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

ID:34658334

大小:2.21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3-08

上传者:U-24835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_第1页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_第2页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_第3页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_第4页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学校代码10125专业代码030503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姓名闫妍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方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指导教师柴晓霞2013年3月5日 UniversityCode10125MajorCode030503Shanx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ThesisforMaster’sDegreeTitleTheResearchAboutImprovingChineseCharitableOrganizationalCredibility’sApproachesNameYanYanMajorChineseMarxismResearchOrientationChines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utorChaiXiaoXiaMarch5,2013 山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所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1 山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西财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不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2 摘要我国现代慈善事业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并逐步发展起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起步较晚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与英、德等西方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大陆地区的慈善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在其短暂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政府在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定位不当,导致慈善组织发展缓慢;媒体夸大负面报道,导致公众误解慈善组织;组织内部监管缺失,导致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以及个别人员私欲膨胀,导致“慈善腐败”和“慈善营利”等。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慈善事业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通过对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进行分析、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中国慈善组织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说明来对选题进行初步的介绍。第二部分是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和产生公信力危机的原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现状,并对产生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原因做出分析,从政府层面、媒体层面、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方面、部分人员的工作作风层面对造成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原因进行了的分析研究。第三部分通过借鉴英国、德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并根据导致公信力危机产生的原因得出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具体途径:准确定位政府在慈善组织中的角色、积极引导媒体正面报道释放正能量、不断完善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严厉打击“慈善腐败”和谋求“慈善营利”的行为。【关键词】慈善慈善组织公信力慈善组织公信力3 AbstractChinesemoderncharitybeganinthe1980s.Thelimitationoftheeconomicdevelopmentlevel、thelaterstartedandothervariousfactors,ComparedwithBritish、GermanyandotherwesterncountriesaswellasHongkongandTaiwanregionsofchina,theMainlandofChinesecharitydevelopmentisrelativelyslow.Intheprocessofcharityexistssomeproblems,Suchas:governmentsdon’tplaytheirdueroleinthedevelopmentprocessof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s.TheMediahassomemisunderstandingtothecharityreports.there’resomeproblemsofmanagementmechanismincharitableorganizationsandsomeofficersuse“charity”tocorruptprofitandobtainthecommercialprofit.Ourcountryinaspecialstageofstrategicopportunitiesandprominentcontradictionsandourcountryinakeyperiodofbuildingthecomprehensiveconstructingthewell-offsociety,soit’saveryimportantandurgenttodevelopourmoderncharity.Thearticlecontainsthreeparts.Thefirstpartistheintroduction,whichgivetheinitialintroductionoftopicsaccordingtoanalyzetheresearch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thetopic,elaborateonresearchmethodsandresearchpurposesanddefinitetherelatedconcepts,describetheChinesecharitableorganizations.Thesecondpartistheperformanceandcausesofcredibility’scrisisofChinesecharitableorganization.Thereasonofcharitableorganizationalcredibility’scrisisisworkedout.Fromthegovernmentlevel,medialevel,aspectofcharitableorganizations’managementmechanism,thelevelofworkstyleoftheofficerstoresearchthereasonsof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credibility’scrisis.Inthethirdpart,accordingtodrawingtheexperiencesof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sintheUnitedKingdom,Germany,andHongKong,Taiwanregions,whichprovidesreferencesforthedevelopmentofourcharitableorganizations.simultaneouslyaccordingtothecausesofcredibility’scrisistoperformspecificapproachestoenhancethecredibilityof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s:accuratepositioningtheroleofgovernmentin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Activelyguidethemediareportpositiveandreleaseofpositiveenergy,constantlyimproving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s’managementmechanismandcrackingdowntheactivitiesascorruptionorseekingcommercialgain.【KeyWords】CharityCharitableorganizationCredibilityCharitableorganization’scredibility4 目录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1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21引言...................................................................................................................................................................1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1选题背景.....................................................................................................................................11.1.2理论意义.....................................................................................................................................21.1.3现实意义.....................................................................................................................................31.2研究方法和目的....................................................................................................................................61.2.1研究方法.....................................................................................................................................61.2.2研究目的.....................................................................................................................................81.3基本概念................................................................................................................................................91.3.1慈善.............................................................................................................................................91.3.2慈善事业.....................................................................................................................................91.3.3慈善组织...................................................................................................................................101.3.4公信力.......................................................................................................................................101.4中国慈善组织概况..............................................................................................................................111.4.1中国慈善组织的类型...............................................................................................................111.4.2中国慈善组织的特点...............................................................................................................122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152.1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表现......................................................................................................152.1.1慈善组织的受赠数额锐减.......................................................................................................152.1.2公众慈善捐赠渠道转变...........................................................................................................162.1.3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屡遭诟病...............................................................................................162.2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产生的原因..............................................................................................172.2.1政府角色定位不当,导致慈善组织发展缓慢........................................................................172.2.2媒体夸大负面报道,导致公众误解慈善组织........................................................................182.2.3组织内部监管缺失,导致管理机制不够健全........................................................................192.2.4个别人员私欲膨胀,导致“慈善腐败”和“慈善营利”..................................................213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具体途径.................................................................................................................243.1准确定位政府在慈善组织中的角色..................................................................................................243.1.1放宽注册条件同时加强对约束和监督机制............................................................................253.1.2转变政府过度介入现状同时壮大各方监督力量....................................................................273.2积极引导媒体正面报道释放正能量..................................................................................................293.2.1引导媒体正确进行公益慈善报道...........................................................................................303.2.2通过媒体宣扬慈善文化释放正能量........................................................................................323.3不断完善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333.3.1不断完善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机制....................................................................................333.3.2不断完善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机制...........................................................................................353.4严厉打击“慈善腐败”和谋求“慈善营利”的行为...........................................................................363.4.1严厉打击“慈善腐败”的行为...............................................................................................373.4.2坚决打击“慈善营利”的行为...............................................................................................37结论.........................................................................................................................................................................39参考文献.................................................................................................................................................................40致谢...........................................................................................................................................................................1附录...........................................................................................................................................................................1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1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1引言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选题背景扶贫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善捐赠是人类爱心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弘扬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慈善”的思想源远流长,由于受过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慈善事业比较发达,但是我国大陆地区的慈善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1993年,全国出现第一家地方慈善组织——吉林省慈善总会。因此我国慈善事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事业,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虽然发展过程较短,但是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越来越快:2005年,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公益慈善组织数量为31万个,到2010年底增加了13万个,总体数量达到44万个;基金会数量也达到2160个,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数量分别增加到24万个和19.5万个,非公募基金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基本与公募基金会数量相当。截止2010年底,通过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的数量达到了3124万人,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的数量将近29万个,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2900多万人,其中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600万人,有5000多万人①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服务的小时数达到1500万小时。截止2012年6月,我国共有②县级以上慈善会1923家。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慈善组织发展迅速,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慈善组织受到了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作用和地位也日益突显。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十八大报告中在改善民生方面明确指出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此外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报告中这些具体的表述,再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慈善事业、慈善组织的重视以及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的决心,指明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尽管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鉴于我国慈善事业①杨图.《2011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②http://www.cncf.org.cn/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1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起步较晚和国内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角色定位不当;慈善组织的管理不合理、透明度不高;民众对于慈善机构存在质疑、捐赠积极性降低;政府中的部分工作人员、媒体人以及慈善组织中一些领导被贪腐思想所侵蚀,打着“奉献爱心”的幌子中饱私囊、大肆牟利等等。从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开始,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丑闻”被不断曝光,其他慈善组织同样陷入了信任危机的泥沼中,这使得广大民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度越来越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时的捐赠热情迅速冷却,相当一部分人拒绝通过慈善组织捐款捐物。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是第三部分,即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具体途径,通过分析当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现状以及产生公信力危机的原因,再借鉴英国、德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慈善组织发展的经验,最终得出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具体途径。1.1.2理论意义我国慈善组织在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深圳红十字会在2011年8月的社会捐款比上一月下降了约97%,佛山地区则颗粒无收。不仅红十字会遭遇捐款锐减的尴尬局面,①其他官方慈善机构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慈善的未来。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近20年里,慈善组织公信力培育进展缓慢,普遍偏低。“慈善丑闻”使得慈善组织屡遭诟病,公信力危机成为制约慈善组织发展的一大顽疾。由此来看,慈善组织公信②力问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研究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要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必须加强慈善组织建设。③慈善组织通过慈善意识的培养、慈善思潮的引领、慈善行为的表彰、慈善活动的宣传等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慈善组织通过慈善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养,引导企业和个人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慈善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慈善组织传承中华民族的慈善文明,④结合历史和现实、遵循规律和规则引领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第二:作为我国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慈善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①陈东利.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7.P24②冯明慧.浅析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机制建构.《社会学研究》.2011,1.P5③王俊秋.慈善组织建设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02.P37④崔炜,周悦.论中国慈善组织的角色定位与发展路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的关系既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是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互协调和配合的关系。在现阶段处理两者关系时,整体应当给部分留有发展空间,部分则应当为完善整①体服务。慈善事业本身属于社会性保障事业,从而应当被现代社会保障所包容。1.1.3现实意义“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极大的激发了大众的捐赠热情,截止2008年底,汶川地震的捐款捐物总额达到752亿元,截止2010年6月底,玉树地震捐赠款物总额达到23.9亿元。虽然捐赠热情在逐步提高,但在2008年以前,我国每年的捐赠中只有15%来自中国富人、10%②来自平民百姓,剩下的75%则来自国外捐赠。公众之所以冷待慈善尤其富人不愿捐款的尴尬处境,归根结底还是公信力不足的原因。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把从企业家和个人手中募集来的捐款约4320万元现金亲自送到新疆、云南、西藏、四川等需要的特困户手中。他的行为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一部分人认为他在做秀想要成名。陈光标表示,他并非为了个人的利益才来做这件事情,而是想要通过这种捐赠形式,消除爱心人士的顾虑,带动他们加入慈善队伍为社会做贡献。爱心人士之所以会选择这种亲自把善款送到受捐人手中而非通过慈善组织,其原因无非是对于各类慈善组织的不信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逐步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对于改善民生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现实意义。在本文的调查问卷中,第8个问题和第9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公众对于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意义而展开的,调查的结果如下表1-6您认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有助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缩小贫富差距吗?态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非常赞同13850比较赞同12545.2不确定103.6比较不赞同20.7非常不赞同10.5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①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学海》.2005,02②http://www.cszh.mca.gov.cn/中华慈善总会3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表1-7您认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有助于确保其合法地位和自身的发展壮大吗?态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非常赞同14251.4比较赞同12244.2不确定93.3比较不赞同31.1非常不赞同00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的第8个问题(1-6):您认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有助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缩小贫富差距吗?选择“非常赞同”的人数为138名,占总人数的50%;选择“比较赞同”的人数分别为125名,占总人数的45.2%;选择“不确定”的只有10名,占总人数的3.6%;有2个人选择了“比较不赞同”,占总人数的0.7%;只有1人选择了“非常不赞同”,占总人数的0.5%。调查问卷中的第9个问题(见表1-7):您认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有助于确保其合法地位和自身的发展壮大吗?选择“非常赞同”、“比较赞同”观点的人数分别为142名和122名,各占总人数的50.7%和44.2%;选择“不确定”观点的人数为9名,占总人数的3.3%;而选择“比较不赞同”观点的人数为3名,选择“非常不赞同”观点的人数为2名,分别占总人数的1.1%和0.7%。由此可见,公众对于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态度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迫在眉睫,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促进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社会保障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慈善组织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弥补了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人力和组织资源的缺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其在募集资金和资源等方面的社会优势,通过慈善组织动员民众、通过数量众多的志愿者的形式参与慈善活动,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广泛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①翟惠娟.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山西党校报》.2012,07.4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有助于社会贫富差距的调节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誉,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的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的同时,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容忽视,那就是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在2011年发布的一组数据中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将突破0.55,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中国百万美元富翁家庭达111万户,位列世界第三;超过1亿美元的家庭户数位列世界第八,达到393户。但是,按照世界银行每天2美元的标准,我国有1亿多人口处在贫困人口的行①列中。慈善组织的职责是减贫济困、扶弱助残、捐资助学、抢险救灾、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通过第三次分配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目标。慈善组织不断提升其公信力,通过在全社会动员和号召爱心人士向贫困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既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又可以推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将社会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使得社会能够稳定和谐的向前发展。第三:促进了慈善组织的合法化建设合法化必须建立在一个共同认可的基础上,一个组织要想获得持久巩固的基础就必须获得其成员的认可和支持,慈善组织功能的实现亦是如此。慈善组织职责的实现是建立在社会公信力的基础之上的,使公众能够普遍理解、信任、支持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行为。慈善组织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社会资源,没有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慈善组织就失去了合法存在的社会基础。我国的慈善组织由于发展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这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公信力的提升更加重要,只有具备足够的公信力才能够充分的运用社会资本,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可。第四:有助于对于慈善组织自身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各类慈善组织数量达到44万个,全国已建立3.1万个经常性社会②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国的慈善组织仍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其中资金缺乏首当其冲,没有足够的资金,慈善组织、机构就难以维持其正常运作,更别提发展进步了。此外,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慈善组织由于自①潘家华,魏后凯.《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②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5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身的非营利性和资金缺乏,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使得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运作问题不断,近些年的各种丑闻使得慈善组织屡屡受到公众的质疑,指责声、谩骂声不绝于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加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必须放在头等位置,慈善组织只有树立了健康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大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地解决其经费问题也才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也才能保证慈善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科学管理。1.2研究方法和目的1.2.1研究方法第一、文献分析和文献统计法。通过查阅、分析和统计与慈善组织相关的文献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分析、整理和统计了相关的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以及国内外现有的关于慈善事业及慈善组织的研究,从而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第二、定性研究法。深入研究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内部、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第三、调查问卷分析法。此次调查在山西省的太原市和汾西县两个地区展开,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公司职员、服务业从业者、学生、退休老干部等人群。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相关信息和慈善组织公信力方面的一些问题。表1-1被调查者中男女性别情况性别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男性15355女性12345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6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表1-2被调查者年龄分布情况年龄分布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18岁以下23818—30岁823031—45岁883246—60岁4014.960岁以上4315.1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表1-3被调查者文化程度情况文化程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小学及以下124.3初中、中专3813.7高中4014.4大专6824.6本科7226.4研究生及以上4616.6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表1-4被调查者职业分布情况职业分类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公务员6724.3企事业单位职员6925公司职员4717.1服务业从业人员3010.8学生207.2退休老干部4114.9其他20.7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7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表1-5被调查者月收入情况收入分段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还没有收入207.22000元以下58212000—3000元9032.73001—5000元7928.65000元以上2910.5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针对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表1-1~表1-5),样本描述如下: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最后回收276份,问卷回收率为92%。在276名被调查者中,男性153人,占总数的55%;女性123人,占总数的45%。年龄方面:18岁以下的23人,占总数的8%;18-30岁的82人,占总数的30%;31-45岁的88人,占总数的32%;46-60岁的40人,占总数的14.9%;61岁以上的43人,占总数的15.1%。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的12人,占总数的4.3%;初中、中专的38人,占总数的13.7%;高中的40人,占总数的14.4%;大专的68人,占总数的24.6%;本科的72人,占总数的26.4%;研究生及以上的46人,占总数的16.6%。此次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如下:公务员67人,占总数的24.3%;企事业单位职员69人,占总数的25%;公司职员47人,占总数的17.1%;服务业从业者30人,占总数的10.8%;学生20人,占总数的7.2%;退休老干部41人,占总数的14.9%;其他2人,占总数的0.7%。调查对象的月收入如下所示:还没有收入的20人,占总数的7.2%;2000元以下的58人,占总数的21%;2000元-3000元的90人,占总数的32.7%;3001-5000元的79人,占总数的28.6%;5000元以上的29人,占总数的10.5%。1.2.2研究目的随着近几年对慈善丑闻的相继披露,关于我国慈善事业、慈善公信力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角度和内容也不尽相同。笔者发现现有的研究分析多从法律制度层面入手,将问题存在的原因多归结在慈善法律的缺失和监督的缺位,而对于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打着“慈善”旗号贪污受贿、谋取个人利益,甚至进行商业营利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8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本文在此方面做出尝试,通过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来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及阐述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意义,然后具体分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概况,指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外慈善组织发展经验,通过分析得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具体途径。1.3基本概念1.3.1慈善中华民族以乐善好施,关怀慈爱闻名于世,关于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慈”即“爱”,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的。“慈善”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意为“人的爱”。开始使用于公元十八世纪,在英文中的翻译为“PHILANTHROPY”。此外,“慈善”的另为一种翻译为“CHARITY”,意为“爱”。对于“慈善”的解释,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始人崔乃夫认为:所谓“慈”,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所谓‘善’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讲的是横向的关系。所以,慈①善就是指怀有同情心的人之间的互助行为。GaryBecker对于“慈善”含义阐述为:把时②间与产品无偿转移给与自己本身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的行为就被看成为慈善行为。”结合中西方对于慈善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慈善就是公众爱心的体现,公众愿意向弱势群体或生活有困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精神救助,帮助其度过难关。即公众通过各种方式,自愿向受捐者或社会无偿提供捐赠和救助的社会行为。1.3.2慈善事业“慈善事业”的概念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我国的《慈善法草案》中对“慈善事业”做出了如下规定:“本法所称慈善事业,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地给予慈善对象以及服务慈善对象的公益组织物质、资金、服务或其他方面善意帮助和志愿①何占华.关于慈善助学工程建设的思考.《中国水运》.2007.11236.②[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第二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0321.9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①活动。”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社会分配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竞争为动力的分配,第二层次是以公平为原则的分配,第三层次是以道德为动力的分配,也就是有钱人自愿把钱②分给穷人,即慈善事业。从上述分析来看,慈善事业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它有益于社会大众,是在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由民间的团体或者个人对于社会中遇到灾难③或需要得到帮助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的支持与奉献的事业。慈善事业从慈爱、关怀的层面出发,通过自愿捐赠钱物的行为,对社会的物质财富进行第三次分配。从这个角度来讲,慈善事业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的综合体现。它既能起到扶贫济困的作用,又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1.3.3慈善组织因为慈善组织是非营利组织中从事慈善事业的组织,因此在理解慈善组织的概念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NPO):即不以营利为目的,是政府与企业部门之外的社会组织,常被称为“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非营利组织分为慈善组织和公共服务组织。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是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地区称谓有所不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④问题”。我国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非营利组织和慈善组织的概念,而我国学术界多采取⑤列举法来归纳和研究“慈善组织”这一概念。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慈善组织不仅具备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而且还应当从事慈善活动。所以,慈善组织是一种面向社会接收各种捐赠,并帮助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非营利性组织。慈善组织致力于扶贫济弱、赈灾救助、社会福利、助学等传统的慈善项目。1.3.4公信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信力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单词①本处指2009年《慈善法草案》②王闻.为何需要富豪慈善家厉以宁“第三次分配”解读.《国际先驱导报》.2004.③FactsandFiguresaboutCharitable0rganizations[R].Washington.D.C:INDEPENDENTSECTOR,2007④王娜.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以吉林省慈善总会为例.《长春工业大学》.2011.⑤李绍军沈丽超.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中外企业家》.201110..10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Accountability,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二是为自①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公信力以政府、传媒、司法、民间组织四大领域为研究对象。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②信任度。”政府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通过履行其职责来反映政府公信力。由此可见,所谓政府公信力即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媒介公信力的概念主要是指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司法公信力即一定社会的司法机构通过其职权活动,在整个社会当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公共信用,即司④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其裁判过程和裁判结果得到民众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司法公信力体现了民众对司法的信任与尊重以及对法律抱有极大的信心。“民间组织公信力是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其公信力通过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来体现。”公信力在结果评估、项目评价、绩效评估、组织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本文中公信力的主要以民间组织中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为研究对象的,也就是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即整个社会对慈善组织的认可、信任的程度,这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一种评价。慈善组织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社会公信力,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1.4中国慈善组织概况1.4.1中国慈善组织的类型第一类:基金会。主要是指按照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通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来从事公益事业。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和非公募基金。公募基金是指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其基金主要来源于特定个人或组织的捐赠。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基金会2561家,公募基金会有1201①沈纾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策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②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08.③伍丽群.点击率与网络媒介公信力的缺失研究.《新闻爱好者》.2010.0845.④于慎鸿.程序公正与司法公信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8.11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①家,非公募基金会有1360家。第二类:红十字会。红十字会系统有国际、国家的红十字法为其做保障和后盾,《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于1993年10月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以从事人道主义工作为主的社会救助团体。第三类:慈善会。中华慈善总会是一个成立于1994年的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是全国性社团法人、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的民间慈善机构,在全国各地拥有273个会员,皆为地方慈善组织。第四类:慈善超市(公益捐助站点)。慈善超市的基础为经常性社会捐助站,主要以解决社会困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为主,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或社会救助机构,也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形式之一。全国目前差不多有3万多个慈善超市。第五类:草根组织。指由普通民众创立的,受一些条件限制未能注册或仅在工商部门注册或社区登记的民间慈善组织,它们服务的对象为基层弱势群体。如关注自闭症的“星星雨”、关注脆骨病的“瓷娃娃”。1.4.2中国慈善组织的特点第一:官办慈善组织在各类慈善机构中优势地位明显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垄断慈善组织和慈善的资源,我国慈善组织在当时依靠卫生、民政、共青团和统战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长期承担相关政府部门委托的工作任务,因此行政化、垄断化色彩浓重。上文中所提到的基金会中的公募基金、红十字会、慈善总会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官办慈善组织,像慈善超市、草根组织绝大部分是民办慈善组织,相对于管办慈善组织,他们在资金、场地、专业程度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中国慈善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全国30家省级以上慈善会中,只有1家慈善会会长、理事长不曾当任过公务员,其余29家慈善会会长、理事长都是曾任或现任公务员,这其中约有8成享受过省部级待遇。深圳市每年接受的善款中,市区两级慈善会占到全市70%以上,结余的善款也都基本留在了深圳市慈善会的捐款账户上,而全市近800家公益②慈善组织却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第二:慈善组织公信力屡遭质疑没有公信力,慈善组织就等于失去了立足之本。从“郭美美炫富”事件开始的一系列“慈善①http://www.foundationcenter.org.cn/基金会中心网②http://www.cncf.org.cn/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12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丑闻”导致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质疑声、谩骂声不断,也使得慈善组织的形象跌至谷底。民政部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全国民政事业统计累加显示:2011年的社会捐款总额达仅为2010年的37%。2012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中上榜的100位企业家现金捐赠总额比去年下降41%。由于公众对慈善组织缺乏基本的信任,企业家们纷纷选择成立自己的基金会,或是在大型基①金会、慈善会内部成立自己的基金。根据笔者调查中所得到的数据显示:表1-8你对当前中国慈善组织的态度态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非常信任186.5比较信任217.6不确定4014.5比较不信任9935.9非常不信任9835.5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表2-1“慈善丑闻”例如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中非希望工程基金会的“卢美美事件”等被曝光之后,您是否会继续通过该慈善组织进行捐赠?态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会113.9可能会238.3不确定3813.8可能不会10437.7绝对不会10036.3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①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3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表2-2如果您想捐款捐物,您会通过“慈善组织”还是“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点对点捐助”?捐款方式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慈善组织7828.2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点对点捐19871.8助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第6个问题(见表1-8):你对当前中国慈善组织的态度是:持“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的”人数分别为:18人和21人,各占总人数的6.5%和7.6%;持“不确定”观点的人数为40人,占总数的14.5%;而持“比较不相信”和“非常不相信”的人数为99人和9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5.9%和35.5%。调查问卷中的第7个问题(见表2-1):“慈善丑闻”例如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中非希望工程基金会的“卢美美事件”等被曝光之后,您是否会继续通过该慈善组织进行捐赠?认为“会”和“可能会”的人数各为11人和23人,在总人数中的比例仅为3.9%和8.3%;回答“不确定”的人数为38人,占总人数的13.8%;持“可能不会”和“绝对不会”态度的人数为104人和100人,各占总人数的37.7%和36.3%。调查问卷中的第10个问题(见表2-2):如果您想捐款捐物,您会通过“慈善组织”还是“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点对点捐助”?选择“通过慈善组织捐款捐物”的人数为78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仅为28.2%;而选择“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点对点’捐助”的人数为198人,占总人数的71.8%。从民政部发布的相关数据和笔者的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在一系列慈善丑闻的轮番曝光之后,在慈善组织难以自圆其说的公开发声或沉默应对之后,公众的慈善热情降至冰点,随之而来的便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陷入到危机泥潭之中难以自拔的必然结果。14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2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2.1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表现当前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备受诟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从2008年的“天价帐篷”开始,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便受到质疑,而“郭美美炫富”事件则将红十字会彻底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成为众人讨伐的靶子,深圳红会在“郭美美炫富”事件后近一个月收到的社会捐款几乎为零,青海省红会在该事件后玉树捐款多低于1元。《小康》调查显示,近九成(88.7%)受访者因“郭美美事件”而降低了对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度。其中,信任度较以①往“有小幅下降”的占52.1%,“有大幅下降”的占36.6%。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2.1.1慈善组织的受赠数额锐减“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门”、“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等慈善丑闻严重影响了公众慈善捐款的热情。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1年1~4季度全国民政事业统计累加,2011年的社会捐款总数为145.2亿元,仅为2010年的37%。2011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但“郭美美”、“卢星宇”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7月份全国社会捐款数为仅5亿元,和6月份相比降幅超过50%。民政部的相关数据表明,2010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捐款为100.5亿元,2011②年减少了近74亿元,降幅达73.6%。此外,2012年4月《福布斯》中文版第七次发布的中国慈善榜显示:本次入围门槛由上2010年的1400万元降至1000万元,上榜的100位企业家③在上一榜的捐赠总额为81.2亿元,而2011年仅为47.9亿元,降幅高达41%。降幅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即是一系列的慈善丑闻。从笔者的调查问卷中(见表2-1)同样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慈善丑闻”例如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中非希望工程基金会的“卢美美事件”等被曝光之后,您是否会继续通过该慈善组织进行捐赠?不出所料,仅仅约有12.2%的被调查者选择“会”和“可能会”继续通过慈善组织进行捐赠,而有近7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可能不会”和“绝对不会”。因此,①欧阳海燕.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诚信危机刺痛中国.《小康》.2011.0849.②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③http://www.forbeschina.com/福布斯中文网15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捐赠数额的锐减在所难免。2.1.2公众慈善捐赠渠道转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下降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方式便是公众捐赠渠道的转变。尽管慈善组织接受的捐款数额急剧减少,但是全国捐款总数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011年1月到8月,全国接收捐赠总额为283.55亿元,3-5月捐赠总额为150.98亿元,6-8月捐赠总额为121.03亿元。一大部分捐款人选择“点对点”方式进行捐助,即通过慈善组织获取相关求助人信息,然后直接对求助人进行“点对点”捐助。2011年3-5月“点对点”捐助数额仅为3887万元,①6-8月“点对点”的捐助数额达到1.27亿元。玉树地震过后,有人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委托在青海的朋友帮忙捐赠现金送到灾民手中,有人则委托去往灾区支援的志愿者友人把捐赠款物直接交给受灾民众,更多的人则在四处打听“靠谱”的捐款途径,声称绝不把钱捐给某某机构或某某某机构,从网上和周围人对于捐赠的评论和表现我们更是看得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不断弱化。调查问卷中的第10个问题(见表2-2)“如果您想捐款捐物,您会通过‘慈善组织’还是‘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点对点捐助’?”就是针对这一现状展开的,选择“通过慈善组织捐赠”的比例仅占总数的28.2%,而选择“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点对点’捐助”的比例则高达71.8%。公众之所以在愈演愈烈的“慈善丑闻”之后选择“点对点”捐助的方式归根到底还是缘于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2.1.3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屡遭诟病在沸沸扬扬的一系列“慈善丑闻”背后,公众除了指责和愤怒,不禁对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产生了疑惑,慈善组织本应是救助贫弱、传递爱心的使者,但是为何部分工作人员能够利用公众的善款从中大肆牟利呢?有的甚至是慈善组织内部工作人员与政府工作者、传媒人相勾结来侵吞善款,这与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混乱密不可分,公众对于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松散、慈善腐败、慈善营利等现象深恶痛绝。①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6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表2-3您认为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混乱吗?态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是21878.9不确定3311.9不是259.2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表2-4您对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的态度是态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满意93.2无所谓207.2不满意24789.6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根据从调查问卷中第11个问题(见表2-3)“您认为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混乱吗?”的统计中我们得到:选择“是”的人数218名,占总人数的78.9%;选择“不确定”的人数33名,占总人数的11.9%;选择“不是”的人数25名,占总人数的9.2%。调查问卷中的第12个问题(见表2-4)“您对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的态度是:”选择“满意”的人数为9名,占总人数的3.2%;选择“无所谓”的人数为20名,占总人数的7.2%;选择“不满意”的人数为247名,占总人数的89。6%。有79%的人认为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混乱,有近90%的人对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混乱持不满意态度。这些数据虽然是针对慈善组织管理问题展开的,但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现状。2.2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产生的原因2.2.1政府角色定位不当,导致慈善组织发展缓慢我国慈善组织是在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受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慈善组织从一开始便是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民间力量处于从属地位的发展形式,这也就导致了至今政府对慈善事业介入过深的现状。这种政府主导式的慈善组织发展模式在慈善事业发展之初确实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慈善组织寻求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了。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的现状,与政府在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角色定位不当有极大关系。17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第一:对民间慈善组织的注册条件要求过高。尽管在2011年7月民政部宣布慈善组织的设立和运行将不再需要行政主管单位作为挂靠单位,慈善公益类(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类)组织可以由民政部门作为主管单位。可是,对于慈善组织人员数量、办公场地、注册资金、等条件上仍然有硬性规定,许多民间慈善组织无法取得“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身份,就是受注册资金专业社工、场地小等因素的限制。第二:没有充分落实对慈善组织的约束和监督。我国没有要求慈善组织公开信息、财务的强制性法律法规,虽然民政部在2011年底出台《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作为一个部门规章不具有强制性。此外,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只是在慈善组织成立时设立较高的准入条件,而缺乏对慈善组织成立后日常活动的监督或是监督的形式大于作用。第三:政府过度介入慈善组织的内部事务。我国具有发展潜力的慈善组织大多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的,而政府对慈善组织的人员构成、资金募集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也拥有决定权,慈善机构内部也是采取行政管理的方式,导致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化倾向明显。而民办慈善组织与官办慈善组织无论在政府支持、资源的获得、受认可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最终也只能接受政府的干预和控制。2.2.2媒体夸大负面报道,导致公众误解慈善组织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开始,整个社会的慈善开始持续升温,媒体也不仅仅是报道单一的慈善事件,同时还会对相关事件进行质疑和监督,对于我国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表2-5您认为媒体是否过度报道“慈善丑闻”?态度数量(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是12043.5不确定8932.3不是6724.2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但是,当前媒体对公益慈善的报道存在着误区,从笔者的调查报告中第14问题“您认为媒体是否过度报道‘慈善丑闻’?”(见表2-5)中我们不难看出公众对待媒体关于慈善的报道的态度:认为“媒体过度报道‘慈善丑闻’”的人数为120名,占总人数比例的43.5%;18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选择“不确定”的人数为89名,占总人数比例的32.3%;而选择“媒体没有过度报道‘慈善丑闻’”的人数为67名,占总人数比例的24.2%。由此可见,尽管部分媒体热衷于大版面跟踪报道“慈善丑闻”,但是公众对于媒体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并非选择全盘接受,还是会对部分媒体和部分报道的出发点进行质疑。当前,媒体对于慈善报道存在的误区有:第一:慈善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不少网站和报纸的公益慈善报道主题相对单一。比如一些网站的社会频道、部分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面时不时会出现“卖血救亲人”、“父卖器官为儿筹学费”、“八旬老人沿街乞讨替女还债”等报道,这些报道多是就当事人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进行宣扬,而不是对造成这种悲剧的相关社会救助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关注,使得报道不会引起大众的共鸣。此外,对这类主题的频繁报道会造成公众的同情心被过度消费,导致人们捐赠热情的下降。第二:部分媒体为了达到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的目的,过分关注明星、富人的慈善行为,而对普通百姓的捐赠的行为报道甚少。诚然,明星和富豪的在单个捐赠数额和数量上确实要比普通百姓出手阔绰,但是对他们慈善行为的过分追逐而冷待普通大众的慈善之举,不仅使得普通大众有种慈善与我们无关的错觉,而且最终会阻碍我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第三: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公益慈善和慈善组织。对公益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相关报道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对其慈善之举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其投机行为给予揭露,批评和监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才能有助于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完善与成熟。但是,部分媒体仅仅为了为追求爆炸效应,报道时并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主要以负面报道为主,这使得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本就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长此以往,不仅公众的慈善热情会被消耗殆尽,我国尚处发展初级阶段的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也会受到极大打击。2.2.3组织内部监管缺失,导致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方面不健全。当前中国慈善公益领域缺乏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慈善事业是要靠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去发展壮大的,如果没有一套科学专业的管理机制,那么对本就人才短缺的慈善事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加难以吸引到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而慈善信息的公开是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频发的慈善丑闻,使得公众慈善权利意识、19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问责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要求慈善组织公开捐赠、财务等信息来确认自己的善举没有被个别贪腐分子吞噬掉。2011年,我国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慈善透明度报告”中的显示:8%的受调查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表示满意,76%的被调查表示未收到任何慈善组织的信息,仅有3%的受调查表示获得过相关的财务信息。尽管民政部在2011年公布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中明确了公益慈善机构信息公开基本原则、内容、时限及方式,但是由于它不具有强制性,只是属于引导性的规定,且缺乏监督手段,使得慈善组织完整的①信息披露难以实现。”第一:我国慈善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1:大部分慈善组织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任何专业、任何领域的工作想要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需要一批富有朝气和开拓创新的专业人才。在国外,慈善被看作是专业技术性很强的一项事业,而且很多学校都有专门的慈善从业人员,但是在我国人们认为慈善业不是一项专业,不必聘用专门人才,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专业化人才匮乏的局面,也就使得从事慈善组织工作的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2:慈善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不到位。志愿者的培训是保证慈善志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如果培训工作不到位,会使志愿工作大打折扣,最终影响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培训工作应当包括普通培训阶段、集中培训阶段和专业培训三个阶段,但是大多数慈善组织对普通志愿者只进行一至两天的简单培训,很难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对志愿工作的帮助不大。3:对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的激励不足。对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指出:目前中国公益领域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不仅是低于同等学历的其他行业,而且是严重低于其他行业。如果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连自身基本的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公众又怎么会相信他们会一直去帮助更加穷困的人呢?人们又怎会不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呢?第二:我国慈善组织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的问题有:1: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中明确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内容,但是在绝大多数慈善组织的信息查询平台上只能查询到捐赠款项的来源,而对善款进入慈善组织后的使用情况及流向披露较少,有的慈善组织甚至不公开善款的使用信息。此外,对于资金的具体使用信息如“类、款、项、目”等更是难以在查询平台上找到。2:慈善信息更新速度慢。《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中规定:日常性捐助应在7个工作日内披露相关信息,重大事件应在收到捐赠后24小时内披①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①露信息。但是绝大多数慈善组织的网站难以达到上述要求,有些小型的慈善组织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有些即使有网站也很长时间没有更新过信息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群众对于慈善组织网站信息更新缓慢、无法满足公众及时了解善款使用情况要求的抱怨了。第三:信息披露方式单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迅速。《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中指出信息披露可以采取:机构出版物及其官方网站、大众媒体、现场公开、定期邮寄或电子邮件、公益慈善项目报告、专项基金的年②度报告,以及其他可行方式。但是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慈善组织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新媒体的力量来公开信息,仍然是单一的通过网站来不定时的披露一些捐赠信息。表2-6您认为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机制(如信息披露内容、信息更新速度、信息披露方式等)存在问题吗?态度数量(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是14853.6不确定9634.8不是3211.6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的第16个问题“您认为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机制(如信息披露内容、信息披露方式信息更新速度等)存在问题吗?”(见表2-6)的数据统计,我们也能够看出公众对于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方面的态度。认为“存在问题”的人数为148名,占总人数比例的53.6%;选择“不确定”的人数为96名,占总人数比例的34.8%;而认为“不存在问题”的人数仅有32名,占总人数比例的11.6%。2.2.4个别人员私欲膨胀,导致“慈善腐败”和“慈善营利”慈善是太阳下最圣洁的事业,慈善组织是架起爱心的桥梁,慈善从业者则是传播真善美的天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各个部门、机构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工作宗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慈善组织中的领导人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而作为一名党员更是应当把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发扬光大,但是政府的一些部门、部分媒体人,甚至慈善组织内部的一些领导和工作人员非但没有把党性原则付诸实践,相反却利用手中职权,把这份本应高尚的工作和万千爱心践踏殆尽,中饱私囊,挥霍善款,满足一己私欲。一系列丑①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②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1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闻被揭发之后,公众的愤怒不言而喻,而躲在慈善遮羞布后面的蛀虫也被不断揪出。表2-7“慈善腐败”和“慈善营利”是当前中国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的首要原因态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是22681.9不确定4817.4不是20.7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特意提出相关问题(见表2-7)以分析“慈善腐败”和“慈善营利”行为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程度。调查问卷中的第17个问题:您认为“慈善腐败”和“慈善营利”是当前中国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的首要原因吗?中,认为“是”的人数为226人,占总人数的81.9%;认为“不确定”的人数为48人,占总人数的17.4%;认为“不是”的人数为2人,占总人数的0.7%。从高达81.9%的回答中我们看出了公众的愤慨,也得出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持续走低的又一原因。第一:部分工作人员打着“慈善”幌子滥用职权、贪腐受贿。贪污腐败、奢侈浪费是百姓心中最痛恨的事情,而政府相关部门、媒体人与慈善组织内部人员相勾结大肆贪污腐败的行为更是令人发指,这个由爱心推动起来的事业,怎么能够容忍蛀虫的侵吞呢?但是接踵而至的“慈善丑闻”背后,因为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的占绝大多数。据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报道,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女主角郭美美之所以能住豪宅、开豪车、买名包,这都离不开其男友——时任商业红会关联公司董事的王军,豪车名包均为王军所赠。在2011年,曾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的徐永光,坦诚他在九年前曾经违规投资希望工程,这件事因他挪用捐款违规投资,造成损失后继续不断挪用善款填补漏洞而被揭发。有些甚至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传媒、慈善组织内部人员相勾结,共同侵吞公众的善款。这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案例,随着慈善丑闻的接连被曝而不断暴露于公众视线之中。这样的工作人员,这样的慈善组织,又怎会拥有社会公信力呢?22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表2-8您对于“慈善腐败”的态度态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不能接受26696.4无所谓103.6可以接受00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报告第18个问题(见表2-8)“您对于‘慈善腐败’的态度”,选择“不能接受”人数为266名,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6.4%;选择“无所谓”的人数为10人,没有人选择“可以接受”。在对本次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中,这是唯一一个公众态度一致的题目,即没有一个人选择可以接受“慈善腐败”的行为,由此可见,慈善腐败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杀伤程度有多强。第二:利用“慈善”从事商业运作、谋取商业营利。众所周知,慈善组织是以非营利性为目的的公益组织、是为有困难的群体送去关怀和温暖的组织。但在“郭美美炫富”事件的背后,隐藏的却是红商会与公司过度勾连、涉足商业运作并且打着公益慈善旗号谋私利、利用红十字标识和名义,开展商业营利活动的不法行为。河南宋庆龄基金会“自筹资金”4亿元建设的大型项目,在城市投资放贷开发房地产的商业行为因“宋庆龄”雕像事件被揭发。。同样,“卢美美事件”中,中非希望工程项目带出了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都是以“慈善”的名义而进行现实的商业经营。随着这些丑闻被不断揭发,公众的愤怒可想而知,公众的信任底线也一次次的被挑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也跌至谷底。表2-9您对于“慈善营利”的态度态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不能接受26696.4无所谓82.9可以接受20.7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第19个问题是针对“慈善营利”展开的(见表2-9),公众对于“慈善营利”的态度:选择“不能接受”的人数为266名,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为96.4%;有8人选择“无所谓”,2人选择“可以接受”,各占总人数比例的2.9%和0.7%;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同样能够看到公众对于打着“慈善”旗号谋取营利行为的愤怒,而这种行为也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23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3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具体途径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具体途径准确定位政府在引导媒体正确认不断完善慈善组严厉打击慈善组慈善组织中的角识慈善报道和利织人力资源管理织内部的奢侈腐色用传媒传播慈善和信息披露机制败和谋求商业营文化利的行为图3-1为了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以及促进整个慈善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对于我国慈善组织出现公信力危机的状况,本文从府角度、媒体角度、慈善组织自身管理角度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借鉴国际和香港、台湾地区慈善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努力寻求加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路径研究。3.1准确定位政府在慈善组织中的角色在西方国家,慈善组织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因此相对于政府它具有独立性,但是我国政府是慈善组织的创办者,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出现的慈善组织,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依托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成立的,在我国,由于政府在各种政治力量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在资源配置中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政府凭借其强制性的权力和对资源的垄断,使得慈善组织从一开始就处于被支配和依附地位,难以拥有独立性。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慈善组织行政化的弊端已暴露无遗。24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表3-1对于“政府不应当过分介入慈善组织的发展,应当重新定位在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的观点,您的态度是态度数量(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非常赞同12746比较赞同14351.7不确定31.1比较不赞同20.7非常不赞同10.5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的第13个问题(见表3-1)中对于“政府不应当过分介入慈善组织的发展,应当重新定位在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的观点,您的态度是:持“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人数分别为127名和143名,各占总人数的46%和51.7%;持“不确定”、“比较不赞同”、“非常不赞同”观点的人数各位3名、2名、1名,各占总人数的1.1%、0.7%、0.5%。因此,政府需要重新定位在慈善组织中的角色,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正能量,促进各种相关法律制度和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过度介入慈善组织的内部事务,逐渐向慈善组织分权确保其独立性,这样才能增强慈善组织活力和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3.1.1放宽注册条件同时加强对约束和监督机制慈善组织的注册条件过高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极为不利,非官办的民间慈善组织在财力物力上本就无法与官办慈善组织相提并论,如果不能在注册条件上对其加以放宽予以适当扶持的话,那么本就孱弱的民间慈善组织发展起来更是举步维艰。2012年9月份,民政部李立国部长指出:民政部目前已经直接登记了40多个全国性的社会组织。这项体制改革也广泛开展了省、市两级的试点工作,已经有大量的社会组织通过直接登记方式登记成立,壮大了社会组织的力量。”此外,李立国部长还指出将加强公益慈善类组织信息公开的促进和约束力度,不仅年检和评估结果要在指定的媒体和网站公开,而且还要促使公益慈善组织将重要①的、社会关注度高的捐赠活动及时纳入信息公开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尽管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和具体做法,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和补充:①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5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第一:进一步放宽慈善组织注册条件,确保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的全面落实。尽管目前我国在多个省份开展或试行了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但是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展,而且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是否能够真正促进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对于一些特殊的民间慈善团体还需要制定更加具体的政策来对其进行引导,而一些无法落实或者落实起来有困难的政策规定则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此外,因受注册资金不够、缺乏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场地小等准入条件的限制,也使得很多民间力量没能拥有合法身份。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和落实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对于不适用或执行起来困难的政策和规定要多加进行考察和验证,制定一些适用于特殊团体的相应政策和规定,并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对于现有的人员数量、注册资金、办公场地等硬性注册条件要适当放宽,如无必要甚至可以考虑取消一些严苛条件,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一些注册条件,不能一概而论,用严苛的注册条件阻碍爱心的传递。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慈善组织之间的良性竞争和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身慈善事业,也才能更好的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第二:出台专门法律来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约束和监督,确保慈善透明。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信息的透明度则是维持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支撑力量,只有较高的透明度才能产生较高的公信力。英国政府在1601年颁布了《慈善用途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民间公益组织的法规。为了促进慈善事业健康蓬勃的发展,英国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了其基本慈善法律体系。现在英国施行的是2005年《慈善和信托投资法(苏①格兰)》2006年的《慈善法》和2008年《慈善法(北爱尔兰)》。在英国2006年《慈善法》中指出:慈善委员会的性质是对慈善事业进行监管的独立的政府机构。所谓独立的政府机构指的是,虽然慈善委员会的领导班子成员是由政府相关的部长任命,且其办公经费由财政部全额提供,但是其行使职权时却不受任何政府部长或其他政府部门管束。这种定位,一方面可以使其在行使职权时更具有权威性与公信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其免受任何来自政府部门②的压制,保证其职权的独立性与透明性。由此可见,通过法律的高度对慈善组织进行约束和管理,才能确保慈善组织较高的社会公信力。我国是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为了确保慈善透明的全面落实,需要出台专门的《慈善法》来对慈善组织的活动进行约束和监督。通过《慈善法》从法律的高度对慈善组织资金募集信息、善款使用信息、项目信息、领导人信息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对于信息公开的标准、范围、程序等问题也应当纳入法律制定的范围。①刘坤.英国慈善法律制度对我国慈善立法的启示.《社团管理研究》.201156.②刘坤.英国慈善法律制度对我国慈善立法的启示.《社团管理研究》.201156.26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只有高效有力的法律监督,才能确保慈善组织健康运作、预防慈善组织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慈善透明度。因此要强化对慈善组织的法律监督,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定期对其进行评估,评估不合格的予以限期改正或勒令退出的处罚,对有违法乱纪行为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3.1.2转变政府过度介入现状同时壮大各方监督力量众所周知,我国香港慈善事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华人地区也是首屈一指,其发达程度可与德国、丹麦等西方国家相媲美。因此当地的慈善组织对于整个香港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在公众心中也有极高的威信力。从香港地区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培养与规范,但是政府在慈善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准确定位了自身的角色,清醒的认识到慈善组织的民间属性以及政府是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而非通过行政化、垄断化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对香港地区慈善事业的成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香港地区,慈善组织的成立方式有以下几种:由法规成立的法定团体、根据《公司条例》成立的慈善法团、依据《社团条例》成立的慈善社团、信托团体。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依据慈善组织成立方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段。由法规成立的法定团体会受到政府全面的监管;接受政府资助的慈善组织会受到负责管辖它们的政策局或部门的监管;其他类型的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各自的决策组织,根据①各自制定的规则独立运行。此外,通过不断壮大和协调各方监督主体的力量来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督对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德国的慈善事业历史悠久,到现今已走过近270年的路程,因此德国的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发展都相当的成熟,这为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德国先后设立了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和德国天主教联盟两个独立的机构,用以规范慈善②组织的运作、监督善款的使用情况。这两家机构会对通过其审查的社会福利组织和慈善组织颁发“捐助徽章”,“捐助徽章”是表明这些组织具备募捐资格的凭证。德国目前约有200多③家社会福利组织、慈善组织持有“捐助徽章”。申请“捐助徽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提交申请组织,必须将其年度财务报告和相关材料送交给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进行审查,首次申请“捐助徽章”的失败率约在30%左右。除此之外,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将“捐助徽章”的授权使用期限定为一年,这就意味着,开展慈善活动的组织若想保留“捐助徽章”①陈瑜.香港慈善监督管理机制及其启示.《求索》2012,03223.②瓮婕.美西方国家慈善监管制度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借鉴意义.《现代商贸工业》.2010,07123.③闻丛.国外慈善组织监管的基本做法.《学习月刊》.2011,0631.27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必须每年提出申请并接受审查,如果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在审查中发现某些慈善组织有违规问题存在,会坚决收回对其发放的“捐助徽章”的使用权。正是由于强有力的外部独立机构的监督作用,才使得德国的慈善组织可以发展壮大,在德国群众中拥有极高的社会公信力,也才使得德国社会能够有序、稳定的发展。从香港地区和德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和改善:第一:加速转变政府过度介入慈善组织内部事务的现状。虽然受当时计划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慈善组织是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政府过度介入慈善组织内部事务,但是慈善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政府行为了,而应当还原其社会行为的本质。在政府代办代管的背景下,一些官办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合理、效率低、自主性差、几乎没有透明度可言,因此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和垄断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应从主导角色改为引导和监督的角色,不应当过度介入慈善组织的内部事务,应当让慈善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己决定各项活动的具体运作,并且在职能、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逐步放权,这样才能使慈善组织正常运行,也才能转变政府过度介入慈善组织内部事务的现状。此外,这一转变过程的持续时间不应过长,应当充分发挥各方力量促进这一转变过程的全面落实。及早的还原慈善组织的本来面目,实现我国慈善组织的社团化和民间化。第二:不断壮大各方监督主体的力量。我国香港地区的慈善事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与香港慈善组织的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公众监督和自我监管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方式密不可分。除了上文中所讲到的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之外,香港慈善组织的公众监督和自我监管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公众监督,香港的慈善组织会通过网络和媒体定期、不定期的公布相关的捐赠信息来接受公众的监督。在搜索引擎上输入‘惠施网’就能够搜索到香港慈善机构的相关信息,这是一个自愿性质的慈善信息网上披露平台,公众可以在惠施网上选择进行捐赠的慈善组织,并且获取该组织的宣传资料,同时还可可以在这个网站上阅捐款金额及善款①去向,如有发现有不清楚的账目,可要求受赠的组织理清。此外,香港的红十字会、保良局等慈善组织还会定期不定期的通过香港媒体公布相关信息来接受公众的监督,不仅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更加提升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这种提倡民主的科学的治理结构对于实现慈善组织的自我监管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香港红十字会来说,每项不同的服务就有不同的委员会。最上一级有董事会,某一个专业范围内有专业的委员会。委员和董事都是社会上的专业人士,有自己的工作和专长。董事会、委员会才是香港红十字会最高的决策机构,因为绝大部分的政策都是他们制定的。他们代表社会监督红十字会,看其运作方式是①陈瑜.香港慈善监督管理机制及其启示.《求索》.2012,03p224.28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不是符合社会整体期望。他们一方面是红十字会的支持者,另一方面也是监督者。如果发现①问题,就会问责,严重的话,可以给予处分。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众监督和自我监督力量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1年的“郭美美”、“卢美美”等事件使得我国的慈善事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也就是从这一系列事件之后,慈善事业监督主体单一问题被暴露无遗,与我国香港地区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监督模式不同,我国大陆地区慈善组织在公众监督和自我监督方面几乎处于空白。大陆地区只有部分较大的慈善组织会通过自身的网站不定时的发布一些捐赠信息,但是对于捐赠内容并没有详细的公布,而有些规模较小的慈善组织几乎没有发布过相关信息,有些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很少有慈善组织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发布捐赠信息。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各种社会监督资源的整合和协调,与此同时,还要壮大各方监督主体的力量,比如可以通过发展独立的专业团体(审计、会计团体等)定期不定期的对慈善组织的财务进行审查,及时将审查结果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告知公众,对于审查发现有财务问题的慈善组织不仅要进行披露,而且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其次要加大公众监督的力度,慈善组织要通过网站、电视、报纸等媒介定期公布捐赠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对于公众发现有问题的慈善团体,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处理给公众一个真实的交代,并且要保护公众权益,防止一些打击报复行为影响公众监督的热情,通过壮大各方的监督力量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与公众监督与共同协调运作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3.2积极引导媒体正面报道释放正能量深入普及的网络服务和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使得我们对于各类信息的了解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如今,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绝大部分是通过现代媒体,如各种网站、电子杂志、电子图书馆等等,公众对于媒体的依赖性也日益显现,而对于传统的从书籍中获取知识的观念和方式渐渐被更加便捷的网络和电子媒体所取代,因此媒体身上担负的责任也愈发重要起来。如果媒体不能够正确客观的传播信息,只是为了谋取高的点击率和单纯为了所谓“轰动效应”而过度进行负面报道甚至歪曲事实,那么不仅是对我国年轻的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严重打击,更加是对公众的和误导和不负责任。媒体人应当认识到其在广泛传播先进理念、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社会作用,媒体只有将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给大众才能起到宣传教育、净化心灵、开阔视野的功效,如果媒体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夸①张娅茜.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进路与优化.《求索》.2010,03p129.29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大虚假的报道,那么将会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可怕的负面影响。我国年轻的慈善事业需要媒体的扶持,有不足和错误应当批评和关注,但是媒体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慈善精神的传播和慈善文化的培养上,而不是通过“诈捐”、“伪慈善”、“暴力慈善”等负面概念的狂轰滥炸来吸引公众眼球。表3-2您认为媒体是否应当在促进我国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充当积极正面的引导角色?态度数量(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是25993.8不确定176.2不是00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调查报告中的第15个问题(见表3-2):您认为媒体是否应当在促进我国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充当积极正面的引导角色?选择“是”、“不确定”的人数为259人和17人,各占总人数的93.8%和6.2%,没有人选择“不是”。根据问题15,我们不难看出公众对于媒体和慈善报道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媒体并非只会报道负面的慈善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对于慈善公信力的提升还是有极大帮助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发挥媒体对于慈善事业的正面作用。3.2.1引导媒体正确进行公益慈善报道在我国关于慈善的报道绝大部分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并且基本上是一边倒式的喊打喊骂声,不可否认我国慈善组织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媒体对于一个发展只有短短二十年的慈善事业确实做到了公正客观的报道吗?我国新型网络电子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它构建社会环境的功能尤其是强化慈善意识、培养慈善价值观、推广慈善文化、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应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所以,在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慈善报道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媒体应当通过慈善报道来宣传慈善人物的典型事迹,以此来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增强公众的慈善意识,使参与慈善活动成为人们社30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媒体应从以下方面来改进:第一:对慈善新闻多从正面进行报道。“郭美美事件”事件之后的一两年里,我国关于慈善新闻报道中“诈捐”、“伪慈善”、“诺而不捐”等负面词汇使用频率较高,随手输入关于慈善的字眼,搜索出来的便是排山倒海般的负面报道,这使得我国慈善组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机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公众只要一提到慈善和捐赠便是一种质疑的神情和怀疑的态度,接踵而至的一系列“慈善丑闻”令慈善组织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向前迈进。诚然,慈善组织中确实存在不少制度上、管理上、自我监督上的问题,媒体也确实应当在这个时候发挥出揭露和监督的作用,不仅出于自身使命也有助于慈善组织的进步和完善。但是我们在这个时候需要考虑到我国公益慈善行业的特殊性和脆弱性,不能拿它和西方国家或是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慈善组织相比较,更不应当用一味的批评指责对其进行报道或是丑化,而是要对慈善新闻加入扶持性的报道。媒体应当尽量少用恶性词语,比如“骗捐”、“诈捐”、“慈善做秀”等等词汇来报道慈善消息,更不应当用全篇否定的内容打击慈善组织。媒体应当将报道的重点和主题从批评指责向教育扶持转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慈善意识,而且也有助于改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第二:增加慈善报道的角度。目前我国慈善报道的角度较为单一,关于“慈善”和“公益”为主题的报道层出不穷,但大多是负面报道。媒体报道的角度大多针对事件本身,用极为详尽的篇幅用来渲染,但是对于相关事件背后所隐藏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关注程度并不高,对于通过事件应得到的教训和从教训中得到的改进措施没有进行深入报道,而是一味的用负面词汇吸引公众眼球。因此,媒体应当充分认识到合理报道慈善新闻的重要性,应当以通过事件教育公众和改进慈善组织工作为目标,多角度的报道慈善事件,对事件背后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制度、政策和管理上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媒体可以通过对一起慈善事件进行报道,揭出其背后所隐藏的公益理念及政府导向,进而推动新政策制定和促进整个行业的建设。对不能适应慈善组织发展的一些政策和规定及时修改,有些不合时宜无法落实的规定及时删除,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三:增加对平凡人慈善行为的报道。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无论在哪个国家,全民参与的慈善才是真正的慈善。但是我国媒体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富人或是一些娱乐、体育明星创办基金的新闻,这些确实有助于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但是媒体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对平凡人的善心善举,媒体必须认识到只有充分调动普通大众的慈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比如,媒体应该选择一些典型的、平凡人的慈善之举进行报道,培养大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并且自发的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在社会中逐渐形31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成“全民参与慈善”的观念,这样才能保障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3.2.2通过媒体宣扬慈善文化释放正能量我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慈善文化同样自古有之。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慈善文化曾被长期中断,这个时期慈善文化的宣传和研究基本是空白的,这也导致了慈善文化的断裂,这种情况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恢复。此外,我国传统慈善文化总是将慈善同家族的积德和个人德行联系在一起,认为慈善就是为家人、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积福,而不是把慈善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另外,在多数中国人的意识中,总将慈善同富人联系在一起,而不认为慈善事业应当人人参与,这样不利于慈善文化的传承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只有将慈善文化发扬光大,也才能有助于我国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发展进步。媒体应当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将传播慈善文化的任务圆满完成。第一: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中增设以“慈善、公益”为主题的专栏。互联网的覆盖越来越广泛,这使得公众对于网络、电视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年轻一代,利用各种电子产品即时了解各类信息。因此媒体更应当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大众进行引导,比如在网络、电视等媒体较受关注的节目中开设专门针对慈善的定期栏目,每期都安排专人采访、编制、报道各地的慈善新动态,关注弱势群体和搭建帮扶平台,每期请当事人来直播间讲述自己的爱心故事,并将典型的案例做成光盘免费向大众进行宣传,这样才能让慈善更加透明化、生活化,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拉近慈善和公众的距离,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第二:加强媒体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合作。媒体对于一些“慈善丑闻”的跟踪报道甚至是穷追不舍,得媒体与慈善组织之间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对慈善组织固有的偏见,不以打击丑化为主,主动去了解慈善组织,并且积极配合当地慈善机构的工作,媒体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发布当地的慈善信息,网站可以为当地的慈善组织提供一些版面用来发布相关信息,电视、网络等媒体与慈善组织完美结合起来,联手塑造慈善组织的正面形象,发挥慈善正能量,使得慈善宣传更加贴近生活,最终引起大众的共鸣,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此外,也可通过开通慈善热线平台、建立媒体慈善基金,更好的服务慈善事业、扶持慈善组织,共同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第三:要多渠道传播慈善文化。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慈善积极性能真正发扬慈善文化,只有全民参与才能将慈善的理念传递下去,所以关起门来做慈善或者依靠单一的宣传形32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式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任何文化的传播都需要多渠道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慈善文化的传播亦是如此。因此要多渠道的传播慈善文化,就应当联合多方力量,与更多的机关、企业和个人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广泛开展慈善活动、扩大慈善影响力的目的。比如,联合机关、企业在社会开展助学、助残、助老等公益活动,引起大众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只有把慈善变成一种普遍社会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人人关注和参与慈善,才能真正促使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3.3不断完善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慈善组织公信力需要政府层面和媒体层面的引导和扶持,但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不是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关键因素,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塑归根到底还是要慈善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其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管理,也才是化解其公信力危机的核心要素,慈善组织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才能获取公众的信任、才能获得更多的善款、也才能将联系捐赠者和受赠者的桥梁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我国慈善组织内部存在的人力资源和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把握好慈善组织内部运作的关键环节、协调好慈善组织内部各个部门间的关系,寻找一条切实有效的改善慈善组织信任危机的路径,才能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断完善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3.3.1不断完善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只有拥有专业化人才,慈善组织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有四类团体能够公开劝募:行政法人、公立学校、公益性社团法人、①财团法人,但是,个人是不能发起公益募捐的。在这四类慈善组织中,财团法人和公益性社团法人是主要的民间慈善组织,财团法人和公益性社团法人活动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学术、医疗、宗教、等领域,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基金会,这就对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当地慈善组织也意识到想要赢得公众信任、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的确需要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台湾的高等院校中会设立社工专业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以培养专业化社会工作人员为主,主要通过培训课程、研讨会、实战训练营等形式来提升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的的专业化①朱松龄.台湾慈善捐助制度.《观察与思考》.2010.553.33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水平。通过台湾地慈善组织的发展的经验,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慈善组织中的一个相当普遍和非常严峻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合理的解决,慈善事业的发展将会困难重重。完善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意义重大。第一:对慈善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训练。从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设立社工专业用来培养专业化社会工作人员,通过研讨会、培训课程、实战训练营等形式来提升慈善组织和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专业化从业人员对于慈善组织的重要性。我国大陆地区的慈善组织之所以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与缺乏专业化的从业人员有极大的关系,因此,面向社会招聘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水平的从业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招收一批专业化人才之后,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向其他的工作人员传输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整个慈善组织的工作水平。此外,还要定期对慈善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从业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和技能,并且模拟真实案例,使从业人员可以将所学理论和技能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考核和评级制度,定期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级,对于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人员及时进行理论和技能上的帮助,使其能够顺利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第二:提高对志愿者的培训水准。只有对志愿者进行良好、到位的培训才能真正提高慈善组织的工作效率,如果只是对志愿者进行简单的培训,而志愿者又没有切实了解到如何开展帮扶活动,那么对于慈善组织来说不仅是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工作效率、打击了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因此,志愿者培训机构应当根据每个志愿者情况的不同来决定对其采用何种阶段的培训方式,一般分为普通培训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专业培训阶段三个阶段,对于首次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则要进行较为细致的集中培训,对于有过参加志愿活动经验的志愿者可以进行相对简单的普通培训,对于需要专业化志愿者的活动则要对志愿者进行更高级别的专业化培训。同时也要灵活应对,那些要求不高且无需专业化人员的志愿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同时达到志愿活动的预期效果。第三:要完善对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的激励、奖励。任何组织都需要一套激励机制,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正常运作和更好发展,实行激励机制就是为了实现自身组织的工作目标,同时也能满足组织人员的自身需要,这样就能保持组织人员工作的热情,用积极和创新的态度面对工作。慈善组织同样需要建立激励机制,比如,提高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的薪酬和福利,使其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提高其生活水平。其次,通过定期的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有实际困难的工作人员,应该适当给予一定34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的补助,这样才能是从业人员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不仅有利于慈善组织自身的良好运转,更加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进步。3.3.2不断完善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机制慈善信息的披露应该是及时、完整、多渠道的,只有做到上述三点才能达到信息透明的要求,也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使公众愿意通过慈善组织完成帮扶济贫的美好心愿。而要实现及时、完整、多渠道的披露慈善信息,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慈善信息披露机制,这既是公众了解慈善组织的重要渠道、是公众自发支持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重塑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中之重。我国慈善组织目前之所以备受诟病,与信息不透明有极大关系,公众无法及时、准确的获取慈善信息、无法了解善款的去向。因此,真实、快速、清晰、完整的信息披露对于慈善组织来说既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如果公众始终无法获取相关的慈善信息,始终无法清楚了解善款的去向和使用,那么慈善组织对于公众来说便没有公信力可言,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源源不断的质疑声、越来越少的社会捐款和停滞不前的慈善困境。完善的信息披露需要做到:第一:信息披露的内容要完整。完整的信息披露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募捐活动的信息、受捐组织的信息、接受捐赠的信息、组织的财务信息、以及捐赠款物使用的信息等方面。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慈善组织能做到以上要求,大部分慈善组织很难详尽的对上述信息进行披露,有的甚至不披露,因此,公众很难获取完整的慈善信息。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就是要不断完善以上内容的信息披露,尤其是捐赠款物的使用信息这一方面,不仅要披露总的捐款数额,并且要对善款的来源、善款进入慈善组织后的详细流程、流向等方面作出详细的介绍,而且对于受助款物的具体使用信息如“类、款、项、目”等也要作出详尽的披露。第二:定期对慈善信息进行披露。《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中指出:日常性捐助信息,应在信息公开主体收到捐赠后的15个工作日内公开捐赠款物接受信息;重大事件专项信息,应在收到捐赠后的72小时内公开捐赠款物接受信息,或按有关重大事件处置部门要求的①时限和要求公开。由于《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不具备法定的强制力,所以绝大部分慈善组织并没有切实按照规定披露慈善信息,公众对于捐款去向的知情权仍然无法实现。即便《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不具有法定约束力,各类慈善组织仍旧应当严格按照《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的规定进行慈善信息的披露,把公开性、透明度作为自己存在和①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35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发展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公信力的提升。第三:多种方式披露慈善信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跟其透明度高不高息息相关,简单依靠网站来公布一些慈善信息是很难广泛获取公众信任的,因此通过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向社会公布慈善信息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中同时对信息披露方式作了介绍,如通过其官方网站公布募捐活动的信息、受捐组织的信息、接受捐赠的信息组织的财务信息、捐赠款物使用的信息;通过电视、报纸等方式定期公布捐赠信息①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慈善信息进行专项报道。3.4严厉打击“慈善腐败”和谋求“慈善营利”的行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赞扬,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表示这八项规定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工作作风才是百姓信任的基础,也才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础。慈善事业是一个传播爱与关怀的事业,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媒体以及慈善组织内部更是应当把良好的工作作风发扬到底,更是应当同奢侈腐败、谋求商业营利等行为作坚决斗争,必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用公正无私、关爱贫弱的信念去完成慈善组织的使命,用最贴近公众、贴近弱势群体的行动,用零容忍坚决打击的态度对待慈善组织内部的奢侈腐败和商业营利,才能获取全社会的支持,才能够彻底发挥慈善组织的作用,也才能最终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把爱洒向人间。表3-3对于“严厉打击“慈善腐败”和谋求“慈善营利”的行为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观点,您的态度是:态度数量(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非常赞同20574.2比较赞同4817.4不确定155.4比较不赞同72.5非常不赞同10.5资料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①李成刚.慈善监管:法制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时报》.201210.36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调查问卷中的第18个问题(见表3-3)“对于严厉打击‘慈善腐败’和谋求‘慈善营利’的行为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观点,您的态度是:”在这个问题中,持“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观点的人数依次为:205人和48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各为74.2%和17.4%;持“不确定”观点的人数为15人,占总人数的5.4%,持“比较不赞同”观点的人数为7名,占总人数比重的2.5%;持“非常不赞同”观点的人数为1名,在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为0.5%。约93%的公众给了我们答案:通过良好的工作作风,通过与奢侈腐败、商业营利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是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要做到:3.4.1严厉打击“慈善腐败”的行为本次调查问卷中,96.4%的公众对于第18个问题的回答已经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必须从严治理“慈善腐败”行为。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利用善款进行高消费、耍排场、拉关系、花钱如流水的奢侈之风,不能把挪用善款用来满足家人朋友私欲的骄奢淫逸作风大力切除,那么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最终只能是荡然无存。从严治理“慈善腐败”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使得政府工作人员、媒体人及慈善组织从业人员意识到自身使命的重要性,多用反面案例对这些人员进行教育,使其意识到打着“慈善”幌子贪污腐败行为的可耻。通过学习和教育,使工作者意识到慈善关爱的本质,重塑政府工作人员、慈善组织从业人员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弱势群体、贫苦人群服务的形象以及重塑媒体人公正客观的为公众进行报道的正面形象。对于迷失在金钱、权力美梦中难以自拔、大肆侵吞善款的腐败行为,除了要对其在思想源头进行教育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还要通过监督和打击的方式进行预防和惩治;通过建立预警机制,那些有贪腐的倾向或者情节较轻的贪腐行为进行预防和处罚;而对于情节严重的腐败罪行要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只有通过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有效的打击“慈善腐败”的行为,才能对政府工作人员、媒体人及慈善组织从业人员进行科学管理,也才能逐步获得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信心,最终真正实现慈善扶贫济困的宗旨。3.4.2坚决打击“慈善营利”的行为慈善事业是天底下最纯洁也是最崇高的事业,慈善行为和慈善思想是不以获取利益为出发点的,公众对于“慈善腐败”行为持“零容忍”的态度,对于“慈善营利”行为同样非常37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反感,有96.4%的人对于这种行为感到愤怒。所以,坚决打击利用慈善谋求商业营利的行为势在必行。所谓商业营利就是:政府工作人员、媒体人或者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借着慈善募捐的名义牟取商业营利,这就等同于利用大众的善款帮自己做生意,为自己谋利益。这种行为彻底扭曲了慈善的本质,也极大伤害了公众的慈善热情。因此,对这种营利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法律制裁。对于一些慈善组织通过各种慈善名目进行商业营利的操作行为,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肃惩处、责令其整改,并将处罚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大众的监督;而对于借着慈善名义从事洗钱等情节恶劣的违法行为,除了受到法律的制裁之外,还应对该慈善组织能否继续合法从事慈善活动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如若不合格,那么该组织就不再具备合法从事慈善活动的资格,就应当被取缔,并通过传媒将结果传达给社会大众。必要的法律惩处对于打击“慈善羊头”的商业行为具有杀一儆百的作用,只有让慈善组织认识到利用慈善营利的严重后果,才能够有助于还原慈善无私为贫弱的本来面貌,也才能有效地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38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结论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而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又是慈善组织发展的基础。如果慈善组织无法取信于民,那么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只能是空谈。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是在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发展的,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各种问题的交织作用下,尤其是近些年的一系列“慈善丑闻”,使得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本文的选题定位于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途径的研究上,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介绍了慈善的相关概念和中国慈善组织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现状,阐述了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危机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借鉴英国、德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经验,着重指出了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具体途径。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是:一:我国慈善组织面临着公信力的危机,主要体现在慈善组织的受赠数额锐减、公众慈善捐赠渠道转变、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屡遭诟病等方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政府角色定位不当,导致慈善组织发展缓慢;媒体夸大负面报道,导致公众误解慈善组织;组织内部监管缺失,导致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个别人员私欲膨胀,导致“慈善腐败”和“慈善营利”等。二:应该从四个方面去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准确定位政府在慈善组织中的角色、积极引导媒体正面报道释放正能量、不断完善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严厉打击“慈善腐败”和谋求“慈善营利”的行为。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调查报告中的相关问题,从部分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打着“慈善”的幌子贪污受贿、奢侈浪费,甚至以“慈善”名义从事商业营利的行为等方面入手,来研究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及改善的途径。通过对调查报告中相关问题回馈数据的整理与统计,使论文的论点更加鲜明,也更加具有说服力。四: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属于较新的探索领域,由于写作时间有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较为仓促,此外还受到笔者知识结构的限制,故只能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调查主要是在太原市和汾西县两个地区开展,选择调查对象时,没有经过严格随机抽样,只是采取方便抽样的办法完成,因此调查样本的代表性不强,不能有效地对总量进行推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对于我国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值得深入进行。39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参考文献【1】杨图.2011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潘家华,魏后凯.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第二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P321【4】王俊秋.慈善组织建设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02.P37【5】崔炜,周悦.论中国慈善组织的角色定位与发展路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6】陈东利.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7.P24【7】冯明慧.浅析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机制建构.《社会学研究》.2011,1.P5【8】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学海》2005,02【9】何占华.关于慈善助学工程建设的思考.《中国水运》.2007,11.P236【10】王娜.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以吉林省慈善总会为例.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沈纾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策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12】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P08【13】伍丽群.点击率与网络媒介公信力的缺失研究.《新闻爱好者》.2010,08.P45【14】于慎鸿.程序公正与司法公信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P08【15】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6】欧阳海燕.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诚信危机刺痛中国.《小康》.2011,08P49【17】刘坤.英国慈善法律制度对我国慈善立法的启示.《社团管理研究》.2011.P56【18】陈瑜.香港慈善监督管理机制及其启示.《求索》.2012,03.P223.【19】瓮婕.美西方国家慈善监管制度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借鉴意义.《现代商贸工业》.2010,07.P123.【20】闻丛.国外慈善组织监管的基本做法.《学习月刊》.2011,06.P31.【21】张娅茜.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进路与优化.《求索》,2010,03.P12940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22】朱松龄.台湾慈善捐助制度.《观察与思考》.2010,5.P53.【23】翟惠娟.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山西党校报》.2012,07.【24】李绍军沈丽超.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中外企业家》.2011,10.【25】王闻.为何需要富豪慈善家厉以宁“第三次分配”解读.《国际先驱导报》.2004.【26】李成刚.慈善监管:法制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时报》.2012,10.【27】http://www.cncf.org.cn/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28】http://www.foundationcenter.org.cn/基金会中心网【29】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30】http://www.cszh.mca.gov.cn/中华慈善总会【31】FactsandFiguresaboutCharitableOrganizations[R].Washington.D.C:INDEPENDENTSECTOR,200741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致谢近半年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整理数据和资料之后,终于到了硕士毕业论文定稿的日子,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检查和自我梳理的过程,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意义重大。非常庆幸可以在财大度过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涯,在这个学校里有和蔼的师长和可爱的同学,我的论文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与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首先要感谢柴晓霞老师,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柴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柴老师大量的心血。论文的顺利完成,同样离不开其他老师的帮助。在论文即将完成后的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张二芳老师的指导,使得论文更加完善。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我的导师和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以及评审老师致以最深的谢意,谢谢你们!闫妍二零一三年三月1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附录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尊敬的市民:您好!我是山西财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为了能够准确了解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状况,并就如何提升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提供建议对策,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问卷。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为保证调查内容的客观性,我们此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所有回答只用于论文研究,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并对您的回答严格保密。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取一点时间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您对本问卷的认真填写是对此项研究的最大支持!祝您生活愉快!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10月填表说明:1:请在每一个问题后您所要选择的选项上画圈或打钩。2:本次调查问卷选项均为单选题。3:填写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1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1:您的性别:A、男B、女2:您的年龄段:A、18岁以下B、18-30岁C、31-45岁D、46-60岁E、61岁以上3:您的文化程度:A、小学及以下B、初中、中专C、高中D、大专E、本科F、研究生及以上4:您目前从事的职业:A、公务员B、企事业单位职员C、公司职员D、服务业从业者E、学生F、退休老干部G、其他5:您目前的月收入:A、还没有收入B、2000元以下C、2000元-3000元D、3001-5000元E、5000元以上6:你对当前中国慈善组织的态度是:A、非常信任B、比较信任C、不确定D、比较不信任E、非常不信任7:“慈善丑闻”例如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中非希望工程基金会的“卢美美事件”等被曝光之后,您是否会继续通过该慈善组织进行捐赠?A、会B、可能会C、不确定D、可能不会E、绝对不会8:您认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有助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缩小贫富差距吗?A、非常赞同B、比较赞同C、不确定D、比较不赞同E、非常不赞同9:您认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有助于确保其合法地位和自身的发展壮大吗?A、非常赞同B、比较赞同C、不确定D、比较不赞同E、非常不赞同10、如果您想捐款捐物,您会通过“慈善组织”还是“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点对点捐助”?A、通过慈善组织B、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点对点捐助11、您认为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混乱吗?A、是B、不确定C、不是12、您对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的态度是A、满意B、无所谓C、不满意13、对于“政府不应当过分介入慈善组织的发展,应当重新定位在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的观点,您的态度是:A、非常赞同B、比较赞同C、不确定D、比较不赞同E、非常不赞同2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14、您认为媒体是否过度报道“慈善丑闻”?A、是B、不确定C、不是15、您认为媒体是否应当在促进我国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充当积极正面的引导角色?A、是B、不确定C、不是16、您认为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机制(如信息披露内容、信息披露方式信息更新速度等)存在问题吗?A、是B、不确定C、不是17、您认为‘慈善腐败’和‘慈善营利’是当前中国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的首要原因吗?A、是B、不确定C、不是18、您对于“慈善腐败”的态度A、不能接受B、无所谓C、可以接受19、您对于“慈善营利”的态度A、不能接受B、无所谓C、可以接受20、对于“严厉打击‘慈善腐败’和谋求‘慈善营利’的行为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观点,您的态度是:A、非常赞同B、比较赞同C、不确定D、比较不赞同E、非常不赞同3 关于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闫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致富时代》,2011年第10期,第4页。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