慈善组织愿意接受组织内部监督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监督的意愿,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到组织的财务、绩效、薪酬等信息,拉近与社会公众的距离,建立与公众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自愿性的信息公开某种程度上可以节约信息披露的成本。其次,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昭示了慈善组织改善内部管理、提升绩效的决心。公开内部的运作信息,可以及时发现组织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改善,提高组织运营效率与整体绩效,一些非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也可以让社会公众了解慈善组织提供公益服务的潜在能力,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最后,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让公众感受到慈善组织为改善内部管理、提升组织绩效所做的努力,即使组织在管理上尚存在不足,也能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谅解,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不断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3.2.4构建完善的制度安排进行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制度安排是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的制度保障。只有将内部治理机制制度化,才能保证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的规范化,才能保证相关政策高效执行和执行的效果。要想从内部着手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以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首先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公开透明是慈善组织赢得公信力的前提。信息披露制度是组织出于某种目的向外界揭示自身信息的一种制度安排,以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要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Ⅲ。信息披露是维持整个捐赠体系良好运转的重要机制之一,因为只有让捐赠人知道接受捐款的情况、如何使公众捐赠的款物保值增值、所捐款物的最终去向等,让其在阳光下运营,才能使得公众对慈善组织放心,继续捐赠才得以可能。同时信息披露也是树立民间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慈善组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定期向社会公众详细公开其经费收支情况,只有当公众看到或了解到自己捐献的钱物最终确实是用在帮扶困难群众的身上,慈善组织才会得到公众的信任,其公信力才能转化为无形的资产,从而进一步得到公众的支持。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指组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针对财务管理、财务工作制定的相关制度,它在实践中起规范、指导作用。相比于公司,我国慈善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建设,完善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请款报销制度、结算资金管理制度、发票收据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会计档案凭证管理制度、年度财务报告等在内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组织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改善慈善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状况、提高慈善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尽可能地杜绝违规使用募捐善款、非法挪用慈善资金、贪污腐败等慈善丑闻的发生,对捐赠人负责、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不辜负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的期望,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最后,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来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内部监督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慈善组织的自律,更重要的是建立相互制约与协调的内部监督体系与制度,主要包括内部理事之间的相互监督、监事会的独立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财务审计监督以及专门财务委员会的专业监督等。内部监督机构的协调与配合,可以保证慈善组织在战略决策、政策执行、财务管理、日常运营等方面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保证慈善组织内部的有序、高效运作,不断提升组织绩效,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提升社会公信力。3.3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机制的构想关于机制,《辞海》将其解释为“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也就是指机器在运行过程中内部各种构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联结关系及运转方式。机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存在于一个系统中,反映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一个系统的运行机制大致包括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控制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部分②。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机制是指慈善组织在公信力内部治理过程中各种治理手段和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是达成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目标①上海慈善基金会.慈善:创新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4.86国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E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4.25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机制:3.3.1决策机制:完善理事会制度与决策体系理事会制度与决策体系旨在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过程中的领导决策问题,是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在法律制度上,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律,各国基本上都规定慈善组织应该设立理事会,理事会是慈善组织的决策管理机构。如我国2004年颁发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的第20条、21条对此就做了规定:基金会设立理事会,理事为5—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能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慈善组织理事会的决策地位,使得他们更关注组织使命的实现,通过对组织宗旨的履行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在组织使命的驱动下理事会有义务将慈善活动进行到底,募集资金、动员和关怀志愿者、去社区宣传等,以提高慈善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作为一种以追求公益性或互益性为目标的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能否实现目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正当需求影响着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因此,从保证决策质量、实现组织目标的角度来讲,慈善组织的理事会的决策体系至关重要。它是依靠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来运行,由决策权力机构及其对应的决策内容组成,理论基础是层级制决策和决策活动分工,层级制决策和决策活动分工产生的主要是基于有限理性假设。一方面慈善组织中整个决策层的决策能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慈善组织决策层中的每个决策者的决策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将不同能力的决策者有效地分配不同的用途,并形成相应的决策分工形式和决策权分配格局,以达到节约使用决策活动资源、提高决策效能与决策质量的目的,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公信力的内部治理活动,不断提升组织公信力。3.3.2动力机制:规范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解决的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动力问题,是内部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动力、激发他们参与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同时也可以通过约束机制来规范员工的行为,确保组织的运作不偏离预定的轨道。慈善组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激励手段构成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参与公信力内部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一,使命激励。慈善组织从成立之处便承载着履行公共责任的社会使命,高尚使命的描述对于激发组织成员参与公信力的内部治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二,目标激励。目标为人们指明了方向,是人们行为的精神支柱;有了目标,人们才会产生奋斗的动力。慈善组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织只要将公信力内部治理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联系起来,就既可以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确保个人目标的实现,从而激发员工巨大的工作热情。第三,信任激励。信任可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的积极互动,可以降低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众多研究表明,员工对于不同对象(直接领导或者高层管理者)的信任知觉会影响个体在组织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①。此外,一些实证研究还验证了个体对组织中领导与同事的信任知觉会通过个体动机路径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第四,组织文化激励。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组织内部的互信、互助、互动和经常的沟通,以及民主、透明和公正的管理政策,是激发员工士气、形成团队精神的重要条件∞。慈善组织内部的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员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得员工积极参入到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中来。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和团队文化,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约束机制主要由道德约束、制度约束、组织文化约束、自我约束四种手段组成。第一,道德约束。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人的内心会受到道德的驱动和约束。尤其在慈善组织中,有些员工或者志愿者甚至把声誉、名声看作第二生命。慈善组织可以运用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造成一定的舆论氛围,很好地发挥道德制约因素对于员工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作用,使得慈善组织成员无论是一般员工还是高管都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努力实现组织的宗旨与使命,提高慈善组织的知名度与认可度。因此,道德约束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第二,制度约束。慈善组织可以制定和完善包括组织宗旨、章程、日常管理制度以及行为规范在内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形成健全的制度约束机制,来约束员工的不良行为和现象,使得慈善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提高美誉度。第三,组织文化约束。所谓组织文化是指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所认为的、且内化到员工思维方式和日常工作中去的价值观念,组织文化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中不仅可以发挥激励的作用,还可以起到约束的效果。第四,自我约束。慈善组织中,员工不仅代表着本组织的形象,而且代表着整个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形象。自我约束机制可以规范员工的言谈举止,敦促他们严于律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爱岗敬业、奋发争先的社会公益形象,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有效激发员工的使命感,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动他们参与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的积极性;而约束机制则可以起到鞭策的作用,通过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来改进员工的不佳工作和有损于组织形象∞DirksKT.Theeffectsofinterpersonaltrustonworkgroupperformance.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9(84):444..445.曾WallaceJHuntJRichandsC.Therelationshipbetweenorganizationalculture.organizationalclimateandmanagerialvalues.InternationalJournalofPublicManagement,1999(12):548·564.曲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一E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2.27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与利益的行为。激励机制和约束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相互结合、双管齐下,才能保证组织员工绩效好时有激励,绩效差时有惩罚,从正反两方面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改善、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形象,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3.3.3控制机制:平衡监督与制衡关系通常认为,慈善组织是自律性组织,具有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在运作中会自觉遵守应有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但是最近几年“有迹象表明,非营利组织并非完美无缺”①,他们在内部管理和项目运作中存在着大量的违规,甚至偏离公益目标的宗旨,出现公信力下滑甚至消失。“我们将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一益智、净化灵魂,以及保护健康和安全等托付给非营利组织,然而我们却发现,不法行为和不善经营已经严重地削弱了公众对此类机构的信任”。解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化解公信力危机,就是要构建全面的、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来控制组织的管理与运作,“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对其加以监督,以帮助它们高效益、高效率和负责任地完成自己的社会使命”固。因此,控制机制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有效地保证了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成效。控制机制主要是通过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实现各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制衡,并且特别强调监事会、财务审计部门等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的发挥。治理结构是治理机制运行的基础,因此合理完善的治理结构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监督与制衡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利用理事会的特殊地位和信息优势,充分发挥其内部监督和相互制衡的功能与作用。理事会是慈善组织的决策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利益对组织进行监督,理事会的地位特殊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监督有力、效果明显,同时理事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衡可以确保组织内部重大决策失误和违规现象的发生,确保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非营利性的宗旨,有利于组织良好社会公益形象的树立。其次,监事会的监督。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是确保其监督的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由于慈善组织内部同样存在着代理一委托管理,设置专门的内部监督机关一监事会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督,防止内部人控制影响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再次,充分发挥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保证监督的效果。完善慈善组织的财务制度,定期公开其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增强财务透明度,同时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对慈善组织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监督,最大可能地减少组织内部寻租腐败的发生对组织形象和公信力的负面影响。最后,完善规章制度和运行程序,依靠管理机制发挥监督作用。根据国际经验,国外慈善组织的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各种违规行为。建立并完善项目管。【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著.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9p【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著.非营利组织管理【M】lE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028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规章制度,尤其以财务管理制度为重点,从制度上确保慈善组织的成员恪尽职守,正确有效地履行职责,使得组织的运作程序公开透明,消除暗箱操作,在组织与社会公众、政府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包容的融洽关系。3.3.4评估机制:制定自我评估与反馈回路路易斯·布兰迪斯说过,“公开是现代社会疾病的救生药,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电光是最棒的警察”。公开原则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如卢塞尔所言“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因此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是一种必然选择。如何利用好公开的信息进行公信力进行,制定配套的自我评估与反馈回路,通过评估发现组织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顺畅的反馈机制达至决策层及高级管理层,不断改进、完善组织的管理,促进组织健康持续的发展,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披露一评估一反馈”机制是一种循环往复、相互交织的管理系统,三种机制职责明确、各有侧重,形成一个有效的自我评估与反馈回路,其发挥的治理合力对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慈善组织要提高其公信力就必须让公众相信两点:第一,慈善组织会将募捐而来的善款按照其宗旨使用;第二,慈善组织有能力利用这样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并且比政府等其他机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廉,“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社会合法性的理由之一在于非营利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成本比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是慈善组织通过何种渠道、采取哪种方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这便是信息披露机制所涉及的问题。除了信息的有效披露,对于组织运营与管理的现状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找出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及时的解决,并通过顺畅有效的机制在组织内部及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反馈沟通,实现信息的互通与共享,使得组织可以及时了解公众的想法、意见与需求,组织的运作情况及时对社会公众公开,建立双边的信任关系。因此,慈善组织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网络与媒体、宣传与互动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将“组织的运作与管理(如资金的运用、程序和规则的遵守、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工作的相关性与适当性)、组织结构、决策的程序与内容、监督等”固展示给社会公众,满足公众对组织的知情权,消除公众对本组织的认知与心理障碍,宣传并树立组织的社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邓国胜.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33.。、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E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429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4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剖析根据上文搭建的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架构,反思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现状,不但可以梳理出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与肯定吸收,更重要的是找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出具体的原因以便于后续的改进。4.1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现状现代慈善事业是社会公众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偿救助行为,它是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以社会互助为基本特征,以促进社会公平为主要功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当前,党和政府不断提高对弱势群体以及慈善事业的关注。2008年,民政部正式成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同时,慈善组织也意识到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尤其近两年慈善丑闻被网络、媒体频繁曝光之后,导致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公益使命产生质疑,慈善组织接受捐赠款物大幅度减少。据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介绍,全国捐赠数据监测显示:2011年3—5月,慈善组织接受捐赠总额为62.6亿元,而6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6—8月接受捐赠总额仅为8.4亿元,降幅86.6%,类似还有“卢美美事件”、“天价发票事件”等。这表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公众已经不再愿意通过慈善组织进行捐赠。慈善组织面对公信力受挫导致的发展困境,力图通过组织内部治理建设来化解组织的公信力危机,重拾公众对于慈善的热情、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中国红十字会首次推出了捐赠信息综合查询平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罾已于2011年7月30日上线试运行。该平台是在原有的“中国红十字会捐赠者数据库”上研发而成的,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具有捐赠信息发布和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两大功能,主要包括收支数据、援建项目、捐赠查询、项目查询、相关资料等栏目,公众可根据捐赠人姓名或捐赠项目名称查询相关捐赠信息及善款使用情况。该平台首批公布信息为青海玉树地震捐赠收支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同时,通过该平台也可了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捐款管理、救灾流程及监督管理等工作。该平台的上线与运营是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不仅具有具有完善慈善组织监督体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们慈善组织内部公开透明化建设的开始,也是社会公众参与慈善组织管理的良好开端。虽然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何兰萍.论慈善品牌建设与慈善事业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35曾网址为http://fabu.mdcmss.org.cIl,30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在诸多问题,如改革力度相对较小、财务管理尚不规范、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不高、管理层选拔任用机制不健全、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专业从业人员较少等问题,因此,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可谓任重道远。4.2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存在的问题4.2.1改革的力度较小,广度深度尚不够慈善丑闻的频繁曝光将慈善组织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化解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迫在眉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而且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改善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从组织的内部治理角度着手来建设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可以在短时间取得成效。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慈善组织并无太多的改革举措,或者说改革力度较小且落实不到位。针对2011年的慈善丑闻和舆论指责,中国红十字会推出一系列改革建设措施,如建立和完善综合监督体系、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试图改善慈善组织的社会形象,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2012年9月6日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也说到,“改革不仅是红十字会的选择,也将是中国整个公益慈善事业的选择”。但是内部财务监督体系仍未建立、独立的监事会仍未成立、信息公开的渠道仍旧较少、信息反馈机制仍然不畅等问题没有改善,因此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改革与建设收效甚微,深度与广度尚不够。4.2.2管理层选拨欠妥,任用机制不健全放眼国内外,“名人效应”在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所有非营利组织中都很奏效,选树典型,发挥名人效应,强化慈善宣传的影响力,有助于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相关研究表明,由名人出任管理层的慈善组织,募捐相对容易,筹款能力较强。但是随着“名人效应”的减弱,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受挫、政府公信力尚未强化的条件下,由政府官员出任慈善组织名誉会长、副会长等职并不会改善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官方慈善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大、官办色彩浓厚、行政倾向严重,组织的人事任免权受到政府的制约。红十字会章程规定,省、市(地)、县级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由同级理事会聘请当地主要领导担任;省、市(地)、县级红十字会会长一般应推选当地同级现职领导担任,其工作变动时应及时改选(中国红十字会章程)。这种选拔与任用机制不但会对组织运作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容易丧失组织的独立性,妨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4.2.3内部监督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内部监督是慈善组织实施自我监督的重要防线,也是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的重要手段。我国慈善组织的内部监督主要应包括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权力机关的机构、监事会的监督、纪委的监督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等,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内部尚未建立起如此完善的监督机构,且内部监督机制也不完善。相比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具有众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接触、获取信息较容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给予制止。但是往往事与愿违,首先建立监事会的慈善组织还不多,即使一些慈善组织业已设立监事、成立监事会,但是大部分监事会都名不副实,没有一定的独立性,很难对理事会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其次上级对下级的包庇与纵容导致监督不力,2011年5月前南京慈善总会副会长潘锴红以慈善为幌子高调“吸金”案暴露,涉案金额已经高达5168.8万元,其上级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督不力责任;再次作为权力机关的会员代表大会一年甚至几年召开一次,很难发挥实质监督作用;最后,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缺失导致慈善组织的审计治理体系不健全,功能发挥受到影响。由于慈善组织存在着脱离社会的基本控制的可能性,因此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就容易形成内部专制、滥用组织权力,导致组织运行成本的过度消耗,浪费资源,运营效率降低,最终影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4.2.4专业从业人员少,职业化程度较低随着慈善事业专业性的增强,现在的慈善工作已经不同于初期基于同情、仁爱等情感道德之上的自发的救济活动,专业的慈善工作在强调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专业人才也是慈善组织发展所必需的Ⅲ。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是专业化的管理,随着组织职能的分化与分工,组织管理对精细性、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类似于公司治理,需要专门的财务管理人才、审计管理人才、品牌与公关管理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士,但由于组织内部专业人员的缺乏,给内部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我国一些慈善组织内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直接来自于政府,用与政府相类似的逻辑在运营管理者慈善组织,且他们之前的工作经历主要是档案管理、文字录入编排、文案文秘等行政工作,专业的从业人员很少,无专业背景、职业化程度低。另一方面,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设定不明确,导致组织内部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因此,人才问题是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的关键问题,它不但关系到为提高组织公信力所需进行的内部治理改革的设计、推进与执行,而且还影响了慈善组织在募集善款、管理善款、使用善款∞王娜.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工业大学,201l32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等方面的效率。4.2.5财务管理不规范,公开透明度不足近年来,慈善组织在筹资和财务支出方面的透明度依然不高,相关信息不公开、暗箱操作导致整个社会对慈善事业的信任不足。尤其是频发的慈善组织公信力事件将公益机构的信息透明度问题一次次推到台前。中华海峡两岸救援协会创会会长曹长龄认为,“任何有生命力的,它就有透明度”: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秘书长杨文庄认为,“透明就决定着社会对你的信任”;“我开基金”创始人魏可欣(美国)则认为,“透明就是责任,也是品牌”。据此,一些慈善组织也开始了信息公开的建设,建设网站与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慈善项目款物筹集、使用以及组织财务等信息,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信息公布不及时、信息公开渠道单一、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受质疑等问题仍然存在。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内部运作的透明程度还不高、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完善,影响组织公信力的建设与提升。4.3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4.3.1理论支撑不足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经常强调的是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却往往忽视理论对实践的“超越”,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Ⅲ。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的关系,实践需求推动着理论研究,同时理论研究又为实践发展提供重要指导,因此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实践建设需要相关理论基础的支撑,而目前关于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的理论研究还不多,不够丰富。一方面,关于慈善组织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很多的研究被包含在非营利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中,并没有足够地关注到作为特殊非营利组织的慈善组织。另一方面,国内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理论研究大多数是基于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慈善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媒体等慈善组织的监督等视角,而从内部治理的角度去研究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并不多见。尤琳教授2008年在《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思考》一文中区分了草根慈善组织和官方慈善组织在公信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而且某种程度上开始尝试从组织内外来进行研究探讨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不同路径,提出通过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来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固;陈东利博士在《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一文中指出“慈善组织的公信。【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46.曾尤琳.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思考【J】.求实,2008(10):54-57.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力危机是各种因素交织造成的,而‘内因是事物根本因素’,要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所面临的困境,最根本的还是慈善组织自身要加强思想、组织、能力的建设,加强自律性和专业性,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挽回公信力”∞。两位学者研究的视角开始关注到了内部治理之于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意义,但研究尚不深入,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理论研究的匮乏与不深入,使得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改革与建设的实践过程缺乏理论基础与指导,影响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导致改革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收效甚微。4.3.2实践经验较少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的理论支撑不足,从而导致成功的实践不多,不能作为经验加以推广。红十字会为向社会公众公开其接受捐赠款物及时使用情况、善款的流向与组织的财务信息,已于2011年7月30日上线试运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该平台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具有捐赠信息发布和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两大功能,公众可根据捐赠人姓名或捐赠项目名称查询相关捐赠信息及善款使用情况,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捐款管理、救灾流程及监督管理等工作。该平台的上线与运营是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其不仅具有具有完善慈善组织监督体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们慈善组织内部公开透明化建设的开始。“壹基金”的内部治理建设也在其公信力的提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壹基金”成立于2007年,是由李连杰先生发起成立的创新型公益组织,致力于传播创新的、人人皆可参与的公益文化,搭建公信透明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平台,尽可能的为各种自然灾难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圆。但是受双重管理制度的限制,“壹基金”一直依附于中国红十字会,没有独立的账号。缺乏法律上的合法地位,加上慈善捐诈丑闻的负面影响,“壹基金”的社会公信力严重受挫,使得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了化解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不断提高组织的社会接受度,“壹基金”进行了以下三项内部治理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第一,争取独立法人资格。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争取,2011年1月11日“壹基金”改名为“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并在深圳正式挂牌,经过4年终于获得了一张宝贵的身份证,从此具备了独立法人的资格,取得了法律上的合法地位。第二,制定、修改、完善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章程。该章程在成立之日经壹基金理事会2011年1月11日通过,2011年7月15日理事会第一次修改,2012年1月11日理事会第二次修改。通过对组织性质与宗旨的明确,管理运营原则的确立,理事、执行理事长、秘书长等管理层选拨与任用方式的优化以。陈东利.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3.27.曾参见“壹基金”官方网站hUp://www.onefoundation.crl34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来加强组织的内部治理,不断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第三,设立监事,成立监事会与内审部。通过监事会对理事会的监督及内审部对组织内部财务的审计监督,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杜绝慈善腐败。红十字会和“壹基金”的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样实践在国内并不多见,屈指可数,而且改革并不完善和系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被质疑形式主义,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公开信息,并且统计的口径与方式与公众理解和期望的有误差。国内成功经验的匮乏使得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前行;同时由于慈善组织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差异较大,国外的实践经验对此也未必适用,这也是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推进缓慢的原因之一。4.3.3内在动力不足慈善组织的“内部人控制”是导致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缺乏内在动力的重要原因,内部动力不足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困难重重,很难向前推进。“内部人控制”问题最早由青木昌彦和钱颖一提出来,青木昌彦认为,“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指独立于所有者(外部人)的经理人员事实上或法律上掌握着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在公司经营中充分体现自身利益,甚至与职工“合谋”谋取各自的利益,从而架空所有者的控制与监督的情形∞。慈善组织的“内部人控制”是指“非营利组织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者为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其行为偏离组织目标或使命以及因监督这种偏离行为而产生的代理成本”②。“内部人控制”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赋予内部人更多的职权,对调动内部人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有效率的。但是,我们通常意义上“内部人控制”主要指其消极意义这一面。由于慈善组织的产权不明和先天的“所有者缺位”,使得控制权实际上绝大部分落入管理者手中。慈善组织内部人掌握着并不与他们对组织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的组织控制权,使用着并不是他们自己所有的资源资本,由于慈善组织内部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使得内部人更有机会主义倾向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谋求自身利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造成经济上更大的无效率。主要表现在过分追求在职消费,诸如豪华住宅、高级轿车、公费吃喝等;滥发工资和奖金,组织收入不是用来保证组织公益性事业的实现,而是作为利润在组织内部进行分红;短期行为,不考虑组织的长远发展、自身建设和公信力建设,忽视自身应有的强烈的责任机制等等。因此,慈善组织的“内部人控制”是阻碍其宗旨与使命实现的最大障碍,导致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内部驱动力严重不足,这也是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日】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一E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9.10尊毛刚.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5.35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4.3.4重视投入不够根据国际成功经验,慈善组织的良好运行与发展需要一个建立在阳光公开原则基础之上的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信息公开透明是慈善组织赢得公信的前提。慈善组织内部运作的公开透明是组织化解公信力危机、提高公信力的基础,因为慈善组织自愿公开慈善捐赠情况、慈善资金的使用和流向、财务报表以及年度审计报告,一方面显示了慈善组织加强其内部透明度建设的决心,不管结果如何,其行为满足了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期待;另一方面慈善组织自愿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也是希望倾听外部的声音,了解社会对组织的期待,与外部公众进行良性的互动,提高组织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树立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不断提高公信力。但是组织内部透明运作、信息公开也只是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本,只是提高公信力的一种手段与途径,并不必然会提高组织的公信力。“透明是NGO的玻璃口袋,但是透明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具有公信力。”杨团指出,透明度和公信力并不相等,做不好的慈善组织,或许越透明越没有公信力。目前,无论是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还是社会对慈善组织的期待,将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重点聚焦到组织内部公开透明运作上,导致对其他治理手段和途径的忽视,如通过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内部运作机制、健全内部治理相关的制度安排等来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另外,对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外部治理环境等因素的期望过高也是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将关注的焦点过多地放在慈善立法、构建社会信任文化、完善外部监督、慈善组织去行政化及与政府的合作等机制上,寄希望于通过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化来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过分关注外部治理环境及某些内部治理措施,对其他内部治理手段的忽视,关注焦点的不均匀导致各项内部措施的作用受限,不能发挥出治理机制系统性的合力,从而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整体效果。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5加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策略鉴于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存在以上诸多问题,结合上文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内部治理结构、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以及内部审计等四个方面来不断完善、强化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以提高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5.1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设计实质上就是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过程,横向上主要表现为组织内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的分立与制衡,纵向上则主要是总会和分会的关系问题(主要针对一些全国性的组织,如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影响慈善组织的治理效果,从而对慈善事业甚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慈善组织腐败行为与责任缺失辜负了公众的信任与期待,不仅容易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深远的社会后果。因此,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有助于保证慈善组织内部决策机制的科学与民主,执行机制的高效与有力,监督机制的独立与有效,总会与分会关系的统一与和谐,从而有助于加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5.1.1横向上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置科学合理地配置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就是要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在完善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中,一般由理事会或董事会行使决策权(对于一些会员制的组织,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行使重大决策权,常务理事会或董事会则为常设决策机构),理事会的决策不仅影响慈善组织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看法和评价、对慈善事业的信心与热情,因此决策权的行使要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既要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又不能忽视决策的效率;高级经理人(不同组织称法不一致,如红十字会叫执委会)行使执行权,执行决策机关的决议,将决策事项化为实际工作,对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高层经理人执行决策机关政策的效率与效果也即政策执行力是评价执行权配置科学与否的重要指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力。”①孟德斯鸠提出的观点与理论诠释了设置监督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慈善组织内部,由包括监事会、内部审计及相关专业委员会在内的监督机构共同行使监督权。早期的治理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为一个科层结构的权威体系,董事会位于组织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组织内最高的决策单位,依集体责任履行领导统御的职能,负责实现组织使命与服务方针,并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迁,维持组织的发展,同时也是非营利组织的最后责信单位。而执行长则为董事会聘来协助达成使命的受雇幕僚,并向董事会负责。因而在法律要求与道德假定的前提下,董事会与执行长之间的治理形态与决策关系犹如“政治一行政分离”的概念,董事会负责决策,而执行长只是依此执行,董事会不会插手执行长具体事务的管理工作,在组织的运作上呈现出简单的线性模式。由于我国慈善组织发育的先天不足与社会运动对其的干扰,有些职能与与机构尚未建立或不完善,因此通过相关职能及其机构的整合与完善,合理配置和运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解决某些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以及执行不力等问题。按此要求进行改革与建设,有利于慈善组织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改进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做到分工明确,权责一致,权责明晰,提高效率与效能,从而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5.1.2纵向上实现总会和分会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对于一些全国性的慈善组织,他们在中央设立总会,然后再各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主管部门下设立相应的分会,处理好总会与分会或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是完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处理好分会、分会主管部门、分会业务指导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全国性的、政府主导的慈善组织,分会所在地政府的相关部门是其主管单位,而上级组织是其业务指导单位,但是现实境况确实业务指导机关成了内部直接管理机关,而政府则以行政方式直接参与慈善组织的经营管理,使得慈善组织成为其下属单位,两者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政府也不能很好地实施监督。其次,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平衡。总会既要对分会保证相当的权威性,保证中央政策的有效执行,同时要给予分会应有的自主权,根据自身所处区域的发展状况和现实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政策。最后,要认识要总会与分会两者紧密联系、荣辱与共的关系。无论是总会还是分会,对外代表的都是慈善组织整体形象与声誉,分会的丑闻亦会对慈善组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天价发票事件便是最好的佐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一E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38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5.1.3内部治理结构要适应外部治理环境的变化“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所营造的良好治理环境共同决定着非营利组织的未来。删慈善组织的外部治理环境主要是组织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宏观环境以及组织现实所依赖和生存的微观环境如政府、社会公众、媒体等第三方组织等对其进行的外部监督。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可能脱离外部的治理环境孤立存在,而是依赖于良好的治理环境来确保其肌体的健康。相反,缺乏适宜的治理环境是建构慈善组织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大障碍,而且慈善组织的外部治理环境还会反作用于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因此,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要适应组织外部治理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做出相应调整,以保持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5.2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理事会治理理事会作为慈善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对组织的绩效和发展负有重大的领导责任,在管理学上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功能。针对因慈善组织的理事会失职而引起的一系列危及组织社会公信力的问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也将重心置于如何定位理事会的职能、发挥理事会的功能以及围绕着这一主题探讨理事会作为治理主体所应遵循的规则等。完善慈善组织的理事会治理,有助于提高理事会的战略决策能力与质量,明确组织发展方向,完善理事之间的相互监督及其对执行长的监督,解决组织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确保慈善组织不偏离服务公共利益的宗旨与使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促进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5.2.1理事会的功能与职责在董事会应具有的功能方面,Ingram(1988)指出,不管慈善组织的类型是社会服务机构、教育机构、健康照顾组织或文化机构,其理事会都有相同的基本任务,一般来说,其有三项管理的功能:维护信托的完整性(theintegrityofthetrust):设立政策(tosetpolicy):支持和促进组织(tosupportandpromotetheorganization)固。在维护信托方面,理事会被赋予监督组织发展的重任,因此理事们要严格自我要求以达成信托,不负社会及政府对其的托付与期望;在设立政策方面,良好的制度是组织高效能运作的保障,理事会必须承担建立组织运作架构与运行机制的责任;在支持与促进组织的发展上,理事会在明确组织宗旨∞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6.∞IngrainRT.TenBasicResponsibilitiesofNonprofitBoards.Washington,D.C.:NationalCentcrforNonprofitBoards,1988.39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使命、制定组织发展战略、确定组织发展方向上位居重要的领导地位,因此理事会需要具备较高的战略决策与风险控制能力,为管理层执行组织发展政策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关于慈善组织理事会的职责界定,从开放系统的视角来看,董事会不仅着重组织的内部治理,还应关注外在环境的影响与互动∞。因此,有关慈善组织组织理事会的职责,Ingram(1988)等学者收集整理了许多传统理事会的经验智慧,将其划分为“对内管理”及“对外联结”(1inkage)等两大类别,完成了理事会的指责称目录(1ist)圆。“对内管理活动”是治理慈善组织内部运营、处理内部事宜的活动,主要包括:确定组织的宗旨与使命;从事组织目标的规划;决定组织的计划与发展、招聘或解聘高级经理人(或执行长);定期评估经理人的工作绩效;审核、批准预算,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评估、决定组织方案并监督方案的执行与实施情况;担任内部冲突的最终仲裁者;提高董事会自身运作效率等。“对外联结活动”是指慈善组织建立与对外运作关系时采取的实际行动,其具体包括:提升组织的公共形象;对外募款;作为与社区沟通联系的桥梁;与政府主管机关建立良好的关系等。5.2.2理事会的结构与规模理事会的结构与规模是影响其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理事会结构与规模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建设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对公司董事会结构和效率的研究得出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的结果。Hermanlin等人(2001)研究的结果显示:规模小的董事会效率更高;外部董事更能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规模较小和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较大的董事会能更好地协调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被赋予的职责。理事会人数过多不仅可能影响董事会的监督职能,还会造成董事会成员沟通和协调上的困难,从而对组织运作与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董事会规模过大还会使~些董事会成员产生搭便车的动机。Jensen(1993)andLiptonandLorsch(1992)提出大董事会比小董事会效率低,小董事会比大董事会监督高层经理人员更有效@,如果董事会人数超过7到8人则效率会降低,并容易受CE0的操纵;随着董事会规模扩大,团体内决策冲突的可能性会增大并且团体内部协调与沟通成本也显著提高,导致董事会决策和监督能力弱化。1999年4月Witt/KiefferandOrlikoff&Associates的调查显示,理想的非营利董事会应该由13人组成,然而董事会的平均规模为17人,最少为7。HermanRD.,HeimovicsRD.ExecutiveLeadershipinNonprofitOrganization:NewStrategiesforShapingExecutive—BoardDynamics.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1991.。IngramRT.TenBasicResponsibilitiesofNonprofitBoards.Washington.D.C.:NationalCenterforNonprofitBoards,1988.。Jensen,M.TheModemIndustrialRevolution,ExitandtheFailureofInternalControlSystem.JournalofFinance,1993,3,851-880;Lipton,M&LorschJ.AModestProposalforImprovedCorporateGovernance.BusinessLawyer,1992(1):59-77.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人,最大不超66人,“如果董事会规模过大,则每人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必须携带扩音器以传达其建议,常识决定所有董事会规模不可过大,大多数有效的董事会规模在1卜20人之间”∞。我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均未对理事会的设置、人数、议事规则等做明确的规定,但是我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在措辞选择上使用了理事会罾,并在其第二十条中规定: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人数为5人至25人。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问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理事会作为慈善组织治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法律应该要有所作为,至少应该规定一个下限,当然具体数目可以不必作强制性的规定,理想的状态就是合适的理事会规模既能保证每位理事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实现民主决策,同时又不影响理事会监督职能的发挥和协调上的困难,不增加额外的沟通成本,从而使得理事会取得最佳的绩效,赢得内外部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5.2.3理事会的运行机制衡量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是如何使组织最有效地运行,以保证组织公益目标的实现而获得公众的信任。而组织的有效运行核心在于理事会制度的有效发挥,理事会功能的正常运转,也就是理事会能否审时度势地、有效地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使命和合乎时代要求又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加以控制@,以确保理事会的决策科学化,提高理事会的决策质量。一般地说,理事会履行其职能的重要机制是合议体制和专业委员会制度。“董事会是一种‘合议体’,是以集体决议的方式履行其职权"鲫。从本质上说,理事会的运行机制是民主决策制,理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对慈善组织的运作管理与生存发展承担集体责任,尽管不同理事承担的具体职责有所不同,但是每个理事应该都对组织承担同等的责任,任何人不得凌驾于理事会之上。理事长是理事会选举并任命的合法主席,领导并管理理事会,他的主要职责是为理事会服务,协调理事会中各成员的关系,确保所有重要的问题都在议事日程上,确保所有理事会成员在自身的领域积极地发挥作用。在合议体制下,任何一位理事会的理事都可以提出召开理事会的要求。理事会会议分为普通会议和特殊会议。普通。ANationalSurveyofpremierownerCEOs.Conductedbypremierinconjunctionwith.Witt/KiefferandOrlikoff&Associates,Inc.曾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内社团、基金会的决策机构通常称为理事会,而将其他民办非企业如学校、意愿等的决策机构称为董事会。@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冲南大学,2006.∞于东智,羹事会与公司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舨社,2004:28.41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会议是组织规定定期召开的会议;特殊会议则是理事会认为必须召开的会议。只有参加理事会会议的理事人数达到法定要求,会议通过的决议才能视为整个理事会的决议,才具有形式和实质合法性。例如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理事会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理事出席方能召开,理事会决议须经出席理事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重要事项的决议须经出席理事表决,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为有效。较大规模的慈善组织理事会运行的机制是实施委员会制。为提高理事会运行效率,促进理事会工作的专门化,提高理事间信息沟通和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在理事会内部设置若干委员会是强化理事会职能的发展趋势。由于组织不同的特质及所处的法律环境的差异,委员会的设置会有所差异,一般地说,慈善组织的理事会下经常设置以下委员会是: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公共政策委员会等。然而理事会的专业委员会并非必设机关。理事会是否设专业委员会或者设何种专业委员会主要由特定理事会理事职责分工必要性来决定。但是无论如何分工,决策的最终裁定权依然在于理事会,因为理事会是整个慈善组织的决策中心,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和视野则主要集中于治理层面的事务,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理事会的职能,不断优化慈善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5.3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监事会治理西方社会的主流观点认为不论权力的行使者是谁,运作形式如何,其本质都是邪恶的。19世纪的阿克顿爵士指出:“权力必至腐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Ⅲ。由于对权力的强烈不信任,于是就有这样的呼声:“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是全没有感情的。而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罾。这些政治理念和思想在影响和作用下,西方政治制度精髓——三权分立制度相继在英国和美国确立,并且,“美国法律生活的独特之处是权力的分散。⋯⋯几乎每个正式权力机构都是由某种相对权力所平衡”也’。权力制衡理论构成了监事会制度的理论基础,正是在分权制衡理论的基础上,西方各国的监事会制度在公司治理层面上业已建构并逐步趋于完善。从权力制约与平衡的角度来讲,设立监事会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为强化组织自治能力,慈善组织尤其是公益民间组织应该设立监事会,以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置与制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增强治理的有效性,树立慈善组织在社会公众心目中①【英】阿克顿著.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M】.侯健,落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希腊】亚里十多德.政治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63.169.学【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j匕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96.42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的良好形象,不断强化公众对组织的心理认同,以提升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对比大陆法系监事会的职能,分析监事会发挥其功能角色的基本原则并就慈善组织监事的任免、资格、数目及监事会的议事规则作理论阐述。5.3.1监事会的职能曾维和认为,在我国监事会可以作为慈善组织的专职监督机构,基本职能是以出资人代表的身份监督理事和管理者的经营活动,以财务活动为重点,确保理事及管理者正确有效地行使职权,而不是滥用职权: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组织章程及损害组织利益的行为,监事会有权要求纠正∞。由于大陆法系国家的监事会的设置存在上下级型和平行型两种表现形式,在这两种模式下监事会的地位及其与理事会的关系有一定差别,因此各国慈善组织监事会的职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监事依照章程规定的程序检查基金会财务和会计资料,监督理事会遵守法律和章程情况;监事列席理事会会议,有权向理事会提出质询和建议并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会计主管单位反映情况。综上所述,尽管大陆法系监事会制度的存在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总体看来其基本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检查组织的财务状况。慈善组织的财务状况为组织经营情况的综合反映,也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的体现,因此是监事会监督的主要内容。(2)对理事、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组织章程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监督。(3)当理事、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法人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层管理人员予以纠正。慈善组织的财务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着其财务公信力,而且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慈善组织的整体公信力,因此加强对组织财务状况的监督,实现组织财务管理的规范与透明,同时对理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矫正,可以保证慈善组织的良性运作与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3.2监事会运作的基本原则为保证慈善组织监事会职能的有效发挥,强化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监事会的运作需要严格贯彻以下原则:第一,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监事会在履行监督职能的过程中不受制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能站在客观、独立、公正的立场对组织决策者和执行者进行监督。独立性是监事会的灵魂,对监事会能否有效履行其监督职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圆。第二,法治原则。监事会监督权的行使,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必须做到有理有据。第三,合理原则。监事会与理事会、管理层的合理结构、监事会职权的合理配置、。曾维和.非营利组织治理中的综合监督机制探讨【D1.兰州学刊,2004(2):4曾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6.43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监督方式的合理运用是发挥监事会监督职能的重要条件,监事会不能干涉其他内部机构的工作,当然其他机构也不能介入监事会的职权范围,应相互制衡、相互协作,以确保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有效性。第四,适度原则。监事会监督权的行使,以不放纵监督对象的违法和滥用职权又不干扰其合法活动为适度,这是组织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5.3.3监事的任免、资格与数目监事的任免应该在慈善组织的章程中予以明确规定,对于社团法人,应该经过社团总会的决议,至于财团法人,其监事的任免应该由捐助人以捐助章程规定①。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基金会章程应当载明的事项中包括监事的职责、资格、产生程序和任期,但是并没有作具体规定,而在《基金会章程示范文本》却做了如下的规定:(1)监事由主要捐赠人、业务主管单位分别选派;(2)登记管理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选派;(3)监事的变更依照其产生程序。对监事任职资格加以规定,目的是有选择地任命那些忠实于公益使命、忠实于公众利益、忠实于组织利益、能够独立和公正地监督组织行为的人圆。监事会监督的有效性依赖于它的独立性,因此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是监事会有效履行职权的根本前提。在健全合理的监督机制中,监督方和被监督方不应当存在任何利益关系,否则将影响监督作用的发挥与监督的实际效果。监事监督的对象包括理事会、高层管理人员、组织工作人员尤其是财会人员,因此这些人担任监事,便会由于存在利益关系的存在而导致无法实施客观、公正、有效的监督。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对监事资格作了限制性规定:理事、理事的近亲属和基金会财会人员不得兼任监事:监事及其近亲属不得与其所在的基金会有任何交易行为。另一方面,为了有效行使监督权,监督组织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确保组织的健康运作,监事的良好素质和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尤其是对财务、法律等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比理事要求更高。缺乏对于监事财务专业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无疑是让非专业人士去评价监督专业人士,由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其监督实效不言自明。所以,应该提升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素质标准,要求其具备财务、会计、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强化其独立的监管能力。选任监事必须对其资格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监事有能力履行监督职责,以达到良好的监督效果。对于监事的人数,各国立法通常都不加限制。但也有一些国家的法律对监事的人数作了严格规定,例如捷克公益法就规定监事会的成员不得少于3人,不得多于7人。实践上慈善组织监事的人数会因组织规模、内部结构、复杂程序以及①金锦萍.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肇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fD】.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644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慈善组织所采取的法律形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通常认为在3至15人之间较为合适,既可以保证有足够的监事来履行监督职能,又不会因为机构过于庞大而导致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等弊病。5.3.4监事会的议事规则监事会与董事会~样,是一种合议体制。监事会要监督理事、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与执行活动,但又不能直接干预理事、经理的日常工作。因此,一方面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应该反映其职能要求;另一方面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又会影响到其职能的发挥。监事会议如何召集、如何表决、决议通过的原则、一年召开会议的次数、能否委托他人出席会议、会议记录保存、责任承担等事项均是议事规则应该解决的问题。关于监事会议事的方式大概有两种,即集体决议制与单独决议制。所谓集体决议制是指监事会成员通过参加监事会会议的方式统一集体行使监督权。会议决议必须经过多数与会成员一致通过才符合法定的要求,才能代表监事会的集体意志。集体决议制便于调动监事会成员的积极性、集中监事会成员智慧,充分发挥监事会的民主决策功能,但也容易对决策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当与会监事的数目为偶数时,易出现僵持不下,酿成决议僵局。所谓单独决议制,是指监事会成员不是通过会议集体行使监督权,而是各自单独分别行使监督权。这种议事方式效率较高,但是无法防止监事将私人情感或个人利益倾向带进监督决策与执行过程,从而产生滥用职权、违法乱纪等不良后果。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基金会设监事,因此监事会是基金会的法定机构,但是《条例》缺乏对监事的产生程序及议事规则的规定,仅有监事列席理事会议一条概括性的规定。这与章程所赋予监事会的广泛的职权很不相称。因此我国慈善组织监事会应该博采集体议决制与单独议决制之长,采取混合议决制,即以集体决议制为主,在例外情况下采取单独决议制。具体而言,一般情况下监事会成员通过参加监事会会议统一集体行使监督权;特别情况下,如监事会其他成员滥用职权或拒绝履行职责,或者理事会出现严重的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以及严重危及公司利益的行为等,应授予个别监事权力以单独分别行使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事会内部监督的效果,保证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有效性,确保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固若金汤,从而有效地保护组织公信力建设取得的成果、不断提升组织的社会公信度。5.4强化我国慈善组织内部的审计制度所谓内部审计,是指慈善组织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会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计制度和公司内部管理规定,对组织内部的财务收支、资产质量、运营绩效以及建设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工作。强化我国慈善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运营与管理的相关制度,实现慈善组织内部审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让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对慈善组织运营与管理的内部审计,以改善慈善组织的财务状况、提高慈善组织的运营绩效,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公众的认可与信赖,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强化我国慈善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重点在于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明确界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坚持内部审计原则,完善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以及一些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5.4.1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依据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和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组织内部设立审计部,审计部是慈善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指导下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审计部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对于一些全国性的慈善组织,若基层组织规模较小,可以设置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审计部应当配备具备必要专业知识、相应业务能力、坚持原则、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审计人员,且专职人员应不少于三人。审计部设负责人一名,由审计委员会提名,董事会任免,负责审计部的全面管理工作。审计部门负责人必须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与实际工作经验。5.4.2审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审计委员会在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第一,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第二,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审议审计部提交的工作计划和报告等:第三,至少每季度向董事会报告一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内部审计工作进度、质量以及发现的重大问题;第四,协调审计部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构等外部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审计部的主要职责:第一,制定慈善组织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编制公司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第二,对组织的财务计划或者预算的执行、财务决算、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第三,对组织的经营管理和经营绩效进行审计监督;第四,对组织负责人经营责任和任期目标进行审计监督;第五,对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第六,对组织的建设项目预算、决算及竣工交付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第七,对组织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第八,协助监事会检查相关事项,为监事会提供相关材料;第九,配合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完成相关审计工作;第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十,完成理事会交办的其他事项。审计部应将审计重要的对外投资、购买和出售资产、项目建设、募集资金使用及信息披露事务等事项作为年度工作计划的必备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部审计通常应涵盖慈善组织运营过程中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所有业务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采购及付款、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投资与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披露管理等。5.4.3内部审计的原则与工作程序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部门的公信力,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原则。审计人员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另外必须遵守以下行为规范:依法审计: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或者利益冲突的,应当回避。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审计计划,报理事会批准实施;成立审计小组,根据审计计划,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并指定主审人员,审计小组实行主审负责制;确定审计方式,就地审计还是送达审计,年度定期审计和年中不定期审计;签发内部审计通知书,审计部填制内部审计通知书,并在实施审计前三天,将内部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审计小组依据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由主审人员负责安排相关人员具体实施审计。审计小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改进的建议,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提出审计报告.审计部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前两个月内向审计委员会提交次一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并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两个月内向审计委员会提交年度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报告经审定后送达被审计单位(个人)。被审计单位(个人)就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整改,审计人员有权就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审计小组应在十五日内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取证记录、审计报告等文件资料按照档案管理要求整理归档。跨年度档案及时移交公司档案室保管。对主要项目应进行后续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的采纳及执行的情况和效果。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6.1本文的初步结论6结论与展望本文从慈善组织公信力及其内部治理等相关概念的分析入手,运用非营利组织管理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将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与组织的内部治理联系起来,深入分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建设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方式、内容与具体机制构成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机制的架构。确立坚守使命与宗旨、完善组织结构与职能、建立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与构建完善的制度安排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决策机制、动力机制、控制机制及评估机制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的四大机制。第二,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对组织内部治理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状况对公信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三,理论支撑不足、实践经验较少、内在动力不足以及重视投入不够导致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路径来加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内部治理: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理事会治理、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监事会治理以及强化我国慈善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6.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虽然本研究视角较为新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相关资料十分匾乏,不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笔者以为,基于此研究进行的进一步研究可以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本论文主要从规范研究的角度探讨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理论分析多于实证研究,对于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理事会治理、监事会监督以及组织内部审计制度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定性研究。应该说,对于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进行全方位的定量研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致力于在获取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对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与组织内部治理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也可以通过定量化的指标来描述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更加合理的治理。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参考文献【l】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一匕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王锐兰.解读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徐唏.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汤蕴懿,行业协会组织与制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5】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著.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周三多.管理学一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ll】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兴起及其合法性问题.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2】张彪.非营利组织财务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3】上海慈善基金会.慈善:创新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15】【日】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1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于东智.董事会与公司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8】【英】阿克顿著.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M】.侯健,落亚峰,译一匕京:商务印书馆,2001.【19】【希腊】亚里十多德.政治学【M】一匕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0】【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2l】徐麟主编.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2】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3】杨团主编.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4】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25】毛刚.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5.【26】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冲南大学,2006.【27】王娜.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D】顾士学位论文.长春工业大学,2011.【28】尤琳.提高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思考【J】.求实,2008(10).【29】陈东利.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0】靳也.重塑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J】.理论视野,2012(2).【3l】杨平波,张晓琴.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J】.财会通讯,2011(20).【32】张伟珍.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叨.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49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版),2007(2).[33】崔树银,朱玉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浅析【J】.社会工作,2009(4).【34】陈如,曹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因素与对策【J】.唯实,2010(3).【35】徐双敏.我国实行政府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36】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1(11).【37】陈琨,雷娟.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要求及其实现【J】.财会月刊,2006(3).【38】杨明刚,商婷婷.秉承慈善新理念建构公益大品牌——论慈善品牌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p9】邓国胜.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40】何兰萍.论慈善品牌建设与慈善事业的发展【J】_可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l(5).【41】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4(5).【42】李莉,宋蕾放.中国慈善组织结构的“趋同性”分析及其反思——基于制度学派的视角阴.学会,2011(11),【43】曾维和.非营利组织治理中的综合监督机制探讨【J】.兰州学刊,2004(3).【44】Gamweil,FranklinI.,BeyondPreference[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45】KooimanJ.ModemGovernance:NewGovemment-SocietyInteractions.NewberyPark,Califomia:SagePublicationsInc,1993.【46】RobertBlood.ShouldNGOsbeviewedas‘Politicalcorporations’?【J】。JournalofCommunicationManagement,2004,9(2).【47】Rochester,Colin.“VoluntaryAgenciesandAccountability”[A】.In:Smith,J.eta1.eds.AnintroductiontotheVoluntarySector【c】.London:Routledge,1995.【48】WareA.BetweenProfitandState:IntermediateOrganizationsinBritainandtheUnitedStates【M】.Cambridge:PolityPressinAssociationwithBasilBlackwell,1989.【49】Houle.GoverningBoards.SanFrancisco,CA.:Jossey—BassPublishers,1989.[50】IngramRT.TenBasicResponsibilitiesofNonprofitBoards.Washington,D.C.:NationalCenterforNonprofitBoards,1988.[5l】HermanRD.,HeimovicsRD.ExecutiveLeadershipinNonprofitOrganization:NewStrategiesforShapingExecutive-BoardDynamics.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1991.【52】Jensen,M.TheModemIndustrialRevolution,ExitandtheFailureofInternalControlSystem.JournalofFinance,1993,3,85l一880;Lipton,M&LorschJ.AModestProposalforImprovedCorporateGovemance.BusinessLawyer,1992(1).【53】ANationalSurveyofpremierownerCEOs,ConductedbypremierinconjunctionwithWitt/KiefferandOrlikoff&Associates,Inc.【54】McCluskyJE,Re-thinkNonprofitOrganizationGovernmentImplicationforManagementandleadership.International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2002,25(4).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独立作者:论非营利组织筹资模式的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11.062.独立作者:和谐社会视阈下政府危机决策力的提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参与的科研项目: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lYJA880104),高校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2011.9-2013.122.松江区科委项目,松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研究,2011.8-2012.4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部治理研究致谢掩卷收笔,伏案沉思之际,几经修改后的论文终告一段落,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也将随之结束。回看那尚且稚嫩的文笔和思考,深感求知之旅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即将告别研究生生活之际,特借此机会,向我身怀感激但却无从表达的老师、同学、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锐兰教授。感谢她给予我学术上高屋建瓴的指导,在我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能获得明灯般的指点;感谢她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在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和学术研究能力欠缺时,仍能耐心教导,让我逐渐理清思路;感谢她教我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让我能有力量不断前行,拼搏进取;最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同时我还要感谢黄德良老师、贺善侃老师、秦德君老师、曾桂生、茅铭晨老师、黄军甫老师、刘奕老师、张克兢老师、汪永安老师、唐丽萍老师、褚云茂老师、章礼强老师等等,感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指点和教导,这将是我人生中莫大的财富!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总能在我懈怠的时候督促我学习;在我苦无头绪时从不同的角度引发我的思考;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在此我需要特别感谢两位朋友,一位是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费钧博士,感谢他这两年对我的帮助,感谢他在我论文没有思路之时给我的建议、在我资料匮乏之时帮我搜集资料、在我迷茫失落之时给我的鼓励;另一位是沃尔沃集团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肖寒女士,感谢她给我在求职就业、职业发展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关心与帮助,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祝福。最后,感谢各位评委在百忙中评阅我的论文,指导我的学习。我将珍惜这一段美好的时光,鞭策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张凯2012年11月于东华大学图书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