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

ID:33097139

大小:2.13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2-20

上传者:U-24835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_第1页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_第2页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_第3页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_第4页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中文图书分类号:C913.7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学生姓名:吴慧敏所在院系: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社会保障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届别:2013届导师姓名:汪雷教授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9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徽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内容摘要历史悠久的慈善组织及其主导的慈善事业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在助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的扩大,这为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民间慈善组织也纷纷涌现。尤其是2008年突发的汶川大地震,更是带来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大跨越,慈善组织在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是继市场分配、政府税收政策之后的第三次社会分配,同时,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民间慈善组织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进程。然而在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大发展中也不断的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削弱了慈善组织生存的基础,即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损害。尤其是“郭美美”、“卢美美”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更是让人们对民间慈善组织的信任降到了冰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巨大打击,如何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正在不断的考验着慈善组织掌舵者的智慧。当前我国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着公众的冷漠对待、富人不愿捐款的尴尬境界,很多学者和社会知识界人士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消极的慈善环境氛围、不完善的慈善法律、不合理的免税政策等。当然,这些都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相关理论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提出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公信力问题。先是界定了若干基本概念和新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后是指出公信力的缺失是阻碍民间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其后果。第四部分运用了SWOT模型对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进行了个案分析,总结了A市提高民间慈善组织的有益经验。第五部分提出通过加强慈善组织内部自身能力建设和构建有益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来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关键词: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对策1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ABSTRACTTHERESEARCHABOUTTHECONSTRUCTIONOFOUR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S’CREDIBILITYABSTRACTThecharityorganizationhasalonghistory;charityundertakingplaysanirreplaceableroleintheprogressofboostingsocialcivilizationasaproductoftheprogressofhumansociety.Afterthereformingandopeningup,alongwiththecontinuoustransformationofChina’seconomicstructure,thecontinuousexpansionofthewholesocialinequalitybetweentherichandthepoorwhichmakesgreatopportunitiesforthedevelopmentofcharityorganizationsandour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springsuponeafteranother.EspeciallyWenhamearthquake’sout-breakingin2008whichbroughtamajorachievementofourcharityundertakings.Charityorganizationplays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promotingsocialjusticeandnarrowingthegapbetweentherichandthepoor.Charityundertakingisthethirdsocialdistributionwhichafterthemarketdistributionandthetaxpolicyofgovernmentdistribution,atthesametime,itisalsotheimportantcomponentsofbuildingharmonioussociety.Therefore,thedevelopmentofnon-governmentalcharityorganizationisanimportantsocialprocess.However,thereareexposedaseriesofproblemsfromthegreatdevelopmentofour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thoseproblems’appearingweakenthesurvivalfoundationofcharityorganization,thatthecredibilityofcharityorganizationhasbeendamagedseriously.Especiallytheout-breakofaseriesofevents,suchas“GooMimeo”and“LuMimeo”whichmakepeople’confidencein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droppedtofreezingpointandmakeourcharityundertakingsbeenahugeblow,howtoreshapethecredibilityofthe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isconstantlytestingthewisdomofcharityorganization’helm.Atpresent,our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facedwithembarrassmentrealmofthepublic’sindifferentandtherichdon’twanttocontribute.Manyscholarsand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ocialintellectualsthoughttherearesomereasonsforthissituation:negativecharityatmosphere,imperfectcharitylaw,unreasonabletaxpolicy,etc.Ofcourse,thereareallreasonsforthissituation,butthemostfundamentalreasonisthe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lackingofcredibility.Thispaperisdividedintofiveparts.Thefirstpartintroducestheintroduction,theresearchbackground,purposeandsignificance,thecorrelatedtheoryfoundation,comprehensiveanalysisliteraturereviewathomeandabroad,thepossibleinnovationpointandthedeficiency.Thesecondpartputsforwardthecredibilityprobleminthedevelopmentof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Firstdefinessomebasicconceptsandthedevelopmentcourseof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questionofnewChina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andthenpointedoutthatlackingofcredibilityisimpedingthedevelopmentof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Thethirdparthasanalyzedthereasonandtheconsequencesaboutlackingofcredibilityofour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ThefourthpartusingtheSWOTmodeltoanalyzethecaseanalysisofAcity’s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scredibilityandsummarizesthebeneficialexperience.Thefifthpartputforwardtoimproveour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scredibilitybystrengtheningabilityconstructionof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itselfandbuildinggoodexternalenvironmentsupportsystem.KEYWORDS:Non-governmentcharityorganization,credibility,countermeasures,suggestions3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目录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目的......................................................1三、研究意义......................................................1第二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2一、慈善组织相关理论基础..........................................2二、有关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4第三节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5一、国外文献综述..................................................5二、国内文献综述..................................................7第四节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10一、研究方法.....................................................10二、可能的创新点.................................................10三、存在的不足...................................................10第二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公信力问题..............................11第一节若干基本范畴的界定............................................11一、非营利组织...................................................11二、慈善及慈善组织...............................................11三、民间慈善组织.................................................12四、慈善组织公信力...............................................12第二节新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及问题......................13一、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13二、民间慈善组织的发育现状及问题.................................14第三节公信力缺失—阻碍民间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18一、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及社会价值...........................18二、公信力--民间慈善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20三、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21第三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23第一节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的原因分析..........................23一、民间慈善组织运作缺乏规范性...................................23二、民间慈善组织信息不透明.......................................23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缺乏与公众的有效沟通.........................................24四、民间慈善组织资源不足.........................................24五、当代社会信任度较低,公众慈善意识淡薄,现代慈善价值观尚未形成.25六、民间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27第二节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后果..............................28一、阻碍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28二、提高了慈善组织运作成本.......................................28三、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29第四章基于SWOT模型的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个案分析....................30第一节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探讨................................30一、A市民间慈善组织简介..........................................30二、SWOT模型分析方法介绍.........................................30三、A市民间慈善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析........................31第二节A市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有益经验..............................33一、外部环境建设方面不遗余力.....................................33二、民间慈善组织内部运作透明.....................................34三、充足的慈善组织人才队伍.......................................34第五章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35第一节加强慈善组织内部自身能力建设..................................35一、运用有效的慈善筹款策略,着力提升组织的筹款能力...............35二、加强民间慈善组织人力资源建设.................................36三、建设运作透明、程序规范的工作机制.............................36四、完善慈善组织自身的监督与自律机制.............................37第二节构筑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38一、营造有利于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良好公信力外部环境...........38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依照法律法规发展民间慈善组织.....38三、加强民间慈善组织之间的合作、监督与评估.......................38四、进一步完善政府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管...........................39五、加强媒体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40六、实施独立的民间慈善组织诚信第三方评估制度.....................40七、充分发挥捐款者与公众的监督作用...............................41结论....................................................................42参考文献................................................................43致谢....................................................................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85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一、研究背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此一时期贫富差距处于持续拉大过程中,故慈善作为继市场分配与政府分配之外的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在促进社会公①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国外的慈善事业发展相比,我国慈善事业无论是在质与量方面,还是在规范性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民众对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信任度方面差距较大。近两年,在郭美美、卢美美等丑闻被爆光后,国内慈善行业又不断爆出种种贪腐内幕,这导致人们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不断下降,郭美美事件导致其后我国慈善组织收入大幅下跌就是公信力丧失的最好例证。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生存发展的根基,人们的人心所向与支持是慈善组织获得收入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们对慈善组织不信任,那么慈善组织的生存也就失去了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慈善组织的作用应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如何破解慈善组织公信力不断丧失的僵局,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以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为着眼点,通过对其公信力丧失的原因进行探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使慈善组织在我国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二、研究目的慈善已经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救济贫困、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国内具有浓厚官办色彩的慈善组织而言,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空间更为有限,这客观上要求民间慈善组织应具有更好的透明度以及规范性,才能获得社会与民众更多的认可与信任,从而在与官办慈善组织的合作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民间慈善组织没有官方背景,这对于其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强了其自身的独立性,能够更加灵活的开展各种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政府的背景,其存在与延续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一旦其行为失范反而会给其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大的②打击。基于此,作者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给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从而使民间慈善组织能够进一步获得公众的大力支持,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最大的力量。三、研究意义①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②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一章绪论在慈善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的背景下,本文选择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这一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一)理论意义在理论意义层面,本文呼应了党和政府构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我国慈善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来弥补政府救助覆盖范围的遗漏。本文研究的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本质上属于诚信的社会范畴,在国家倡导建立一个诚信社会的背景下,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诚信体系内涵以及外延的扩展,进而有助于我国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研究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事业发展的根基在于信任,公信①力的研究将会给民间慈善组织乃至慈善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二)实践意义在实践意义层面,本文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研究能为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带来一些帮助,提高慈善组织的募款额度,进而给更多的困难人群提供帮助。其次,民众从来不缺少慈善之心,但近年来社会却缺少对慈善组织的信任,通过剖析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结构及获得或丧失路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提高慈善组织在社会的公信力,消除不信任感,从而促使人们积极的为慈善事业做贡献。最后,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发展中暴露出不规范问题越来越多,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试图为提升我国慈善组织的管理水平做出有益探索。第二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一、慈善组织相关理论基础(一)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A.Weisbrod,1975)提出了政府失灵(GovernmentFailure)和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理论。政府失灵理论是指政府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不能够做到完全有效率。市场失灵理论是指仅仅依靠市场也无法实现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需求以及供给的角度来对公共物品的供需平衡进行了深入的②分析。公共物品本身具有很强的正的外部性,理论上来讲,政府应承担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但是在政府承担公共物品提供时,很容易出现效率不高等情况。市场机制虽然在资源的配置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市场本身也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市场以及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方面低效率,客观上催生了慈善组织这一第三部门,民间慈善组织就属于第三部门中的一个大的类别,民间慈善组织的产生填补了政府以及市场在此方面的空白,实现了自身的巨大发展。①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②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此时的公民社会指的是一种文明的城邦生活。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指出“城邦”不单单是指“国家”,同时也指文明社会,更有政治社会或国家之意,是一种公共的、共同体的生活状况。这些共①同体有自己的法典、礼仪、都市性等。近代公民社会的概念产生于17-18世纪的欧洲,当时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反对专制②王权和君权神授思想,追求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经济自由和公民自主空间。黑格尔在《法哲学》(1812)中明确将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以及国家相并列,并指出公民社会包括志愿团体、司法体系和市场经济。随后,托克维尔进一步强调了组织中公民社会的基石作③用,并且认为其与国家具有同等的地位。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黑格尔和马克思为代表的学者们开始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公民社会。他们从个体的经济活动这一角度来阐述公民社会、政治以及文化活动等,认为公民社会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社会组织,公民社会的本质是由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的。20世纪公民社会从经济学视角转移到文化视角。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是由“生活世界”构成的,他认为整个社会系统是由社会文化系统、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三④个子系统构成的,从而将公民社会从国家和经济领域独立出来。(三)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理论萨德尔认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虽然非政府组织服从政府⑤的安排但是又不完全服从,另一方面又相互依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萨德尔指出从广义的范围来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可以划分为两种范式—竞争范式和伙伴关系范式。对于竞争范式而言,它表现为政府的独特性,当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之间权力的分配之间存在着冲突,政府权力的扩张意味着非政府组织权力的萎缩。而对于伙伴范式来说,它表现的是一种自由主义的特性。如果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国家的某些区域存在重合,⑥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合作关系。所以在社会、政府和市场的互动模式中,非政府组织在其中起着协调作用,维持着三方资源和力量达到平衡,从而提升社会的公正性。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他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极为重要的。从类型学方面来看政府和非政府两者的关系可以划分成两种范式:一种为传统范式①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②袁组社.权力与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③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④哈贝马斯著.曹正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⑤SAIDELJ.RcsourceInterdependence:theRelationshipbetweenStateAgenciesandNonprofitOrganizations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91.⑥莱斯特·萨拉蒙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一章绪论另一种为治理范式。从传统范式来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是一种存在冲突的对手关系,而①从治理范式来看则是一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现在我们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的关系范式正面临着转型。这就意味着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要从对手关系演变成多元化合作关系。非政府一方要依附于政府组织的平台,在双方各种方式的合作中取得社会群众的认可和完成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实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价值。二、有关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一)有关政府公信力的理论研究有关公信力的研究的理论最早主要集中在政府公信力领域。国外有关政府公信力的系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这一时期洛克从人民主权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此后陆续出现了社会契约论、政府代议制等一批有关政府与公众关系的研究文献。总结这些文献可以发现,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研究政府对于民众究竟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信用这一问题。随着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以及模式的不断改变,二战以后出现了公共选择学派,它通过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思路引入政治学领域,由此开创了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公共选择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布坎南在政治学中首次尝试引入理性经济人这一理论假设,有效地解释了政府失灵这一问题。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普遍面临一个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局面,这一状况与我国现在的情况有诸多类似之处。西方国家在既有的理论难以解释政府公信力下降原因的背景下,众多学者纷纷从行政伦理视角出发进行新的探讨,与传统政治学大多从制度层面进行政府公信力下降进行阐述不同,行政伦理则是从道德层面来对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来进行阐述。西方国家有关政府公信力的研究除了上述理论以外,还有从社会学、经济学等视角进行研究的学派。社会学家卢曼认为信任一般有两种模式,即人际信任以及制度信任,而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就属于后者,制度信任的建立需要借助于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来加以维系。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就认为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会信任源于良好的相互预期,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他强调只有政府部门总是能够给公众带来良好的预期时,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够逐步的得到提升,同时他还认为政府带给公众的良好预期需要社会体制的维护。(二)社会信任理论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对于信任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社会信任的研究已经横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并且成为各学科之间交叉互动的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①诸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58年心理学家多伊奇的关于人际信任关系的囚徒困境实验是开始研究社会心理学信①任的标志。随后,罗特尔与赖兹曼、莱维斯等都对信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都比较浅显,仅仅以个体心理和行为基点,研究仍处在个体信任与一般信任的层次上。社会信任系统的正式研究始于社会学家卢曼,1979年他在《信任与权力》中强调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视角,打破了以往的心理学及社会学的局限性,为社会信任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进而为后继研究社会信任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明鉴,即信任的基础、类型和功能。1.社会信任的基础社会信任的基础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一般归纳起来分为两种:一种以社会的认知和文化道德为社会信任产生的基础;而另外一种是以社会法规制度和社会教育为社会信任产生的基础。前者主要从社会认知和社会教育研究出发而后者则从法律规范和社会制②度规范研究出发。2.社会信任的类型社会信任可以从功能、产生机制和交易角度来划分。卢曼提出“系统信任”,从功能方面把信任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前者侧重于社会制度规范准则和法律法规而后③者侧重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祖克尔从产生机制层面分析,将信任划分为声誉信任和法制信任。前者则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产生的行为和声誉的了解,根据人的声誉赋④予人对人之间的信任,后者则为通过规章制度赋予的信任度。经济社会学家帕拉蒂阿从经济交易角度来区分信任的类型,一种为群体内信任,另外一种为普遍性信任。双方⑤的区别在于信任对象的范围,一个是面相社会群体一个是面相个体。3.社会信任的功能对于社会信任的功能的研究是以社会资本为基础,认为社会信任为一种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被当作社会资本来运营,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在经济方面社会信任可以维持和稳定经济秩序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从社会效应方面来看,则⑥可以优化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并促进人文发展。第三节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在国际上,不同理论派别对于慈善组织的研究具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国际上对于慈①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②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③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④彭四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律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2).⑤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⑥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一章绪论善组织的通用称谓是“非营利组织”或者“第三部门”,因此,本文在对国外慈善组织的研究进行综述时选择了国际通用的非营利组织代替慈善组织。(一)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伯顿·弗斯布罗德(BurtonA.Weibsord,1975)认为,非营利组织①是专门用来提供集体类公共物品的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亨利·汉斯曼(HenryB.Hansmann,1980)提出了“合约失灵”理论。该理论承认在特定的情况下营利组织可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但是在发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便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在综合分析营利组织的局限性基础之上,提出了非营②利组织存在的必要性。经济学家萨拉蒙(LesterM.Salamom,1997)提出了“志愿失灵”理论,他认为志愿失灵的三个方面分别是:狭隘的慈善活动目标、容易形成家长之风的慈善组织和慈善的业余性影响了慈善活动的效率,并指出建立非营利性组织的有利③于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二)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登尼斯·杨(DennisR.Young,1992)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非营利组织的行为,④得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存在互补性、抗衡性和增补性的三方面的互动。吉德伦、克莱默和萨拉蒙(BenjaminGidron,RalphM.Kramer,LesterM.Salamon,1992)等人以谁在服务的资金筹集和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提出了区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关系的四种模式:以政府占主导支配地位的政府支配模式,以非营利组织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非营利组织支配模式,以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都局限在各自的领域来支配的⑤双重模式,以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共同支配的合作模式。罗伯特·伍思努(RobertWuthnow,2001)提出了“三部门”模式即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部门。他分别定位了国家、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政府是强制性和形式化的组织活动,市场是为了盈利而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非营利组织既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具有盈利性,而是本着志愿的⑥原则来活动的民间组织。他认为在实践中,三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彼此互动的。(三)关于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研究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智森(Jensen,1993)认为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控制系统制①BurtonA.Weibsord.TowardaTheoryoftheVoluntaryNonprofitSectorinThree-SectorEconomy,inE.S.Phelps.ed.AltruismMoralityandEconomicTheory[M],NewYork:RussellSage,1975.②HenryHansmann.TheroleofNonprofitEnterprise[J].TheYaleLawJournal,1980.③LesterM.Salamom,HelmutK.Anheier.DefiningtheNon-ProfitSector:ACross-nationalAnalysis.ManehesterUniversityPress,1997.④DennisR.Young.GoverningBroadStructure,BusinessStrategyandperformanceofacutecarehospitalsAContingencyperspective[J].NonprofitandVoluntarySectorQuarterly,1992.⑤BenjaminGidron,RalphM.Kramer,LesterM.Salamon.GovernmentandtheThirdSector.Jossey-BassIncPublishers,1992.⑥RobertWuthnow.RethinkingGovernmenace[J].AssociationManagement,2001.6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约着非营利组织的治理能力。外部控制系统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司法系统和产品要素市场,而内部控制系统是以董事会为主。当外部控制系统效用发挥不大时,内部控制系①统则起主要作用。弗鲁姆金和凯艾姆(Frumkin.P,Kin.M.T,2000)提出了影响公众对非营利组织捐赠的两个因素,一个是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性和捐赠人对组织的信任度,②另外一个是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效率。詹姆斯·P·盖拉特(James·P·Garratt,2003)的代表作《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该书从管理学和组织学的视角对非营利组织治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解读了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手段、营销策略、募捐方式的制定、财务③跟人事方面的管理等,同时也强调了组织使命对组织的重要性。米歇尔·诺顿(Michelle·Norton,2005)的《全球筹款手册》指导慈善组织如何进行全球筹款活动④和筹款所需观念、技能和方法等。二、国内文献综述与国外发达国家对慈善组织的研究相比,我国的慈善组织研究不但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且相关研究文献也比较少。从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国内有关慈善组织的研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我国的慈善和慈善组织的整体研究我国第一部慈善方面的专著是郑功成的《中华慈善事业》(1999),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趋势、慈善人员的感人事迹等。是中国学者首次对慈善事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整体性解读,为后面学者继续研究提供了较强⑤的理论指导。徐麟主编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2005)论文集,从我国的慈善精神、慈善文化、慈善组织的建设、慈善生存的法律环境等方面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做⑥了综述性研究。杨团、葛道顺(2007)主编了《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本文立足于晋江慈善调查报告的个案,选编了有关专家学者修订后的论坛发言的论文,从多个角度探⑦讨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对策和发展和谐社会的意义。查庆红、姚莉莉(2008)认为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面临着行政色彩浓厚、慈善文化落后、慈善意识薄弱、管理机构不健全、透明度低等问题。提出政府要给自己合理定位,一边要引导慈善组织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一边要推行“政慈分开”,使其①Jensen.M.C.TheModemIndustrialRevolution,ExitandtheFailureofInternalControlSystems[J].TheJournalofFinance,1993.②Frumkin.P,Kin.M.T.StrategicPositioningandtheFinancingofNonprofitOrganizationsIsEfficiencyRewardedintheContributionMarketplace.[J].TheHauserCenterforNonprofitOrganizations,2000.③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④米歇尔·诺顿.全球筹款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⑤郑功成.中华慈善事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⑥徐麟主编.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⑦杨团、葛道顺主编.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一章绪论真正地独立;政府进一步完善关于慈善组织的法律法规和培养现代慈善意识,慈善组织①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以增加慈善资源。颜素珍、蔡萌生(2009)强调了近年来我国推出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给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机会,开辟了其未来的发展的新视野。这种新型的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合作模式不但有利于改善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而且可以提高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更加有利于实②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黄家瑶(2009)在追溯中西方慈善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时,她认为我国的慈善文化落后于西方福利国家,西方福利国家相对来说拥有更好的慈善文化氛围,更发达的慈善事业。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国慈善组织的服务功能,我们得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其慈善文化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需③要的新慈善价值观,使慈善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张伟珍(2007)认为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是由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决定的,提出要从加强慈善组织内部建设和正确发挥政府和媒体的作用两方面来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④力。唐克(2008)认为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发展的生命线,慈善组织要想获得公信力最基本的要求是合法性,诚实信用是慈善组织运作的基本道德准则,坚守使命和项目操作⑤的效益是评价慈善组织行为的基准线。尤琳指(2008)指出了我国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原因,并认为降低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和规范组织管理是解决慈善组织公信⑥力问题的有效途径。陈施显(2009)强调了建设慈善组织工作队伍的重要性,提出了要加强队伍的专业性和提高组织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来提高慈善组织的公⑦信力。何芸(2011)提出通过互联网来公开慈善组织的各方面信息,提高慈善组织的⑧透明度,从而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三)关于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及其公信力的研究近几年来,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研究持续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李鑫(2009)指出我国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通过救济、扶助等方式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却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造成其慈善资源不足,使其不能最大效用的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他提出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国情,有效运地用社会政策来解决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如完善已有的登记管理制度、改善公共资源的配置、推动社会工作①查庆红,姚莉莉.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论坛,2008(8).②颜素珍,蔡萌生.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慈善组织发展新选择[J].学海,2009(5).③黄家瑶.比较视野下的中西方慈善组织[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④张伟珍.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2).⑤唐克.国内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考察[J].安徽农学通报,2008(22).⑥尤琳.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思考[J].求实,2008(10).⑦陈施显.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研究[J].大众商务,2009(8).⑧何芸.重塑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J].学习月刊,2011(6).8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职业化发展等。康敏(2010)强调了民间慈善组织利用媒体传播公益精神的重要性。为了使媒体能够更加真实的表达民间慈善组织的声音,他综合的运用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对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接受者和社会环境五大因素进行了深入②的分析,并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利用媒体传播公益精神的综合模式。刘琳琳、王刚义等(2011)提出政府监管的缺失导致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不高,阻碍了组织的发展。指出了政府监管缺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监管意识的缺失、相关民间慈善组织法律法规缺失和组织长期发展的服务理念的缺失。他们认为通过政府给予民间慈善组织合法身份、实行备案管理制度、培养专业的民间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和民间慈③善组织公信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建立评估机制、培养明星民间慈善组织等方法来实现。李欣(2011)强调建立民间慈善组织诚信的重要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和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诚信的传统美德。他指出当前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着诚信缺失的困境,严重制约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他提出从内部约束机制、外部约束机制以及价值体系三个建设层面来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诚信,进而使我国民间慈④善组织获得公众更多的认可与支持。陈敏(2012)以“壹基金”为例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民间慈善组织没有合法的身份、没有完善的法律保护及组织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从政策创新方面实现慈善活动民间化、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改变政府监管方式和完善慈善⑤立法,以促进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长足发展。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既有的研究文献更多的侧重于理论层面探讨,所提出的对策在现实中或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这导致既有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够。针对此情况,本文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微观层面来进行探讨,通过一手资料的整理,力求在既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有所创新,以期能够提出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建议。①李鑫.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身份认同的社会政策选择[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②康敏.民间慈善组织利用媒体传播公益精神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③刘琳琳,王刚义,陈雅文.政府监管下的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J].文化学刊,2011(4).④李欣.转型期我国民间慈善组织诚信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⑤陈敏.试论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困境与出路——以“壹基金”为案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2(2).9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一章绪论第四节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一、研究方法(一)文献法。文献法是本文写作中所运用到的基本方法,通过利用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等对既有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本文得以成文有赖于相关学者对该课题的研究,在这里向本文涉及到的相关学者表示感谢。(二)SWOT模型分析法。SWOT模型(也称TOWS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将组织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更加准确的触摸到了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丧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策也因此更加具有针对性。(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方法也是本文写作中主要用到的写作方法之一,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了舍弃,提出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的具体策略。二、可能的创新点目前有关诚信以及政府公信力方面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但是有关民间慈善组织的研究文献却并不多,原因在于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较短,相关学者对此关注以及研究较少,与此同时,官办慈善组织在我国的慈善行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导致民间慈善组织很少受到关注,鉴于此,本课题的选择本身就是在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另外本文在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研究方面,特别将SWOT分析法引入其中,可以通过分析帮助民间慈善组织把资源和行动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强项和机会最多的地方。基于SWOT模型的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个案研究分析增强了对策的可信度以及效度。三、存在的不足在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本人相关知识的匮乏,本文所提出的各项对策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加上研究者研究视野的约束和研究经费的欠缺导致掌握到的一手资料的不足,无法大量进行调研,不能从实践方面作出明确的对比分析,SWOT模型研究不够细化不够深入,故对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10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公信力问题第一节若干基本范畴的界定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一词首次出现是在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中,在这里非营利组织被定义为那些主要解决社会公众所关心的公共事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以及外延十分丰富,涉及到众多不同的领域。不同国家以及地区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界定都不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标准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层面来看,非营利组织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解决某一公共领域问题;二是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是公众的捐赠,捐赠者对于自己资金的捐赠用途一般会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慈善机构把捐款用到那些真正需要捐助的人手中,但是并不要求与捐①赠额对等的回报;三是非营利组织中不存在所谓的所有者权益问题。本文在借鉴非营利组织相关定义的基础之上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指本身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的业务主要是公共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享有各种优惠政策的民间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兴起于第一部门以及第二部门职能失灵的背景下产生的,无论是政府也好,还是市场也好,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都会捉襟见肘,客观上需要非营利性组织的介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非营利组织未来发展的空间极大。二、慈善及慈善组织慈善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慈善在世界各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慈善自古就是社会广泛推崇以及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按照儒家思想的创始者孔子的说法,“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人应达到的基本道德规范,其中“仁”与慈善的内涵不谋而合,仁就是指对待别人应怀有一颗仁慈之心。孟子也说“人之初性本善”,这里的“善”同样有着慈善的含义,其认为慈善是人的本性之一,应该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慈善是一个重要的文明标志。慈善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一般都包含在各种宗教理念中,例如佛教所讲的“慈悲为怀”,基督教所讲的“神爱世人”等等,应该可以说古代的慈善更多的是借助与宗教来进行活动。进入近现代以后,慈善活动逐渐从宗教中独立出来,慈善作为“第三种分配”方式正在社会再分配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慈善组织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是从事慈善活动的组织。世界各国对于慈善组织的定义都不太一样,慈善组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慈善组织是指一切开展慈善活动的组织,无论组织规模大小以及慈善活动大小。而狭义的慈善组织则是那些经过政府审批①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11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二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公信力问题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专门从事慈善活动的组织。本文这里所讲的慈善组织倾向于后者①。作为慈善活动的载体,慈善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其除了具有非营利组织的一般特征,如正规、独立、公益等以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例如慈善组织的对象一般是穷困者,慈善组织所提供的帮助一般局限于医疗、教育等领域。慈善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慈善组织的良好发展有助于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民间慈善组织民间慈善组织是相对于官方慈善组织来讲的,民间慈善组织具有草根性。我国很多知名度很高的慈善组织基本上都有官方背景,本质上不能称为民间慈善组织。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定义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会用不同的界定。在对非营利组织以及慈善组织等概念进行正确界定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民间慈善组织的界定应从法人资格方面来进行区分即民间慈善组织的是由民间主体发起的、民间主体具有独立性和与政府机构没有直接的关系。民间慈善组织的民间性是一把双刃剑,在官办慈善机构的一家独大背景下,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数量虽然众多,但是规模大的、知名度高的慈善组织缺失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民间慈善组织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反而使得民间慈善组织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进行活动反而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例如王菲夫妇发起的嫣然天使基金、彭年光明行动等。此类慈善组织利用了发起人的良好声誉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很难获得政府的审批,例如行业内颇有名望的李连杰壹基金项目的开展就收到了诸多阻碍。从国外慈善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民间慈善组织将是慈善行业的发展方向,民间慈善组织在我国以后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大。四、慈善组织公信力何谓公信力,公信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示的是公众的信任程度。本质上属于信任的范畴。公信力的内涵来源于“信用”和“诚信”的理念。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主要从慈善组织信用的层面理解。所谓慈善组织公信力来源于慈善组织信用,是公众根据慈善组织的行为及形象对慈善组织信用做出的总体评价。慈善组织在慈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参与对慈善事务的管理。公众是慈善行为的直接承受者能及时对慈善组织行为给予感受回馈和评价。在反馈过程中最关键因素就是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如果公众表示信任则意味着公众对慈善组织给予良好评价即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良②好;反之则表明慈善组织公信力低下。慈善组织良好的公信力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及影响力。当慈善组织进行一个慈善项目时,能否获得公众的广泛支持取决于慈①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②陆镜生.慈善面面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善组织对公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公众不信任慈善组织那么慈善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就极有限。如果慈善组织公信力较高那么反映在公众层面就是意识形态上的转变,而且这种观念一般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能不断影响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拥护程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慈善组织公信力与慈善组织的影响力及凝聚力之间正相关。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最直接因素就是慈善组织的慈善行为。慈善组织的良好形象及其公信力体现在慈善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公众给予慈善组织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其行为目的、方式和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如果慈善组织行为满足了公众的期望和需求,那么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感就强反之则弱。第二节新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及问题一、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在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很短。基本上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在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慈善组织发展历程的进行梳①理发现,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如表2-1)所示:表2-1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时间发展状况发展趋势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基本上处这一阶段对于民间慈善组织于一个被接受以及被改造的而言就是一个动荡调整期,民状态。新中国刚刚成立,绝大间慈善组织在这一阶段虽然部分的人群生活在困苦之中,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不太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0年董必武做了《新中国明显。接手改造1956年1月的救济福利事业》的报告,这标志着国家逐步开始接管原有的民间慈善组织,慈善组织自此进入了国有化阶段。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受这一阶段在大跃进、三年自然到了严重打击,计划经济体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第二阶段:1956年1月—的完全建立使得国家掌握了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几乎进入停滞不前1977年8月所有资源,民间慈善组织也失了一个全面停止的状态,官方去了存在的基础。的救济全面取代了民间慈善组织。①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10).13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二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公信力问题我国民间慈善组织进入了全这一阶段市场经济的不断发面发展的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展以及社会规则的失范使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进,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起步,系数高达0.5以上,我国已经全面发展末到20世纪末诞生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这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为严为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夯实重的国家之一。这所有的一切了经济基础。都为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新时期中国顺应国内外发展当前民间慈善组织已经打破趋势,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了以往的发展局限性,越来越济体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与国际接轨,渗透到社会各个第四阶段:动了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国领域。关于民间慈善组织的法21世纪初至今快速发展际化,民间慈善组织数量急剧律法规也取的了较大的进步,上升,增长率居高不下。为进一步缩小我国民间慈善组织与国外民间慈善组织之间的差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民间慈善组织的发育现状及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组织数量上不断的增加(图2-1)。我国民间慈善组织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2010年,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说明组织数量一直保持增长。300000300社会团体250民办企业单位250000200基金会200000150社会团体增长率100民办非企业单位增长率150000基金会增长率501000000-5050000-1000-15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图2-1社会组织的数量和增长率首先,民间慈善组织在数量层面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程。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数量已经接近百万大关(该数据包括那些1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没有注册登记的民间慈善组织),登记造册的民间慈善组织估计1/4都不到,近五年来民间慈善组织的数量增长表见表2-2,数量的大幅飙升折射出了我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快①速发展。表2-22006-2011年民间慈善组织数量图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数量(万)32.635.746.178.585.398.6增长率14.2%9.5%29.1%70.2%8.6%1.3%数据来源:中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从民间慈善组织数量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民间慈善组织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未来我国对于慈善行业管制的放松,预计我国民间慈善组织数量将继续不断攀升,使得民间慈善组织这样一个微型社会组织渗透到社会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逐步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也应该看到,尽管从绝对数量上讲,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数量有了一个很大的增加,但是人均民间慈善组织数量更具有现实意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民间慈善组织的数量还有很大的不足,不能有效的覆盖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群。其次,民间慈善组织的规模正处于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阶段。规模的增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单个民间慈善组织的规模在增大,另一方面是指民间慈善组织整个行业规模在扩大。近年来,我国社会捐赠规模不断增大,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社会捐赠款物数量急剧上升(参见表2-3),尤其是2008汶川大地震,社会捐助热情上升到一个峰值。随着社会捐赠规模的不断扩大,慈善组织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表2-32001-2010年我国社会捐赠情况年份社会捐赠款物社会捐赠民政部门捐各类社会社会捐赠其他物合计(亿元)(合款(亿元)赠款(亿元)组织捐助资折款(亿元)计)款(亿元)200120.011.77.64.18.3200220.819.011.17.91.8200343.441.029.211.92.4200435.134.017.116.91.2200561.960.331.329.01.6200689.583.143.040.16.42007148.4132.850.981.915.62008764.0744.5479.3265.219.62009485.9483.766.5417.22.22010601.7596.8179.8417.04.9①朱力.起步中的中国慈善事业[J].南京社会科学,2010(6).15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二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公信力问题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随着社会捐赠的增加,我国慈善组织也随其发展接受到了更多的捐赠资源。现阶段我国慈善组织的经费来源基本上依靠企业,其次是个人捐赠,其他捐赠主体如政府、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捐赠所占比例低于5%。具体收入结构见图2-2(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0年全社会慈善支出规模为1032多亿人民币,这其中民办慈善组织占到了1/3左右,整个行业慈善规模的庞大意味着民间慈善组织为①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了更多的力量。但是也应该看到,与官办慈善组织相比,我国民间组织的经费来源极为有限,居民的慈善支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以美国为例,美国年人均慈善支出要多达800美元,而我国2011人均慈善支出才60元。我国近年慈善收入总额、人均支出额以见图2-3。收入有限意味着我国民间慈善组织能力发挥的有限,如何进一步的拓展民间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成为每一个民间慈善组织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事业单位,0.50%人民团体,1.35%社会组织,4.84%政府,4.18%企业个人政府社会组织个人,31.62%企业,57.48%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数据来源:百度文库网.http://wenku.baidu.com/view/7b873d86d4d8d15abe234e89.html图2-22011年我国慈善收入结构来源①孙拮.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1).16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001000800600400收入金额(亿元)人均支出(元)2000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年年年年年收入金额(亿元)16522310703321032845人均支出(元)121676247460数据来源:http://wenku.baidu.com/view/7b873d86d4d8d15abe234e89.html(单位:收入亿元,支出元)图2-32006-2011年我国慈善收入情况再次,民间慈善组织所参与的慈善活动领域正在不断的拓展。受益于慈善行业的整体发展,我国民间慈善组织所能参与的慈善活动呈现出不断拓展的局面。举例而言,在医疗、教育、扶贫、救灾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民间慈善组织的身影,尤其是在救灾领域,如: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前。民间慈善组织所迸发的力量是巨大的。汶川地震爆发以后,民间慈善组织无论是在捐款方面还是在公益活动方面都表现踊跃。民间慈善组织受限于内部环境因素,其所介入的救助领域虽然拓展不少但是介入深度却比较浅,不能够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慈善机制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后,我国有关慈善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事实上伴随着我国慈善组织的不断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部相关法律制度,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助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这些相关法律规范的出台给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合法身份和法律层面的保障。将会有力的推动我国民间慈善组织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但是也应该看到,既有的慈善相关法律规定依然无法有效满足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需要,国家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相关规定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例如审批困难、难以获得法律资格、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管不力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已阻碍了民间慈善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认同度正在逐步提升。从这些年来整体来看,在舆论环境的良好氛围中。我国公民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认可度在不断的提升,慈善已经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之一。例如2008年以后爆发的一系列天灾都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引爆点,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爆发更是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一个机遇,数据统计显示汶川地震慈善收入高达700多亿人民币,超过了以往数年慈善捐赠总和。但是17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二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公信力问题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11年戛然而止。在郭美美、天价发票、中非希望工程等一系列负面事件的冲击下。我国慈善组织的社会形象已经降到了冰点,民间慈善组织多年来积累起来的形象毁于一旦。根据民政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发生以后,我国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和社会捐款数据降幅超过50%,社会捐款由6月份的10.2亿元降到7月份的5亿元。如何重塑未来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声誉度以及信任度已经成为我国慈善行业发展的不可绕过的一个环节。第三节公信力缺失—阻碍民间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一、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及社会价值(一)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民间慈善组织生存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与信任,公众的捐赠是民间慈善组织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公信力是连接民间慈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公众的捐赠热情与额度和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成正比关系,即一个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越是良好那么越能获得更多的捐赠收入。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本内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意味着承诺与嘱托。民间慈善组织接受公众的捐赠以后,就意味着接受一份爱心与嘱托。对于公众的嘱托,民间慈善组织应用行动给予一个回应。这个回应能够符合公众的预期将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于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①评价。与此同时,影响公众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社会地位、个人修养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其对一个慈善组织的认知。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个人修养,那么其对政府的慈善组织的看法和评价就会更为客观与全面而不是走向情绪化的极端。另外,公民对慈善组织的期望也会影响其对于慈善组织的看法。如果公众给予民间慈善组织过高的期望,一旦慈善组织不能达到公众的最低预期,那么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失望与不满也就会滋生,进而威胁到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础。其次,就是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意味着对慈善组织的高要求。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意味着其要按照既定的规范来开展慈善活动。不容否认,在各种捐赠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很多慈善行为让人真假难辨。民间慈善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将诚信作为其慈善行为工作的指导理念,通过树立诚信理念来确保慈善行为能够符合公众的期望。民间慈善组织行为应公开透明。慈善行为的全过程应公诸于众,公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基本信息、财务信息、日常工作的项目信息和捐赠信息。让公众对于慈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公众监督慈善组织的权利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而公众对于民间慈善组①陈施显.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研究[J].大众商务,2009(8).18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织的信任程度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最后,民间慈善组织的慈善捐赠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委托代理的关系。捐赠者的捐赠就意味着将慈善行为委托给民间慈善组织这一专业机构来开展,公众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督,一旦觉得慈善组织的行为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选择不再捐赠。同时在传媒速度空前的背景下,将自己的不满快速的传递给更多的人,从而影响到公众对于该组织的公信力。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涉及到两个基本层面,即组织层面以及个人层面。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中,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由上述两个方面所决定,组织与个人的信守承诺,一方面维护了捐赠者的权益,另一方面维护了捐赠接受者的权益,这既是对①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组织的基本要求。下图(图2-3)体现出民间慈善活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慈善捐赠方、民间慈善组织和慈善捐赠接受者三者之间的②工作关系如图(图2-3)所示。募集和管理实施慈善行慈善资源动慈善捐赠方民间慈善组慈善捐赠接织受者反馈慈善效收集慈善需果求信息图2-3慈善捐赠方、民间慈善组织和慈善捐赠接受者三者之间的工作关系(二)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社会价值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涉及到两个道德层面的内容,即慈善以及诚信,而这两个道德层面的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是解决目前我国社会诚信沦丧以及道德滑坡的重要途径,强化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将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塑。与此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诚信文明的一个继承与发展。二是有利于市场经济效率的提升。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构建对于整个市场经济效率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我国目前实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已经成为资源配置最基础的机制,市场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效益。民间慈善组织作为第一部门与第二部门之外的组织形式,良好的公信力的将会带动整个社①张伟珍.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J].贵州大学学报,2007(4).②徐麟主编.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9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二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公信力问题会组织的诚信度的提升,而诚信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能够互惠的必要条件。我国每年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万亿,这极大地损害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效率。通过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改变社会诚信沦丧的情况,建立起诚信社会,进而提升整个市场经济效率。三是民间慈善组织良好公信力具体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及影响力。当民间慈善组织出台某项政策时,能否获得公众的广泛支持取决于其对公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公众不信任慈善组织,那么其的影响力就极有限。如果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较高,那么反映在公众层面就是意识形态上的转变,而且这种观念一般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能不断影响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拥护程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与其的影响力及凝聚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影响力的扩大将会带来整个慈善事业的大发展。四是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社会价值还在于现代公民的培养。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公民社会成为了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慈善是评价一个居民成为公民的必备素质,当民间慈善组织具备公信力时,公民的慈善意识就会得到引导以及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要远比慈善立法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自然更有利于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二、公信力--民间慈善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公信力在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国内外慈善组织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明证。一个典型的负面案例就是我国郭美美事件,这个事件的出现给我国红十字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如何来夯实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命线是国内外慈善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明显滞后于慈善组织发展的需要,观察国外在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善的慈善法律法规西方发达国家相关法律制度比较完善。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良好与否与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制度确保民间慈善组织在一个相对规范的环境中运作,降低出现有损其公信力建设的行为的可能性;制度的完善大大挤压了徇私舞弊的空间,对于民间慈善组织①而言,制度就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监督,一旦违背制度必然会给组织带来某种惩罚。举例而言,美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慈善组织运用管理规范,对民间慈善组织实施审批和运营监督等制度,这意味着民间慈善组织的经营管理能够更加的公开透明,赢得公众的信任是自然情理之中。(二)有效的监督体系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监督体系。国外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中,监督体系的①毕素华.论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07(6).20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贡献功不可没,仅仅依靠慈善组织的自觉与自律尚不足以保证各项慈善行为的开展能够做到符合规范,良好的监督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在监督体系的建设方面,一些国家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以英国的为例,其在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方面,通过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慈善工作委员会,由此机构对民间慈善组织负责统一监管,与此同时,公众监督、媒体监督等监督也被纳入到了该监督体系之中,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的监督体系,有效的提升了民间慈善组织的规范性,进而赢得了更多公众的认可。(三)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良好的慈善文化也为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西方发达国家慈善氛围浓厚,经过多年的发展,良好的慈善文化对于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带来了促进作用。与中国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所谓的官办慈善机构,绝大部分的慈善机构都是民间的私人性质。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遗产税比较重导致民间慈善组织的大规模出现。另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宗教的普世价值观有密切的关系,双重因素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形成了浓厚的慈善氛围,无论是在人均慈善支出总额上面,还是在捐赠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方面,都处于一个世界领先位置。自2000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年都会有超过200亿美元慈善捐款,从07年开始突破了300亿美元,同年中国的慈善捐款总额为223亿元,按当时汇率折算大约为31亿美①元,美国当年的慈善捐款金额是中国慈善捐款总额的98倍。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对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总体来看,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整体状况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在慈善组织受到一连串负面事件的冲击下,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更是降至历史低位,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整个慈善行业环境的不佳导致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过低,给其发展带来了影响深远的负面冲击。(一)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标准本文结合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所涉及到的几个评价标准,认为对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评价,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身份方面。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民间慈善组织都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合法的身份是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的重要内容。合法性往往决定着公众对于一个慈善组织的整体看法,试想一个没有正式身份的民间慈善组织是很难获得人们的认同的。目前我国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审核门槛过高,导致很多的民间慈善组织都不能获得合法身份,不能到相关部门去进行登记注册,其结果就是此类慈善组织一直游离在政府管理之②外,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事件,进而冲击到所有的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①乔磊.美国人如何进行慈善捐款[J].理财周刊,2010(38).②张瑜,孙建乐.论新型慈善组织管理模式[J].科技信息,2006(6).21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二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公信力问题二是在透明度方面。根据《2011年中国慈善透明度调查报告》纳入调查范围的1000家慈善组织平均得分只有33分,绝大多数的慈善组织都不能达到及格线。透明度的低分意味着公众对于慈善组织满意度的低分。调查显示约有80%以上的公众将不进行捐赠的原因归结到透明度方面。公众认为在慈善组织透明度较低的背景下,不能确保自己的捐赠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调查显示影响公众捐赠积极性的因素很多,具体见表2-3。透明度作为评价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决定了其公信力的良好与否。表2-3影响公众捐赠意愿的具体因素影响因素所占百分比慈善组织不透明83%收入太低42%不清楚捐赠渠道51%其它12%数据来源:零点调查(http://www.horizonkey.com/cn/index.html)三是在慈善绩效方面。绩效是指慈善组织的工作效率,即在既有的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慈善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一个慈善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经营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粗放管理的模式。不仅仅缺少专业的慈善人才而且在慈善组织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经验管理在很多民间慈善组织中普遍存在,决策随意、资金使用效率低极为普遍,这大大制约了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从上述三个方面的阐述可以发现对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评价不高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尤其体现在透明度、身份以及绩效方面,上述原因到导致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整体走低。2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第一节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的原因分析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缺少公信力的原因是多方面,仅仅将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归结于民间慈善组织本身有失偏颇时,外在的影响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对于原因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分析。一、民间慈善组织运作缺乏规范性民间慈善组织在具体的运作方面还缺少规范性,这也会影响到公众对其的信任。一个组织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具有规范性的规章制度、运作机制等最基本的条件。我国民间慈善组织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规模小不能成为运作不规范的借口。目前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规范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间慈善组织在规章制度规范性方面的缺失。很多民间慈善组织都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的缺失导致民间慈善组织的运作更多的体现的是创始人以及成员的个人主观偏好。在没有制度的约束下,一些不规范行为爆发的可能性也会提升。举例而言,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一些民间慈善组织没有一个明确的账务往来,收入多少收入来自哪里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记录,一些民间慈善组织的信用丧失,丑闻的败露就是因为财务制度的不健全而导致贪污腐败行为。其次,民间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还没有完善。观察国外的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一般采用的都是理事会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理事会模式在确保民间慈善组织的有效运行方面是非常有效的。然而我国绝大部分的民间慈善组织要么没有建立所谓的理事会模式,要么就是建立的理事会形同虚设,这大大的削弱了民间慈善组织运作的规范性。最后,从监督机制来看,民间慈善组织很多都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从外部来看,既有的监督机构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基本上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从内部来看,民间慈善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基本上没有建立,或者即使建立但是却没有能够有效的运转。综上所述,民间慈善组织运作不规范体现在多个方面,考虑到运作的规范性与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要想不断提升民间慈善组组织运作的规范性,必须要重点解决好慈善组织的运作规范性。二、民间慈善组织信息不透明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没有相互之间的了解也就没有所谓的信任。而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公众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就是民间慈善组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信任23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三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的主要手段。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将组织封闭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之内,不注重与公众之间的沟通。目前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在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一些民间慈善组织不注重将信息公布于众,而这种做法会导致慈善组织与公众之间处于一个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公众在不能够真实的把握慈善组织的各种慈善信息时,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各种猜测,并滋生不信任感。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超过90%以上的慈善组织都没有定期进行信息公开,仅有的可供查询的信息也很有限,普通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一旦民间慈善组织的负面新闻出现以后,公众就认为既有的负面信息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加上目前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正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借助于网络将会无限的放大民间慈善组织的负面消息,进而给组织的公信力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而在负面消息发生以后,民间慈善组织与公众之间沟通的低效率会进一步放大这种不信任。三、缺乏与公众的有效沟通从这几年屡屡发生的有损慈善组织声誉的事件来看,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在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缺陷与不足。面对已经发生的丑闻,慈善组织不是去进行主动的沟通与解释,而是回避、隐瞒,这不可避免的会激起公众更多的质疑与猜测,纸总是包不住火的,事情的真相总会水落石出,这会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的伤害。鉴于此,民间慈善组织应定期进行捐赠信息以及资金使用信息的一个公布,并根据慈善组织的日程安排定时召开公众、媒体见面会,将组织的下一步发展,做了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准确及时的传达给公众,这样才能实现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四、民间慈善组织资源不足任何一个组织的运作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大多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不高,导致组织未能开发足够的捐赠对象和项目。目前民间慈善组织在上述几个资源方面都比较匮乏,与官办慈善组织相比,民间慈善组织在资源层面更是凸显不足,从我国慈善捐赠额主要是流向官方资产组织来看就可以一目了然。民间慈善组织无论是在知名度方面,还是在机构网点设置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官办慈善组织,组织资源的不足会影响到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即很多公民认为民间慈善组织规模小、组织不规范,内部职位设置混乱,很难形成竞争优势。对于这类组织尤其会有一种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往往会因为民间慈善组织合法身份的缺失更加凸显。其实民间慈善组织的资源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到合法身份缺失这一根源之上。目前我国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审批非常严格,有超过80%以上的民间组织都没有所谓的合法身份,合法身份的缺失意味着民间慈善组织不能够获取社会主流群体的认2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应该来说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合法身份的基础之上,没有合法性这一内核,那么民间慈善组织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根基,其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将大大削弱。按照既有的管理制度,只要民间慈善组织没有合法身份就不能够进行公开的募捐,而没有募捐也就没有资源。以著名的民间慈善组织壹基金为例,李连杰创建的壹基金名气不可谓不响,与绝大多数的民间慈善组织,壹基金的号召力与影响力绝对名列前茅,但就是这样一家民间慈善组织,在合法身份的获取方面也是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才最终取得合法身份的。一家全国知名的民间慈善组织尚且如此,对于一般的民间慈善组织而言要想获取合法身份自然是难上加难。在一个法制社会以及公民社会,合法身份是民间慈善组织资源获取的一个身份证。对于公民而言,在其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合法身份无疑是一个符号,有助于公众进行判断。而丢掉了这一身份,其资源获取也就失去了公众的支持,进而危及到公信力。五、当代社会信任度较低,公众慈善意识淡薄,现代慈善价值观尚未形成应该说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的信任度正处于一个历史的一个低位,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和组织与社会之间都缺乏基本的信任。凤凰网2011年做的一项信任度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人员之间的信任指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低得多,选择对陌生人信任的人数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左右,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经成为了传说。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诚信传统正在收到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在整个社会信任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也就不足为怪了。当代社会信任程度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不到位。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灵魂,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任,“仁、义、礼、智、信”信是五常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各种有关信任的典故更是常见于各种古籍文献之中,然而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中,我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批判性的①继承成为了全盘的否定,诚信文化的丧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断走低。其次就是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在社会转型以及经济转轨的背景下,既有的价值体系已经被打破,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这一时期,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对于社会信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我国每年因为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下千亿就是一个社会诚信缺失的典型特征。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精神文化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精神文化建设相比物质文化建设而①孙拮.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1).25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三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言更具有长期性以及艰巨性,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处在面临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尴尬境界。最后就是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受到了官办慈善组织的拖累。慈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民间性,如果政府过度干预,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举例而言,很多官办慈善组织都会违背捐赠人的意愿来进行行事,由此会导致慈善组织会受到捐赠人的不信任。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官办慈善组织更多的时候扮演的是一个居高临下进行施舍的角色,这与慈善的本质含义是相违背的,慈善绝对不是可怜与施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真诚与尊重。官办慈善组织的种种不符合慈善本质的行为连累到了民间慈善组织,使其公信力下降。目前我国公众的慈善意识普遍淡薄,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使得我国慈善的物质基础不稳。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阐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众的慈善意识就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经济基础则是指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经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极度平均,加上经济生产水平不高,慈善的基础条件也就不具备。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但目前公众对慈善意识依然较为淡薄。很多人都认为慈善救助是政府的事情,自己没有责任与义务进行慈善捐助,这种观念的大行其道严重的削弱了公众的慈善意识,可以说我国公众的慈善意识淡薄与自古以来国家垄断慈善的行为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古代的赈灾,还是近现代的救助优抚,基本上都是国家在主导,公众的慈善意愿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慈善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代慈善价值观念也还没有形成,这从我国每年的人均捐赠额以及捐赠支出占GDP的比例就可以略窥一斑,具体数据见图3-1。50000.40%45000.35%40000.30%35000.25%3000收入金额(亿元)25000.20%GDP(百亿元)2000占比0.15%15000.10%10000.05%50000.0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数据来源:国家民政部网站数据来源:(http://www.mca.gov.cn/)26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12006-2011年慈善捐赠占GDP的比重近年来,我国慈善组织的丑闻频频爆发更是严重打击了慈善意识的良好发展进程。如果说一个人的慈善意识的形成靠的是日积月累,然而一个人慈善意识的崩盘却可以因为一件微小的事情。而且慈善意识的发展仅仅依靠人们的自发形成是完全不够的,它在客观上需要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西方国家良好慈善意识的形成就与其遗产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国家的遗产税率比较高,如果想要将遗产税留给后代就需要支付高昂的遗产税,这客观上迫使一些富人进行慈善捐赠。西方国家为了鼓励捐赠还为慈善捐赠的企业以及个人进行税收减免,这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的慈①善积极性。而反观我国的慈善观念的淡薄,很大原因就是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到位,缺少类似的制度来激励人们进行主动的捐献,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慈善观念的淡薄,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的进行捐赠,有时候难免会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自然会对民间慈善组织有种天然的不信任感。六、民间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民间慈善组织缺少有效的监督也成为了其公信力下降的一个诱因。良好的监督在一个组织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监督就可以确保民间慈善组织能够更加合理地进行运作。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主体基本上处于一个缺位的状态,我国大部分的民间慈善组织都没有登记注册,本身就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监督也就无从谈起。而对于登记注册的民间慈善组织,由于民间慈善组织数量众多,仅仅依靠民政部门进行监督也是力不从心,很多民间组织的都是依靠自身的良知与自律从事各种慈善活动,而仅仅依靠自律是远远不够。外部监督有效性缺乏的表现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监督的不足。我国民间慈善组组织理论上是接受民政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双重行政监督。但是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的行政监督都没有完全的发挥作用,行政监督发挥的主要作用目前体现在限制民间慈善组织的成立上面,而不是对民间慈善组织的运作进行监督,监督重心的偏颇客观上使得更多的民间慈善组织游离于监督之外。第二,社会监督的不足。相比行政监督而言,社会监督有着很多优点,社会监督的低成本、全方位是行政监督不可比拟的,但是目前社会监督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原因就在于社会公众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相关信息没有一个充分了解的渠道。而很多民间慈善组织又不主动的进行信息的全面公开,信息不对称直接就导致社会监督的失效。第三,相关利益者的监督。相关利益者这里主要是指捐赠者以及接受捐赠者,捐赠①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7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三章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者有权要求民间慈善组织按照约定将自己的捐赠给与特定的受益人,而受益人也有权要求民间慈善组织给予自己应该享受到的捐赠。相关利益者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更加直接有效,但是目前相关利益者的监督也作用不大,捐赠者将钱物交给民间慈善组织以后也就很少再过问,有时甚至都没有收到捐赠发票,这就大大的削弱了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而特定受益者因为种种原因,也很难对民间慈善组织的资金使用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事实上,这种情况很多,当某一个体遭遇经济苦难时,一些发起捐赠的慈善组织就会开展募捐活动,而被接收人对于民间慈善组织到底收到了多少钱款并不知情,从而无法对这一组织进行监督。第四,第三方评估单位的缺失。对于中国民间慈善组织,一般公众没有时间以及精力来进行调查评估。这客观上需要借助于第三方评估机构来进行评估,但是目前我国在此方面明显的不足,具有公信力的评估机构几乎没有,这也导致有效监督的缺失。第二节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后果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丧失给慈善事业以及和谐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这种危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各方面:一、阻碍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给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应该说慈善事业的发展基础就是信任。没有信任,慈善事业发展的根基也就会受到削弱。这些年来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频频爆发出来的信任危机给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举例来说,一些民间慈善组织或者工作人员滥用社会公众的信任以及善心,却将捐赠款物用来自己挥霍浪费,贪污腐败的行为对慈善事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可以说未来我国慈善事业大发展的前提基础就是解决好公信力缺失这一问题,没有公信力问题的良好解决,也就没有慈善事业的良好发展。二、提高了慈善组织的运作成本一个社会慈善的繁荣发展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方面就是社会公众具有慈善意识,另一方面就是社会能够给慈善的开展提供一个平台或者途径。目前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少就会直接导致慈善成本的提升。举例而言,如果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良好,公众只需要直接将钱交给民间慈善组织就行了,但是在信任缺失的背景下,公众可能就要进行调查分析,去决定究竟选择哪一家民间慈善组织进行捐款,这会大大提升慈善的成本。很多时候,捐赠人在进行慈善活动时,甚至绕开民间慈善组织直接来对贫困人员进行捐赠,这大大的增加了慈善的成本。没有良好的慈善组织公信力,捐赠人的捐赠款物28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得不到有效的运用,没有将其捐赠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帮助不了更多的困难人群。从分析可以发现,公信力的缺失大大提升了慈善的成本,很多时候一些捐赠者考虑到高昂的慈善成本就会放弃慈善计划。三、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慈善事业是继市场分配、政府税收政策之后的第三次社会分配,同时,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民间慈善组织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进程。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是整个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丧失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整个社会对于各种信任缺失的情况纵容、熟视无睹,久而久之就会给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每一个社会人都是经济人,其行为的选择都是趋利避害的,在信任缺失的背景下,每一个经济人都会成为一个不诚信的人,从而给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巨大的阻碍。29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四章基于SWOT模型的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个案分析第四章基于SWOT模型的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个案分析本章借用SWOT分析工具,选择A市民间慈善组来进行个案分析,以期为提升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提供经验依据。第一节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探讨一、A市民间慈善组织简介A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该城常住人口数量为800万,GDP为3500亿。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该市长期以来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而这种情况到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该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类民间慈善组织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1年底,该市目前拥有各类民间慈善组织3000多家,正在运作的民间慈善项目大概有1000个左右,在2011年的全国慈善指数排行榜中,该市位居第三。该市的城市宣传标语中,慈善就是重要的一条内容。应该说A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在全国城市中来说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位置,无论是从民间慈善组织的数量,还是正在运作的慈善项目方面,A市都比较领先。2011年该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募捐额为1.2亿人民,折合到每一家民间慈善组织的数目约为4万元,比全国的平均数据2万元高一倍(中华慈善总会的调查数据)。这为A市民间慈善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当然,A市民间慈善组织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期间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尤其是这几年屡屡爆发的慈善危机也给该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冲击以及负面影响。当然A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目前也正在遭遇到一些瓶颈,例如各种信任危机、政策歧视等等,如何进一步的促进A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也正在成为该城市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二、SWOT模型分析方法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SWOT模型分析法也是目前组织使用比较普遍的战略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模型(也称TOWS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场合。该方法分别从内部优势(S-strength)与劣势(W-weakness)和外部机遇(O-opportunity)与威胁(T-throats)四个维度来对组织的战略进行分析。该种方法自诞生以后就以其具有的结构化与系统化的显著优势获得了组织管理者的青睐。事实上早在SWOT诞生之前就已经有学者从这些角度来分析组织的战略,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这些学者都是孤立的进行此方面的分析,而SWOT模型方法的突出之处就是将这些相互独立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全面科学更加合理的组织战略计划。30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当然SWOT分析也有缺陷,这是因为SWOT分析中涉及的分析维度都局限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因此组织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某个维度因素带给组织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战略决策。在对民间慈善组织这一群体进行分析的时候,一般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民间慈善组织自身的实力极其竞争对手官办慈善组织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可能影响上。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首先对相关因素进行一个分析。从SWOT所分析的内容来看,可以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种。从内部因素来看,就是组织本身所具有的有优势以及不足。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等,这些因素与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息息相关。其次,在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之上,下一步就是构建SWOT分析矩阵,通过构建矩阵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最后就是根据研究得出结论,提出发展方针,采取具体的行动计划。三、A市民间慈善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析(一)A市民间慈善组织内部因素从A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内部优势以及劣势来看,A市民间慈善组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效率高。民间慈善组织相对于官办慈善组织而言,其体制以及管理方式更加灵活,当开展某一个慈善项目的活动时反应更加快速灵活,避免了官办慈善组织的体制僵化、反应迟钝的弊病。二是民间慈善组织的运营成本低,且效率较高。民间慈善组织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对于慈善活动的运作一般都不索取报酬,相反还会主动进行捐赠,而官办慈善组织人员冗余,层级分明,这导致了大量的额外成本,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因素。三是民间慈善组织更加符合慈善的民间属性。慈善本身就是具有民间属性,与官办慈善组织居高临下的慈善模式相比,民间慈善组织的人文关怀更加浓厚。A市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一是慈善资源的获取能力不足。由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合法地位以及知名度等方面存在劣势,很多民间慈善组织本身没有进行募捐的资格,这就大大影响到了资源的获取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会给组织的发展带来经济困难。二是慈善资源不充足。民间慈善组织相比官方的慈善组织,其在人力资源方面处于一个劣势的低位,很多民间慈善组织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慈善热情来工作,缺少专业化的工作能力,这对于其发展是一个负面影响。三是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31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四章基于SWOT模型的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个案分析民间慈善组织没有一个官方背景,这会影响到其公信力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A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相比官方慈善组织而言明显处于一个劣势,这对于其发展也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二)A市民间慈善组织外部因素第一,从A市外部的发展机遇来看,目前A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环境总体还不错。从经济基础来看,该市经济发展速度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一个高位,人均收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A市经济总量高达3500亿,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按照国际慈善组织的发展经验,这一阶段是一地区慈善组织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慈善组织数量,还是慈善募捐额都会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这为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夯实了经济基础,毕竟慈善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没有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自然也就谈不上慈善的发展了。从政治环境来看,政治环境因素是指国家与政府出台的法律制度、行政措施等,这些措施会对民间慈善组织带来一定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也会对民间慈善组织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国家以及地区内政治环境的变化。一个地区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富足总是会给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带来好的影响,相反则会给带来不利影响。国家层面是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力图实现居民的共同富裕,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希望通过慈善事业的发展来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从A市来看,该市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大力支持,提出了构建慈善城市的发展目标,从政策等方面给与了民间慈善组织极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审批核准方面,A市比较宽松,这为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从社会环境来看,A市有着良好的慈善氛围,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该市自古就有良好的慈善文化以及传统,加上近年来该市注重慈善事业的宣传,整个城市居民的慈善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从该市的人均捐赠额就可以看出。加上市场经济条不断发展导致的贫富分化拉大,也客观上为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总之,A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外部机遇总体良好,这为其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第二,从外部威胁来看,A民间慈善组织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最近几年不断爆发的慈善丑闻导致慈善环境的恶化。A市的民间慈善组织的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该市慈善捐赠收入相比2010年大幅下降80%以上,可以说是给该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次就是受到官办慈善组织的挤压。公众对于民间慈善组的信任度还比较低,在一项针对该市的慈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70%以上的居民的首选是将捐赠交给官办的慈善组织,这主要就是居民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认知还处于一个低位。最后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目前我国慈善相关的法律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与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对于A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是一个外部威胁。3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整合A市SWOT模型分析在适应性分析过程中,民间慈善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应在确定内外部各种变量的基础上,采用杠杆效应、抑制性、脆弱性和问题性四个基本概念进行分析。1.杠杆效应(优势+机会)杠杆效应产生于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相互一致和适应时,民间慈善组织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发挥出来。2.抑制性(机会+劣势)抑制性意味着妨碍、组织、影响与控制。当环境提供的机会与民间慈善组织内部优势不相适合,或者不能相互重叠时,民间慈善组织的优势再大也将得不到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慈善组织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种资源,以促进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从而迎合或适应外部机会。3.脆弱性(优势+劣势)脆弱性意味着优势的程度或强度的降低、减少。当环境状况对民间慈善组织优劣势构成威胁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在这种情形下,民间慈善组织必须克服威胁,以发挥优势。4.问题性(劣势+威胁)当民间慈善组织内部劣势与组织外部威胁相遇时,组织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直接威胁到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第二节A市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有益经验A市的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在国内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位置。通过探寻A市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本文将该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方面的有益经验做法总结如下:一、外部环境建设方面不遗余力第一,A市在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审核以及批准方面,降低了门槛。这就为众多谋求合法身份的民间慈善组织提供了方便之门,取得了合法身份意味着民间慈善组织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考虑到合法身份是公众评判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一个关键指标,A市的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A市的慈善氛围良好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构建创造最为良好的条件。该市大力宣传慈善文化,公众普遍具有良好的慈善意识,这从一个侧面提升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第二,A市在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举例而言,这些制度有要求民间慈善组织定期公开财务信息的制度,相关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第三,A市构建了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监督机制。通过政府、社会、媒体等组成33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四章基于SWOT模型的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个案分析的这样一个监督机制来实现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全面监督,确保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大大促进人们对于此类组织的认可。第四,A市的媒体比较发达。A市媒体对于民间慈善组织活动的报道比较频繁,众所周知,媒体监督对于提高慈善的公信力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通过媒体的监督让民间慈善组织在阳光下生存发展,从而使慈善组织获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二、民间慈善组织内部运作透明A市成立了慈善协会,由该协会来统一负责各个机构慈善信息的披露,公众借助于网络就可以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A市民间慈善组织在网络和其他媒体通道上公布的信息来了解民间慈善组织所募集到的捐赠款物的数量、慈善活动运作过程、捐赠款物的最终去向以及慈善组织的财务账目等信息。A市在慈善协会的协助下公布组织的相关信息实现了在阳光下操作的高透明度运作,接受了社会各界的监督,从而获得公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促进了A市的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同时,A市也借鉴了国外民间慈善组织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慈善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等程序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将会计顾问和法律顾问加入了自己的工作队伍。三、充足的慈善组织人才队伍慈善队伍包括所有心存慈善和参与慈善的人。从广义上说,慈善队伍包括慈善组织的管理者,慈善家,专职慈善工作者和慈善志愿者;从狭义上来说,慈善队伍指的是在慈善组织中慈善工作的人员。慈善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策划、宣传、筹款、援助到监督管理都需要专业化的员工队伍,因此,在慈善组织发展的过程中,专业人才是关键。第一,A市慈善协会选拔了一批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高的慈善工作人员,并且通过培训加强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职业水平,使其跟得上社会发展。民间慈善组织把提高公信力的工作落实到每一项具体任务中去,这样全方位发展。第二,大力引进慈善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应立足慈善组织的使命和目标,根据各个部门分工任务的不同,通过职位招募或目标招募的方式,把热爱慈善事业,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纳入到慈善队伍中。第三,志愿者也是慈善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为此,A市招募一些关心慈善、乐于助人、有一定的责任心、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的爱心人士加入慈善组织,根据志愿者每个人的特长分配工作,并且要不定期的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培训指导,要针对志愿者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奖励,良好的慈善人才储备成为了A市慈善组织的宝贵财富。由上述A市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三个经验得出,在对A市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西方国家民间慈善组组织的发展经验,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加强民间慈善组织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建设两个方面来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3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根据第四章基于SWOT模型的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个案分析的有益经验可知要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必须从内部和外部建设两个方面共同着手。本章分别从慈善组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出发,提出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第一节加强慈善组织内部自身能力建设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应从组织内部能力建设着手,具体来讲应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方面的问题。一、运用有效的慈善筹款策略,着力提升组织的筹款能力资金是民间慈善组织赖以生存以及发展的基础。没有资金的支持,民间慈善组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由此可见资金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重要意义,这客观上要求民间慈善组织应制定合理的筹款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制定来不断的提升慈善组织的筹款能力进而丰富民间慈善组织的资源。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慈善组织的筹款能力:(一)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品牌和形象良好的组织品牌和形象可以使公众放心的将钱交给组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高低与慈善品牌的树立有很大的关系,好的品牌和项目,有利于提升组织的知名度、公信力和社会吸引力。(二)选择良好的慈善项目进行开展通过广泛的调查,对社会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关注,进而针对这些项目进行募捐,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对慈善项目进行宣传,媒体宣传对慈善项目的实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公众中营造一种慈善的氛围,让所有公民都认识慈善、了解慈善,并且愿为慈善献出自己的爱心。媒体应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刻的筛选,以表现绝对真实为主、不能误报和歪曲事实,以致降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让有困难的群众了解慈善项目,并向慈善组织寻求帮助,也可以让有爱心的群众了解捐助项目,积极的对相关慈善项目进行捐助。(三)降低公众的捐赠成本通过提供便捷的捐款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人来捐款。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行政许可中所运用的“一站式”的服务方式,用来简化我国繁杂的慈善捐赠减免税收程序,制订出一套详细的、科学的而又方便适用的免税操作程序也是势在必行的。这样以人为本,才会有更多的捐献者更加积极地捐赠款物、奉献爱心,形成人人35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五章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议和对策参与慈善的友善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慈善志愿者和慈善义工队伍,减少慈善组织活动经费的支出。(四)提高民间慈善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通过完善财务制度充分利用慈善基金,同时通过投资理财使慈善机构的现有资金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加强财务预决算管理,对慈善组织的运营成本进行优化,节源开流。二、加强民间慈善组织人力资源建设民间慈善组织运作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民间慈善组织的运作效率,因此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职业素养良好的民间慈善组织工作队伍已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培养和选拔慈善人才为了适应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应在一些高校开设慈善专业。通过系统地培养和选拔热衷于慈善事业、有创新能力、品德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此类人才不足的情况。(二)充实慈善队伍政府应进一步的充实慈善工作队伍,通过政策方面的制度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慈善工作之中。慈善组织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董事会制度,减少政府官员在慈善组织中的兼职,增加法律、财务会计等专业人员的比例,提高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同时,民间慈善组织可以将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和竞争机制引进慈善组织的管理中,可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三)培训现有的慈善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强化的培训来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打造一支高效、专业、自主的慈善组织工作队伍。为了提高公信力,也要加强慈善组织内部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慈善组织氛围。建立慈善志愿工作者的工作绩效评估激励机制,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具体表彰行式及内容可依据工作人员的贡献而定。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努力,夯实民间慈善组织的队伍基础。三、建设运作透明、程序规范的工作机制民间慈善组织是公众自愿组织而来的。善款善行来之于民,用之于民,公信力是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建设运作透明、程序规范的工作机制是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发展的基本要求,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经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要让公众了解慈善组织善款的使用方向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于民间慈善组织而言,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民间慈善组织能否将自己的捐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如果民间慈善组织36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运作规范方面缺少透明性以及程序混乱,将会给捐赠者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这种印象通过捐赠者的传播蔓延,将会给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鉴于此,民间慈善组织要想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必须要在运作程序方面有一个透明以及规范的调整。民间慈善组织应立足我国的现实条件。首先,应根据慈善组织的性质和社会活动,进一步规范组织在善款的筹集、管理和发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认真按照规范的程序对善款进行收支管理。其次,信誉是慈善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而获得声誉最好的方式则是公开组织财务运作的管理过程和结果,慈善组织应定期、多次的向公众详细公开善款的收支情况。慈善组织实行财务公开的原则,可以使组织有效的接受政府、捐助者、服务对象及其他公众的评估和监督,进而赢得各方的信任,减少甚至消除腐败,杜绝内部腐败造成的“胡曼莉”事件的再次发生。因此,要提高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要做到程序规范、公开透明,让公众不仅成为慈善活动的积极响应者,而且成为项目实施的全程参与者、知情者和监督者,共同营造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发展的良好氛围。四、完善慈善组织自身的监督与自律机制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杜绝其各种不当行为的发生,还有赖于民间慈善组织本身能够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监督与自律的机制。(一)加强组织运作机制和法律机制民间慈善组织应建立完善的组织运作机制和法律机制。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理事会制度,理事会制度在广泛的实践中被证明在监督方面的作用良好,理事会必须按照《基金管理条例》中所规定的职责,对基金会财务、会计工作以及慈善组织的业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基金的规范运作。民间慈善组织一旦真正发挥起组织内部的法律部门的效用,通过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将会使得组织的各项行为更加规范和合法。(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民间慈善组织应建立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民间慈善组织的不当行为都与财务管理失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建立和落实与规则配套的“问责机制”,如有违犯,应当追究具体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并给予处分。此外,还得秉承“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做到捐赠透明化、公开化。慈善组织不但要定期向基金会登记管理机关汇报财务会计报告,还要汇报开展募捐、接受捐赠、提供资助等活动的情况,及时反应慈善组织控制的资源状况、负债水平、资金使用的情况及其效果、现金流量等信息,并在通过年度审计后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从而大大提高慈善组织资金信息的透明度,促进慈善组织的规范化发展。(三)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把职业化管理模式运用到民间慈善组织的运作中。组织内部要将善款的筹集和善款的使用明确分工,把善款筹集部门和善款实施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做到各司其职。37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五章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议和对策第二节构筑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一、营造有利于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良好公信力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继承并发扬我国自古就有良好的慈善文化传统。在新的时期应结合现代慈善的理念,并将这种慈善文化传统选择性地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从而为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建设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高度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慈善事业的发展受到了狭隘地域观念以及封闭式地方援助机制的束缚。慈善事业是面向社会的、民间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应该摒弃地域观念。加大对促进社会和谐的慈善项目的关注,构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的社会平台,逐渐将“大慈善”的社会观念植入人心,使得慈善事业更加社会化。建立诚信的环境是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诚信环境不容乐观,诚信的沦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断下降,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公众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信任度,甚至使公众带着有色眼镜来打量民间慈善组织。一旦民间慈善组织出现一些问题,公众就不惮以最坏的心态来推测民间慈善组织。鉴于此,尽快构建一个诚信的环境已是迫不及待。诚信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靠政府的积极引导,通过舆论来宣扬诚信,通过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来保证诚信;另一方面应从教育着手,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诚信的习惯,从根本上解决诚信沦丧的问题。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依照法律法规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在世界范围之内,中国的慈善组织处于初步阶段,慈善组织的发展目前处于起始阶段。法制不健全是慈善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健全我国慈善组织法规建设是当前极为必要和迫切的。就本质来看虽然慈善活动属于民众自愿的活动,但是其发展必须要遵循法制法规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当前情况下我们国家有关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健全,处于零散状态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系统。慈善组织没有健全的财务、组织制度,在慈善组织活动领域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就以上而言,我国在慈善法制法规方面上的不健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和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当下的法律环境下,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足以保护民间慈善组织的权利和激励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慈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民间慈善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法律依据得不到满足,制约其发展。政府应制定法律给予其合法身份,进而使民间慈善组织获得更多的认可。其次健全的法律法规能明确政府和慈善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分清各自的权利责任,当38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下情况而言,政府和慈善组织之间的从属关系一直比较模糊,政府应该健全慈善的法律法规,就政府和慈善组织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明确的划分,明确二者的权利和责任,在未来的慈善组织的活动中给予慈善组织必要的发展空间。再次政府要完善慈善方面的法规来推动慈善组织制度的建立,从而来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我国而言我们政府需尽快完成以下工作:首先要出台《慈善事业法》来弥补我国法律在慈善领域的空白,在《慈善事业法》中确立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明确慈善组织主体,确立慈善组织的监督机制、募捐机制等,与此同时要改进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为慈善组织在社会活动中奠定基础。然后在《慈善事业法》中要明确慈善主体的独立法人地位,使之不依靠政府,真正的独立出来,使民间慈善组织真正的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三、加强民间慈善组织之间的合作、监督与评估民间慈善组织相互之间应加强合作,通过形成一个相互合作、监督以及评估的体系,来推动整个民间慈善组织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民间慈善组织之间的合作可以学习彼此的有益经验,共同进步。其次合作中可以发挥彼此的优势,使得慈善项目更加高质量,规模更加正规。因为民间慈善组织比较了解彼此,监督起来更加专业,更加容易接触到一手资料,使得监督更加有效。民间慈善组织之间的评估可以形成竞争局面,更加促进彼此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可以成立一个行业协会,由该行业协会来对各个慈善组织进行监督。行业协会在民间慈善组织的合作以及相互监督之间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各个慈善组织可以进行相互的监督以及学习。相比政府监督而言,由民间慈善组织形成的行业协会监督好处颇多,一方面可以避免政府管制所带来的抵触性,毕竟政府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管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间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所带来的问题,行业协会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政府,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公司治理问题方面,政府一般会隐身,给予公司很大的自由。四、进一步完善政府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管民间慈善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管。虽然民间慈善组织本质上有着民间属性,其组织运营有着自发性,政府应放松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管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种种行为都采取放任的态度。恰恰相反,放松管制的目的在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对民间慈善组组织进行监督。对慈善机构实行外部监督的重要保障是政府的威严和强制力。在慈善组织的管理上,政府要制定一套明确的慈善捐助规范。从慈善捐款的发动、分配、发放、统计报告、公示公告等方面制定方案,确保慈善工作能规范有效的进行。39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第五章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议和对策慈善组织机构对社会慈善捐赠要进行透明的管理,要在慈善善款的使用上面做到透明公开公正,杜绝善款的浪费、挪用等一些伤害捐赠者情感情况的发生。民间慈善组织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组织独立运作,但是民间慈善组织要把自己置于党和政府的领导监督下,自觉接受政府民政部门的监管,要主动的向政府汇报慈善组织的运营情况,慈善组织要端正与政府机关的关系。目前我国民间慈善组织接受民政部门以及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管,政府对于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监督本质上来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民间慈善组织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就是监督,监督民间慈善组织的运作,确保民间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五、加强媒体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众所周知,媒体是公众认识了解民间慈善组织机构和活动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媒体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慈善组织受到媒体的严格监督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媒体在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中同样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对于大多数的公众而言,其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了解都是通过媒体渠道,媒体在此过程中扮演者一个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媒体不但要与民间慈善组织维护好合作关系—宣传慈善理念,媒体也应主动的承担起对民间慈善组织进行监督的重任。对于某些民间慈善组织的丑陋现象应及时的进行报道,从而形成一个人人喊打的局面,表达出公众的心声,提出建设性意见。调动社会各界对慈善机构及其活动进行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媒体工作人员若能多报道一些慈善组织的正面信息,尤其是那些感人的慈善组织活动、事件和人物,将会增强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扩大慈善机构信息的影响力,让广大民众能够了解和享受到他们对慈善资金运作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深度挖掘社会各界的监督意识,使每个公民能够积极行使对善款使用情况的知情权,让更多人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新闻媒体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应秉承公正、深入的基本原则,要透过表面现象来深刻的挖掘深层次的原因,这样才能有助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提升。网络是继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的又一重要的传播媒介,有着单向传递信息的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功能,网络媒介实现了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成本低、效率高的网络媒体,不但能吸引社会各界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关注,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民间舆论监督的力量。六、实施独立的民间慈善组织诚信第三方评估制度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立对于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绝对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环节。目前我国在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我国现有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一方面是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就是权威性较差,由此导致没有一个相对权威的机构来对这些良莠不齐的民间慈善组织进行区别。长此下去必然会导致40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劣币驱逐良币”情况的发生,鉴于此,建立一个权威的独立性强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加强对民间慈善组织的评估已是刻不容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监督的成功经验,建立起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制定评估系统和评估标准来为民间慈善组织定期做评估,为方便收集和查询慈善组织绩效评估信息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目前,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评估仅仅局限于财务状况,而忽视了对组织使命的有效评估。可以建立最基本的社会问责门槛指标和测量指标以扩大慈善组织评估内容。如果社会问责门槛中的任何一个指标不达标,就无需进行测量指标的评估。对于第三方评估的所形成的资料应进行公开,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曝光的作用,强迫一些不合规范的民间慈善组织从该领域的推出,在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实现民间慈善组织的整体发展,让慈善在阳光下运作。七、充分发挥捐款者与公众的监督作用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基础在于公众的大力支持,没有公众的信任以及支持民间慈善组织也就失去了根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众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大力监督将会有助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提升,相比于政府监督而言,公众的监督具有全方位的典型特点,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间慈善组织的各类慈善活动都会与公众之间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通过这一群体来进行监督对于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自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捐款者对于自己捐赠的款物应该及时了解有关捐赠信息,了解其去向和用途,从而起到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督作用。民间慈善组织必须要接受社会公共的监督。在慈善活动中慈善组织必须增加工作的透明程度,要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布社会善款和组织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比如在报刊等媒体上公布当年的基金收支情况。在慈善项目的实施方面必须要实行项目公示制度,将现有的慈善救助项目和救助计划通过媒体向民众公示,让捐款的民众了解自己的捐款花在何处,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根据捐款者的意愿设立多个专项基金,据每个基金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邀请捐款人参加管理小组,在基金的成立和基金的活动中让捐款人对自己的善款使用情况有个明确的了解。这样公众以及民间慈善组织之间才能形成一个信息对称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公众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认可度的提升。41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结论结论综上所述,民间慈善组织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独立于政府以及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虑到目前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环境并不太好,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始终维持在一个低位,未来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总体来看,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整体状况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在慈善组织受到一连串负面事件的冲击下,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更是降至历史低位,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整个慈善行业环境的不佳导致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过低,给其发展带来了影响深远的负面冲击。本文在对相关资料进行广泛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写作方法,对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公信力较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有益探索。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根据第四章基于SWOT模型的A市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个案分析的有益经验可知要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必须从内部和外部建设两个方面共同着手。本文分别从慈善组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出发,提出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第一,应加强慈善组织内部自身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使用有效地筹款策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提高慈善组织筹集资金的能力;加强慈善组织人力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和慈善志愿工作者两个方面;通过自律、他律等手段来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做到让人们放心的进行慈善。建设运作透明、程序规范的组织内部机制,完善组织内部的自律和监督机制。第二,构筑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充分利用相关媒体的作用做好宣传,培育浓厚的慈善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公益环境;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依照法律法规发展慈善组织;改善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政慈分开,使慈善组织独立开来。由于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对出现的各种有损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事情应不回避,端正态度,在问题中吸取教训,从而实现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进而带来我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加上对于目前民间慈善组织的第一手资料掌握的不够,文中所提的各种观点仅仅是一家之言,当否,请相关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42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参考文献著作类:[1]郑功成.中华慈善事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2]徐麟主编.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05.[3]杨团、葛道顺主编: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5]冯英,聂文倩.外国的慈善组织[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6]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8]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9]周秋光.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李欣,高鉴国.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11]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12]郑也夫.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13]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5]袁组社.权力与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哈贝马斯著.曹正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8]莱斯特·萨拉蒙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9]诸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20]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21]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2]孟令君.中国民间组织管理概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23]卢汉龙.慈善:关爱与和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4]陆镜生.慈善面面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5]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8.[26]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7]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3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参考文献[28]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9]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0]魏听.诚信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1]文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32]陈沸.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问题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论文类:[33]查庆红,姚莉莉.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论坛,2008(8).[34]颜素珍,蔡萌生.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慈善组织发展新选择[J].学海,2009(5).[35]黄家瑶.比较视野下的中西方慈善组织[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张伟珍.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2).[34]唐克.国内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考察[J].安徽农学通报,2008(22).[35]尤琳.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思考[J].求实,2008(10).[36]陈施显.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研究[J].大众商务,2009(8).[37]何芸.重塑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J].学习月刊,2011(6).[38]刘琳琳,王刚义,陈雅文.政府监管下的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J].文化学刊,2011(4).[39]陈敏.试论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困境与出路——以“壹基金”为案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2(2).[40]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41]彭四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律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2).[42]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10).[43]朱力.起步中的中国慈善事业[J].南京社会科学,2010(6).[44]孙拮.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1).[45]陈施显.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研究[J].大众商务,2009(8).[47]毕素华.论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07(6).[48]张瑜,孙建乐.论新型慈善组织管理模式[J].科技信息,2006(6).[49]刘敏蝉.论中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50]蔡勤禹,张芝辉.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关系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1).[51]成泽民.慈善组织的功能发挥研究——以南京主要慈善组织为考察点[D].南京理工大学,2008.44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52]康敏.民间慈善组织利用媒体传播公益精神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53]李欣.转型期我国民间慈善组织诚信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54]李鑫.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身份认同的社会政策选择[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55]刑凯燕.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56]张明.社会转型期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A省慈善总会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57]卢蓓蓓.我国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58]冯明慧.社会转型期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59]沈芬.中国慈善组织自主性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8.[60]王娜.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外文类:[61]SAIDELJ.ResourceInterdependence:theRelationshipbetweenStateAgenciesandNonprofitOrganizations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1991.[62]BurtonA.Weibsord.TowardaTheoryoftheVoluntaryNonprofitSectorinThree-SectorEconomy,inE.S.Phelps.Ed.AltruismMoralityandEconomicTheory[M],NewYork:RussellSage,1975.[63]HenryHansmann.TheroleofNonprofitEnterprise[J].TheYaleLawJournal,1980.[64]LesterM.Salamom,HelmutK.Anheier.DefiningtheNon-ProfitSector:ACross-nationalAnalysis.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97[65]DennisR.Young.GoverningBroadStructure,BusinessStrategyandperformanceofacutecarehospitalsAContingencyperspective[J].NonprofitandVoluntarySectorQuarterly,1992.[66]BenjaminGidron,RalphM.Kramer,LesterM.Salamon.GovernmentandtheThirdSector.Jossey-BassIncPublishers,1992.[67]RobertWuthnow.RethinkingGovernmenace[J].AssociationManagement,2001.[68]Jensen.M.C.TheModemIndustrialRevolution,ExitandtheFailureofInternalControlSystems[J].TheJournalofFinance,1993.[69]Frumkin.P,Kin.M.T.StrategicPositioningandtheFinancingofNonprofitOrganizationsIsEfficiencyRewardedintheContributionMarketplace.[J].TheHauserCenterforNonprofitOrganizations,2000.[70]VenkateshShankara,GlenL.Urbanb,FareenaSultan.Onlinetrust:astakeholder45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参考文献perspective,concepts,implications,andfuturedirections[J].Journalof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s,2002(11).[71]Resnick,P.Zeckhauser,R.“TrustAmongStrangersininternetTransactions:EmpiricalAnalysisofeBay’sReputationSystem”[J].Workingpaper,2006,(5).[72]Geffen,D.E-commerce:Theroleoffamiliarityandtrust.Omega:TheInternational[J].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2000,18(28).[73]VenkateshShankara,GlenL.Urbanb,FareenaSultan.Onlinetrust:astakeholderperspective,concepts,implications,andfuturedirections[J].Journalof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s,2002(11).46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致谢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即将接近尾声,心中感慨颇多。记得刚进这个专业时,自己对社会保障还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对从英语专业转过来的我,对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充满了担忧。现在回想起来,在老师、同学以及室友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专业学习和今天这篇硕士毕业论文。对我而言,这篇论文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是凝结着我这两年半勤劳奋斗的汗水以及无数教诲、关爱和帮助的一颗硕果!首先,我得向我敬爱的指导老师汪雷教授致以深深的谢意!研究生期间,他的为人、学术风格时刻地影响着我,使我终身受益。本文从选题到结束都凝聚着汪老师的心血,更是在百忙中对这篇论文督促、指正,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汪老师对我学术上的尽心指导、生活上的细心关照、思想上的开发启迪都让我铭记于心,将对我今后工作和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次,我得感谢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王洪春教授、张国海教授、郭永芳教授、汪国华副教授等从多方面传授的知识与求学技巧,老师的敦敦教导,学生永志难忘。同时,安徽财经大学老师们的高尚师德也为我此生为人、做事树立了榜样!再次,衷心感谢在这两年半学习生活中一起成长的我们专业的同学,感谢他们在我研究生生活中提供的帮助。感谢李昊、张国栋、高新宇等同学给予我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帮助,感谢赵庆庆、张洁、李小月、葛睿、尚聪、陈朋、朱欢喜等好友给予生活上的支持,感谢他们的点点滴滴,愿大家友谊长存!最后,感谢多年来一直呵护我的父母和家人,我的每一次进步都不开他们默默的支持和鼓励,感谢他们赋予我源源不断的勇气和信心!吴慧敏2012年9月47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汪雷,吴慧敏.我国慈善组织能力建设:问题及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1(2).2.吴慧敏.浅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4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