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治理的研究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治理的研究

ID:20644593

大小:499.29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10-14

上传者:U-22505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治理的研究_第1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治理的研究_第2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治理的研究_第3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治理的研究_第4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治理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治理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林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学位论文成果归吉林财经大学所有。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不保密,□保密期限至年月止)。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慈善组织通过平等的方式救济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慈善组织作为一个“中介机构”以公信力为支撑起到了社会资本再分配的过程,被称为“第三次分配”。慈善组织对调整我国的财富资本结构、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救济的人们得到了社会的救助,让人们信任我们社会拥有温暖的力量,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让社会的正能量得以迅速的传递。然而2011年“郭美美”事件的蔓延让慈善组织遭遇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公信力风波,加之之前的玉树地震善款风波、壹基金的身份之痛,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等一系列与慈善相关的事件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雪上加霜,这使公众投身慈善事业的一股热情转化为对慈善事业的质疑。由于我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管理和监督上的漏洞以及慈善组织自身管理不善,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进一步缺失。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使其失去了慈善组织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让慈善组织发挥它原本的作用就要研究和治理慈善组织当前的公信力严重缺失问题。本文通过针对近年来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象来研究慈善组织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最终通过重新树立慈善组织公信力使慈善组织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公益组织,并使其达到更高层次的的社会服务组织更好的为社会民众服务的目的。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信力治理研究I万方数据 AbstractCharityisanimportantpartofsocialsecuritysysteminChina.Charitableorganizationsthroughequalityinthewayofreliefandhelpvulnerablegroupinsociety,andothercharitableorganizationsasan"agency"credibilitysupportplayedaredistributionofsocialcapital,knownasthe"thirdallocationofcharitableorganizationhasplayed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adjustingthecapitalstructureofourcountry'swealthtomaintainsocialstability,ontheotherhandpeopleinneedofreliefdidnotsellouttheirowndignitybybeggingtolive,buttogivepeopleconfidenceinoursocietyhasawarmforce,sothismoreharmonioussocietytotherapidtransferofthepositiveenergyofthesociety,"Mei-USeventsin2011,however,allowcharitableorganizationssufferedthemostsevereevercredibilitystormspreadcombinedbeforetheearthquakedonationscontroversy,theidentityoftheOneFoundationpain,HenanFoundation,andaseriesofrelatedeventsandcharityof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scredibilitymattersworse,thisisanenthusiasmintothepublictojointhecharity'scharityquestioned,"Mei-USevent"noteverythingsource,eveniftheMei-USeventdidnothappen,therewillbeothereventsleadingtoafurtherlackofcredibilityofthecharitableorganization,Keywords:CharitableorganizationPubliccredibilityGovernanceresearchII万方数据 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导论...............................................................................................................................1(一)选题背景.....................................................................................................1(二)研究意义.....................................................................................................1(三)国内外研究现状.........................................................................................2(四)研究方法.....................................................................................................3一、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5(一)委托代理理论.............................................................................................9(二)公共产品理论.............................................................................................9二、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9(一)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状..............................................................91.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界定.............................................................92.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后果...........................................................10(二)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111.慈善组织本身对慈善作为公共产品的认识不足...................................112.慈善组织中的“搭便车问题”...............................................................113.慈善组织决策缺陷...................................................................................134.慈善组织决策执行不力...........................................................................16三、国外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对我国的启示.........................................................18(一)国外政府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构建..........................................................19(二)国外政府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治理……………………………………..19(三)国外政府对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给我国的启示......................................20四、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治理对策…………………………………………22(一)加强对慈善组织财务的管理和监督……………………………………..221万方数据 (二)加强对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24(三)提升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有效途径......................................................24参考文献.....................................................................................................................282万方数据 导论(一)选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在稳步进行中,社会在体制改革和完善中不断进步。同时社会诚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焦点。然而,近年来频频爆出的社会各领域的诚信问题令人堪忧。比如发生的郭美美事件,就严重的影响着我国慈善的公信力。温家宝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时说到,“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已经成为慈善组织在社会服务中一个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继续缺失,会使慈善组织很难继续得到发展和壮大甚至使慈善组织失去应有的社会作用,作为慈善组织根基的公信力既包含了社会的诚信,也包含了慈善组织自身的价值体现,因此通过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及其治理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慈善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体现。(二)研究意义慈善组织是接受政府对其资助,不以营利为目的,辅助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公益部门,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本文旨在通过公共产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缺失问题进行研究,丰富和深化我国有关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理论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组织发展模式,为治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所倡导的公信力大多涉及的事个人、企业和政府,然而却忽略了新兴的社会组织,也就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才能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帮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本文在1万方数据 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以公共产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成因及危害,并由此出发,提出了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对策,旨在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慈善组织的发展模式。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直接导致慈善捐赠率的下降,经调查80%的民众表示不会再向慈善组织直接捐赠物资,郭美美事件的持续发酵不仅会降低慈善组织内部的运行与发展,也会带来组织外部的负面影响,所谓的外部影响是出利益双方外第三人收到的影响其中包括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丧失,捐赠方给予慈善组织的物资必然减少随着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的影响,社会民众会对慈善事业失去信心,导致信任危机,而慈善组织在公信力缺失的情况下无法担负起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社会资本将会失去一个有力的调节分配组织,慈善组织自身没有更大的能量调节贫困差距而需要救助的群体失去了保障社会资本流向别处,需要救助的群体增多而慈善组织的慈善救济得不到保障,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进一步下滑,社会贫富差距的增大也会为和谐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慈善组织一直保持着公信力,拥有良好地社会口碑,除固定的捐赠群体外,普通民众也会热衷于慈善事业,对慈善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增强会使社会资本得到更加有效的分配,而接受救助的群体会随着慈善组织的投入慢慢脱离贫困救助的行列,并且回味社会创造财富增加社会资本的积累,公信力的提升同样也会为社会保障事业做出重要贡献。首先,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有利于其处事公平、公正,信息透明,让公众放心;其次,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可以填补因其特殊地位导致的监督机制缺失,从而提高慈善组织的自律性及道德水平;第三,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可以树立慈善组织在社会各界的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更多志愿者、社会资助及财政的支持,为更好的提供公共物品及处理社会问题。总之,只有通过了解慈善组织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的现状、成因,旨在能够提出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方法和措施,更好的应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美国的慈善组织事业比较发达。根据美国税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02万方数据 年8月,在税务局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总计有157万家,其中包括了近100万家公共慈善组织和近12万家私人基金会。美国学者J·格雷戈里·迪斯在《企业型非营利组织》中提到:“公信力是构建有效率的非营利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要素。”J·格雷戈里·迪斯提出非营利组织缺乏三个基本公信力机制,即“因为所有权而产生的自身利益”、“竞争会强迫效率的产生”和“促使企业成功的终极度量-利润考核”。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从确立使命、从使命到成果、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与关系网络和自我发展5个方面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慈善组织管理的问题,并包括了与一些在非营利性领域获得卓越成就者的访谈。为实现组织的使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为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哈佛商学院教授里贾纳·E·赫茨琳杰指出,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问题的答案在于责任制,她认为,慈善组织和政府缺少商业领域中得强制性责任机制。在程昔武的《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到:“公信力是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其发展的社会基础。慈善组织正是凭借公信力的衍生和扩展,更大范围地获取政治、法律空间以及公众的信心和信任,以确保实现其组织的公益使命。”“要想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必须让公众相信两点:一是相信慈善组织会将资金按照其宗旨使用而不会滥用到其他地方;二是相信慈善组织有这个能力,能够很好地利用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由此可见,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高将受到其内部组织能力建设与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张军涛在《第三部门管理》中指出:“第三部门承担的公共责任是指,第三部门及其人员要为自己的行动向其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捐资者、公众、服务对象等)做出交代,承担责任,接受监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增多并越来越复杂,因此慈善组织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总结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客观的说,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公信力缺失的研究仍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同时,这也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现实及理论意义重大。(四)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本文通过查阅、分析并整理相关国内外著作、论文等,了3万方数据 解和梳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缺失问题和产生原因,通过与相关研究资料向结合,做出新的概括,并提出自己的观点。2、比较分析法: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还在探索阶段,本文对国内外慈善组织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国外在慈善组织公信力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效,而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所以通过比较也借鉴了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案例分析方法为本文提供了感性材料。4万方数据 二、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一)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也是研究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理论依据,科尔曼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他将信任理解为两个理性行动者之间的博①弈与互动过程,并且根据行动者的主动或被动属性将互动双方分为委托者与受托者,并假设维系他们之间的关系纽带的前提是他们的选择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达到满足个体间的利益目的,但是在委托代理的整个过程中委托人都面临着是否信任受托者的问题,而受托者也同样要考虑到是守信用还是不守信用这个两难的选择。政府、社会与慈善组织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政府与社会作为委托主体雇佣慈善组织,让慈善组织提供服务,并赋予慈善组织权利与资源,征服欲社会根据慈善组织提供的服务质量和质量支付给慈善组织相应的报酬,在现代经济学中,“理性人”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假设前提,经济学中的主体都被视为理性的,本文中政府、社会、与慈善组织都被视为理性的,政府的理性表现在,政府需要慈善组织扮演和它一样的管理角色,使政府可以在社会事物的管理中得到积极的认可,社会的理性表现在社会希望通过慈善组织的参与,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缓解社会矛盾的激化,慈善组织的理性表现在慈善组织自身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使慈善组织自身不断的发展壮大,维持更长久的生命力,而作为一个非营利的组织,想要获得自身的发展壮大就要不断地向政府与社会索取更多的利益,但政府与社会之所以给予慈善组织更多的资源在于希望慈善组织运用这些资源为他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正是由于慈善组织没有将自己的定位在公信力的提升,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组织自身的经济利益上,这就导致了慈善组织的负面消息。在慈善组织中有着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另一方面社会捐赠者和慈善组织也是委托代理之间的关系,政府作为社会权力的主体和主要执行者在社会管理层面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点和政府无暇①科尔曼《理性的选择》[M].经济出版社,2007:355万方数据 估计的管理领域,政府在慈善救济领域存在着管理真空,为了填补这一项管理空白,政府将这一部分的权利委托给非盈利的慈善组织,政府将权力赋予慈善组织,使慈善组织在履行该项权利的过程中有政府参与管理的目的,从该层面上来看政府相当于委托人,慈善组织看作是受托者,两者之间达成了委托代理协议,由于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的目标和利益不同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任矛盾,政府作为权力的主体在慈善组织中介入管理,据调查在各类慈善组织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政府官员的影子,慈善组织在管理机构上也基本遵循政府管理结构的框架,可以说政府希望有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这样可以分担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中的缺失部分,但政府并不会将所有权利完全赋予慈善组织而是将全力部分下放,一边监管以防再次出现类似“郭美美”事件的出现,一边将公信力的责任风险转嫁到有非政府部门组成的慈善组织身上,而慈善组织作为受托一方代理该项权利的目的在于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的不断壮大,遵循经济人或者理性人的假设,为组织获取更大的利益,基于该动机有的慈善组织慢慢将公信力弱化把主要的目标定位在所谓的慈善营销,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利和社会的捐赠物资跻身于市场经济之中试图利用手中的资本谋取更大的利益,把社会公共产品当做市场经济的消费品,利用慈善产品的非竞争性企图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对自身有利的利润,“郭美美事件”之所以成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导火索除了她的炫富之外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就是她的那个红十字慈善基金会下属的商业部门的“商业总经理”的身份,红十字会率先辟谣的部分并不是郭美美是否是红十字会长郭长江的亲属,而是郑重声明红十字会根本不存在下属的商业机构,慈善组织在代理政府社会管理的协议中,政府出台的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以商业形式存在的慈善物资都是违法的,国家会追究其所在部门的法律责任。”慈善组织支出也明确表态其组织的性质和职能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有效合理公正的分配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慈善组织树立公信力的核心,而慈善组织打着慈善营销的旗号完全置公信力不于顾光明正大的侵蚀利用社会资源为自身谋求不法利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引发了另一方面的委托代理的信任危机即在社会捐赠者和慈善组织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社会捐赠者将资源的利用委托给慈善组织,目的在于通过慈善组织的运作将这些捐赠物资交到社会救助群体的手中,以此来达到社会捐助者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目标,作为慈善物资的提供者捐6万方数据 赠人将物资使用权交给慈善组织使用和管理作为该项权利的委托者和受托者,委托代理中的信任问题也无法回避,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社会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大幅降低,作为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双重受托者,慈善组织必须加强公信力的建设才能挽救慈善组织自身,否则一味的将公信力缺失放置,继续追求组织经济利益。作为委托者的政府和社会捐赠民众将放弃委托代理关系,一则政府如果中断与慈善组织的委托代理协议,政府将收回赋予慈善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力但这无疑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增加社会负担,二则对于同样是委托者社会捐赠者来说放弃与慈善组织委托代理的关系将使这部分捐赠物资以其他形式流向别处,且缺乏捐赠物资的有效管理会使慈善物资泛滥,一些利益团体有机可乘趁机扰乱社会资本的平衡分布这对国家、社会、个人和慈善组织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慈善组织慈善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为整个社会提供共同消费的产品,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在于任何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与劳动,也就是说它的供给与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几乎是饱和①的平衡状态,而非排他性在于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占这类产品。慈善组织中的慈善产品包括很多,例如慈善基金,慈善物资等,他们的性质类似于公共产品,就慈善基金的性质来讲,他所服务的是一个特定群体,即社会需要救助的群体,其他公民不会占有此类公共产品,比如想要获得此类慈善产品,首先要证明公民本身的生存状况达不到社会保障的最低水平需要慈善组织的帮助,其次慈善组织也会严格审查需要救助人员的身份,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社会救助群体需要被救助来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最起码的生存标准,慈善组织通过严格公正的筛选出那些人需要真正地帮助。慈善组织的慈善产品作为一种相对的公共产品,有其相应的特性比如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那么他也同样具有着公共产品的瓶颈与难题。在公共产品中搭便车者定义是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慈善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它的优势在于,没有市场竞争压力,有大量资金来源,国家减免税①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707万方数据 收等优厚政策因此慈善组织并不会为此付出相应的劳动成本和代价,而其他任何经济组织都不会拥有这样优厚的待遇,管理学中有一个被奉为真理的名言“绝对的权利代表者绝对的利益,如果没有相应的权力制衡,那么这个权利必将走向腐败”慈善组织有着上述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导致慈善事业在各个政策环境下保持着一路畅通的状态,外部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督,慈善组织内部遵循“经济理性人”的思想努力使组织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逃避了慈善组织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而是打着募集善款的旗号,建造豪华的办公楼,购置奢侈的办公用品,公众还要为这些物品买单,慈善组织内部已经无休止的挪用善款基金,而且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亚当斯密曾经在《国富论》中说过,“没有人愿意靠别人的施舍与怜悯而活着”只要社会民众有能力有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财富就不会放下尊严寻求帮助,因此需要救助的群体是特定的,而那些不需要救助的人们不会擅自进入这个领域,而其他带有商业性质的组织也不会投入到成本如此之高的行业,原因在于慈善组织属于这样的一类公共产品,它不盈利,不会为社会创造明显的商业价值,相反它更加热衷于投入,是一个非盈利的组织,由于开支投入巨大,基本上由国家承担支出费用,带有商业性质的组织会因为明显的商业性和现实利益的驱使不会加入到投入成本巨大而且回报微薄的行业中来,没有市场经济的加入就不会产生抬高慈善产品价格垄断慈善组织这类扭曲市场经济的现象,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慈善组织拥有相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它不受外部的影响,以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分担社会责任,平衡社会资源。因此当慈善组织出现了被质疑的声音,慈善组织自身是无法推脱责任的,外界不会给慈善组织带来较大的影响,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核心,公信力的缺失是慈善组织内部问题,它的缺失只能从慈善组织自身找到原因。8万方数据 二、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当今慈善事业的发展越壮大原因在于慈善组织通过平等的方式救济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慈善组织作为一个“中介机构”以公信力为支撑起到了社会资本再分配的过程,被称为“第三次分配”的慈善组织对调整我国的财富资本结构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救济的人们没有出卖尊严靠乞讨而活,而是让人们信任我们社会拥有温暖的力量,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让社会的正能量得以迅速的传递,然而2011年“郭美美”事件的蔓延让慈善组织遭遇的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公信力风波,加之之前的玉树地震善款风波、壹基金的身份之痛,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等一系列与慈善相关的事件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雪上加霜,这是公众投身慈善事业的的一股热情转化为对慈善事业的质疑,“郭美美事件”并不是所有事情的源头,就算郭美美事件没有发生,也会出现其他事件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进一步缺失。社会福利保障的体现需要慈善组织的加入,慈善基金是慈善物资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我国第一个慈善组织基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慈善组织的兴起,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中,慈善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壮大无疑使最耀眼的一颗明星,2011年6月“郭美美炫富”事件曝光,其微博的身份认证为红十字基金会下属部门的一个商业总经理,尽管这个身份最后被认定是伪造的,但它就像一个导火索,将以公信力为核心的慈善组织推向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1.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界定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含义及其特征:公信力这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为“能让公众使之信任的力量”国外将公信力定义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接受公众的质疑与询问,达到公众的信任度”我认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之在社会生9万方数据 产生活中,慈善组织以诚信、公平、正义、民主为基石加强社会分配平衡,调节社会矛盾,有着增强民众意识的组织。慈善组织运作以其公信力为基础,体现着慈善组织的基本责任和目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发展的基础,公信力作为慈善组织的核心,界定公信力缺失的依据在于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现状不满,随着“郭美美”事件的持续发酵,“天价采购电子产品”“天价餐票”“天价帐篷”等一系列关于慈善组织的负面信息从未间断过,“能让公众使之信任的力量”成为了备受公众质疑的焦点,公信力的缺失让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现状不忙,导致民众对慈善事业的麻木,甚至开始怀疑慈善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因此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界定为无法让民众信任慈善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力。2.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后果政府与社会需要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我国政府一直遵循“大社会,小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中,由于政府自身条件和规模的限制,必然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区域”为了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政府需要一个社会责任感强的组织来协助政府管理社会事务,而这个组织必须具有和政府一样的公信力,这样才能协助政府在不影响政府形象的基础上管理好社会事务,慈善组织作为一个非营利性,志愿性的组织,其核心价值就体现在就有良好的公信力,政府在信任慈善组织的基础上将管理事务的权利赋予慈善组织,慈善组织以良好的公信力参与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的领域中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社会也需要像慈善组织这样的非营利且具有良好公信力的组织,由于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上必然会出现矛盾,为防止矛盾激化,社会需要慈善组织调节社会矛盾,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资源交由慈善组织管理,也是出于慈善组织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对于慈善组织自身而言,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的特性会让慈善组织得到良好的发展,慈善组织需要政府和社会赋予维持生存的条件和资源,而政府与社会给予慈善组织生存发展空间的前提在于,慈善组织具有良好地公信力,政府与社会通过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评估来决定是否与慈善组织长期合作下去,如果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会导致政府与社会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进而不会将更多的权利和资源交给慈善组织负责管理,作为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也会失去生存的保障。根据相关统计在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爆发之前全国拥有上千家家慈善机构,自从10万方数据 “郭美美”事件的持续发酵不仅慈善组织得到的捐款金额锐减,慈善机构的运营状况和存在数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政府与社会需要慈善组织拥有良好的公信力,而慈善组织也需要良好的公信力来维持组织自身的发展。(二)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1.慈善组织本身对慈善作为公共产品的认识不足慈善组织被带入公众质疑视线的原因在于它将公众关注的最敏感的公共资源利用问题显现了出来,慈善组织是一个非盈利的机构,但这类机构并不像公共部门的非盈利组织那样可以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慈善组织的基金主要依靠社会民众,企业和非企业法人等社会募集的物资,这构成了慈善物资的主要来源,慈善组织的日常运作也来自于此,这也同样是社会对慈善组织质疑最为敏感的部分,慈善组织除了用小部分资金维持日常原作之外,剩下的就应该是救助需要帮助的群体履行慈善组织的职责,这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怀疑他们募捐的资金到底流向何处,到底有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对此红十字基金会为了平息愈演愈烈的质疑,将它的资金支出和使用流向放在的官方网站上,但是却遭到了更多的质疑与唾骂,原因在于红十字基金会这个所谓的透明账单漏洞百出,账目明细不详,有的经过考证结果竟然是无中生有,捐助资金的民众到头来还是不知道自己的钱究竟用到了什么地方,美国著名的社会公共管理学家尼古拉斯亨利曾说过:“想要欺骗公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公平和正义站在他们这一边”红十字会这一做法触犯了公众的公平与正义更剥夺了相关民众应有的知情权,如果没有让民众满意的做法,慈善组织很难再次树立公信力,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无从谈起。2.慈善组织中的“搭公车问题”从公共产品理论中的“搭便车问题”上看,慈善组织利用公共善款是自身获得较多的利益,而且没有从中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这就导致了慈善组织中“搭便车”问题,但是它与公共产品中“搭便车问题”不同的是,在公共经济中公共产品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的出现避免不了会出现此类“搭便车问题”而慈善组织中的慈善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它的本质在于11万方数据 有效调节社会平衡,保障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有效性,而如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严重缺失证明慈善组织没有正确履行自身义务而是将社会利益转嫁到组织自身利益上来,将自己变为所谓的“搭便车者”在公共产品中之所以出现“搭便车”的原因在于公共产品没有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慈善组织原本的作用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慈善救济为一些贫困家庭提供少量的收入达到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社会以捐助扶持等形式通过慈善组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保障,人们都喜欢生活在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下慈善组织募集的慈善物资来源于有经济能力的社会群体来努力救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而慈善组织提供的慈善物资就是公共产品,这种产品没有竞争性:一个人享受在没有贫困的社会生活中的生活并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一个人对这种生活的享受,慈善组织自身也享受着社会慈善物资带给他们的利益,这种公共产品同样没有排他性:一旦消除了贫困,就无法阻止任何人从这个事实中享受,慈善组织通过他的作用是贫困人群脱离了贫困,自身也通过这个过程得到了发展,其结果就是慈善组织有一种搭社会慈善物资的便车倾向没有实质性的提供公共产品但是却享受到了这类产品给慈善组织带来的利益。然而慈善组织的搭便车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如今慈善组织遭到质疑和指责原因就是没有明确自身的性质,认为也可以像其他经济组织那样为自身谋求利益最大化,淡化了公信力在慈善组织中起到的核心作用,公信的的缺失直接导致慈善组织的贡献力大幅下降,人们不会将自己的捐赠让一个公信力缺失的组织掌管和分配,今年《东方早报》采访了83岁的慈善家余彭年,他说“我之前给湖南捐赠10辆进口救护车,后知救护车被改造成了某些领导的专用车,盛怒之下我将汽车收回,转增涟源县几家医院,可转赠的救护车又被挪用,善款要真正转交到百姓手里才放心,不希望自己拿出了一百元,只有一二十元能送达到百姓手中。”另据《羊城晚报》从1978年到2011年初华侨港澳同胞在广东捐款捐物总额折合人民币达573.6亿元。兴办公益事业项目5万多宗,捐建铁路、桥梁、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项目逾3.9万个建立各类公益事业基金会进4000多个,法律规定侨捐项目是社会公共财产,但仍出现不少侨捐资产变成了国有资产或变卖为小团体,个人资产的情形,比如华侨捐建的华侨大厦被拿去银行抵押了,侨捐的医院转制给了个人等等。12万方数据 3.慈善组织决策缺陷(1)慈善组织的决策在制定时理论脱离实践慈善组织的决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忽略或缩小了实际环因素境对决策执行的影响,这些实际因素包括决策资源,决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决策执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分配,国际与国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环境以及可能遇到的决策突发性危机,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慈善组织的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阻力时没有一套完整的决策应急方案导致慈善决策失效甚至被搁浅。例如慈善组织执行某项慈善决策时的成本预算,政策的成本预算是慈善组织执行决策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会给该项决策执行带来条件限制,慈善组织的决策制定者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决策目标,会忽略决策预算的限制,以至于在决策执行时由于受到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而达不到最终的决策效果,引发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不满从而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减低。(2)慈善组织的决策自身存在的问题慈善组织的决策在制定时整体目标不明确,例如没有具体的救助目标,制定决策不科学,决策制定程序不符合法律程序不具备法律效力,决策的执行结果不符合民意,反应不了社会民众的意愿与要求,慈善组织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解决不了当前社会存在得主要问题和矛盾,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这些决策自身存在的不利因素最终会导致慈善组织的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3)慈善组织的决策在执行前的调查实验阶段不科学为了使决策执行时的效果有一个正确的信息反馈,在决策执行前往往会从该决策实施的对象中抽取一定的样本进行模拟实验以此来确定该决策在执行时效果的好坏,比如慈善组织要改善当前教育状况,选择的样本如果没有足够的代表性或者被选定的样本情况特殊,得到的信息反馈就不具备实用价值这不仅耽误了决策执行的时间也给决策的制定者制造了模糊信息,例如慈善组织要救助某一地区失学儿童,慈善组织打算在该地区慈善救助的范围内颁布一项关于教育普及的政策,目的是让那些接受慈善捐赠家庭的子女也同样受到高等教育,在慈善组织13万方数据 的决策执行前选取了一些贫困家庭作为抽样调查,发现这些家庭的子女受教育的程度普遍高于一般家庭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慈善组织因此认为这项决策无须给那些接受社会捐赠家庭的子女一些优惠政策,待到决策执行时由于没有涉及到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优惠决策而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和抵触,谴责慈善组织的这项慈善决策没有顾及到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状况,违背了慈善组织建立时的初衷,尽管该慈善组织拿出了事先的抽样调查结果,但也于事无补,最终因为在这项慈善决策执行的过程中收到的阻力过大而导致决策失效,其主要原因在于慈善组织事先的的抽样调查不够科学,事实上该地区接受慈善捐赠的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程度远低于平均受教育程度,而慈善组织选择的样本比较特殊,被选的家庭中子女大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慈善组织也没有在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就盲目的把原本对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措施舍弃,最终导致这项慈善决策执行的失败。因此决策执行前的实验调查阶段不科学会给政策的执行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4)慈善组织决策的执行不具备合法性一项慈善政策的执行前提是它具有一定的法律程序以及合法的执行措施,慈zkq20160323善组织的政策方案制定后并不是马上执行的,慈善组织不仅要做好该项慈善决策执行前的准备活动,还要使这项慈善决策具备合法性和法律效力,这样才能使慈善组织的决策达到有效实施的目的,因此慈善组织的决策合法化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项慈善决策执行的前提,如果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决策的合法性遭到质疑从根本上取得不了合法的地位和权威将会对决策的执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会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带来危害,一般来说慈善组织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合法性问题主要来自慈善组织的决策本身不合法性,它包括慈善组织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因没有遵照该决策的法律限制擅自行使权利而受到决策监督部门的阻碍使得慈善组织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失效,慈善组织的决策在执行时因没有得到相关法律部门的授权致使该项慈善决策缺少法律效力和保障,慈善组织的决策执行的最终效果不被社会认可。(5)慈善组织决策的执行者缺乏公共理性约翰罗斯尔指出:“所谓的公共理性是指社会管理的主体与所处的社会实现高度沟通化并获得社会高度认同的理念与价值这种理性本质上是公共的,民意14万方数据 的。”张国庆教授也指出“公共理性是现代政策执行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公共理性是社会公共伦理是慈善组织政策执行的伦理参照,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目标群体的利益关系,慈善组织决策的执行者都是由个人组成的,既然是单一的个体,在执行慈善决策的过程中自然会突出个体理性,以经济人的角色去对待问题,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任何个体理性的加强都有可能对公共理性所代表的整体利益产生影响,使慈善组织的决策不能有效执行,公共理性的缺乏主要表现为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不能相互统一,在慈善组织决策执行时由于个人利益的驱使,使慈善组织决策的执行者缺乏自身的约束力,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决策不能有效地决绝当前问题,辜负了民众对该项慈善决策的信任,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6)在慈善组织决策执行过程中各个执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在较大的慈善组织中慈善决策的执行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即有决策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的慈善决策,然后再由各个执行部门逐级执行,在这段期间保证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和通畅性成为慈善组织决策有效执行的关键,有的决策执行部门由于所属的地区发展落后无法全面准确的获得决策信息,因此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很zkq20160323容易将原本的决策目的误解致使最终的执行结果与最初期望的决策结果相差甚远,由于各个决策执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顺畅容易将主要的决策目标与次要的决策目标相互混淆,本末倒置给决策执行带来很大的副作用,达不到预期的决策执行效果。(7)慈善组织决策执行不一致决策执行不一致是慈善组织在决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在于有些地方可以利用的社会捐赠资源少,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所消耗本部门的决策成本较大,如决策执行需要的资金,人力资源成本,环境因素,接受捐赠的目标群体和团体的利益协调因素等,因此有些慈善组织决策执行部门考虑到自身原因擅自将慈善组织的决策替换,篡改,删减,增加使之成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对慈善组织决策的选择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是指一些决策策执行部门有意曲解原来慈善组织决策的内容,以此来实现自身部门的利益,对慈善组织决策的附加性执行,附加性执行是指决策执行部门有意附加一些原慈善组织决策内容中没有性息加以执行而导致慈善组织决策执行失效,对慈善组织决策15万方数据 的象征性执行,象征性执行是指为了应付慈善组织上级监管部门对该项决策表面执行而实际上抵制该项决策的执行,对慈善组织决策的替换执行,替换执行是指当执行该项慈善决策时发现这项政策与自身部门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于是制定了一套表面上与上级慈善主管部门制定出的决策相一致,而实际上相违背的决策执行方案,例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慈善总会下属部门在江堤背水坡30米以内建造了慈善老人院。虽然该下属部门知道,根据《中华人名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名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那种地方是不允许建造永久性建筑的,结果慈善总会要求立即执行整改方案,但是该下属部门考虑到如果遵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就必须拆掉大楼,这样就是给自身利益带来损失,因此他们想到了应对上级部门的办法,他们打算把大楼重新申报为“临时办公场所”。根据有关法规规定,慈善组织根据需要可以在大堤附近建房办公的。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有效性,损害了社会的发展也损害了政府和人民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4.慈善组织决策执行不力慈善组织在具体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执行力的缺失导致其公信zkq20160323力的下降,关于慈善组织政策执行,其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认为,慈善组织决策执行就是某项慈善行为和慈善对策、方案的具体贯彻、落实,不包括执行的准备和总结慈善成果的阶段,林水波和张世贤认为,决策执行可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负责执行的组织与人员组合各种必要的要素,采取各项行动,慈善组织扮演社会管理的角色,进行适当的裁量,建立可行的规则,培养目标共识与激励士气,应用协商化解冲突。查尔斯·奥·琼斯认为,“决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要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所谓解释是将决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指令;所谓组织是指建立决策执行机构,拟定执行的办法,从而实现决策目标;所谓实施是由执行机关提供例行的服务与设备,支付经费,从而完成议定的决策目标。慈善组织政策执行问题的界定也是广义的,即慈善组织决策执行是执行者即慈善组织为贯彻、落实决策,以达到预期得慈善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涉及决策执行的各个环节,以及各要素与环节间的关系。通过整合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慈善组织决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当今世16万方数据 界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治理是对慈善组织决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各国的慈善组织都开始注重完善决策执行的运行机制,关注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社会公众的参与,同时开始改善慈善组织内部决策执行系统的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理论的日益完善,使其作为慈善组织如何有效地执行决策使慈善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机构履行职能、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手段之一。慈善组织通过对决策执行措施可以有效的分配社会资源,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平稳、和谐、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发达国家中慈善组织都在探索的问题,更是像我国这种处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慈善组织决策执行问题是慈善组织管理社会资本过程中的中介环节,同时也是重要阶段,慈善行为与结果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是否有效,慈善组织决策执行是将慈善组织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和分析慈善组织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更好的完善慈善组织决策的体系,更能体现参与社会管理实践能力的标志之一。zkq2016032317万方数据 三、国外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对我国的启示(一)国外政府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构建1.美国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构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慈善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宗教慈善理念,它的历史与文化造就了美国慈善的理念,建国之初美国比较荒凉,国家的开拓者移民至此,几乎没有人拥有个人财产,所有的物资都是供应的,一旦有人遇到困难,大家就会伸出援手,彼此度过难关,直至今天美国的小学都有很多课外读物告诉学生们美国建国之初人们互相帮助的慈善感人事迹,基于此类原因使美国人民从小就认为投身慈善事业是光荣高尚的,这样的历史慈善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投身于慈善事业的精英,比如美国钢铁大亨,现代慈善事业的奠基人卡耐基曾说过“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被社会所传诵,在美国富豪们承担了慈善事业模范的角色,zkq20160323比尔盖茨公开表示他名下的财产不仅是他的财富更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并表示在死后将大部分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这使得美国民众非常关心和热衷于慈善事业相对于拥有巨大财富的人们来说,在美国普通民众对慈善事业的捐赠比例更高。2.瑞典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构建瑞典与美国构建慈善组织的模式不同,瑞典的国家历史悠久,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瑞典经过了几次大的思想碰撞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确立了完善的社会公共慈善事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的国民生产总值地下,社会生产力落后,瑞典政府没有足够能力来维持慈善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个阶层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思想,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多方政策的环境下,瑞典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以民族工业带动社会慈善事业,瑞典还将竞争机制引入了社会慈善事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公共服务的范围,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慈善体系。18万方数据 (二)国外政府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治理1.美国政府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治理美国慈善组织的慈善理念实质上属于社会关爱基于社会信任的基础上开展慈善组织活动的,社会捐助与慈善组织公信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捐助者基于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将自己的捐赠物资全权交由慈善组织进行管理,美国卡耐基慈善组织主席曾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在这个玻璃口袋中慈善组织的运营事项和慈善资助金透明的像玻璃一样,人人都可以看见,美国的民众之所以愿意捐赠是因为慈善组织会将他们的捐赠物资真正运用到慈善事业上,美国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分为政府的立法监督,民间专业评估机构监督,媒体及其社会民众的监督,慈善组织自身的内部监督,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立法监督体现在美国大多数州的司法检察官有权利过问和管理慈善组织的事项,并对慈善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慈善组织也有义务和责任想检察官报告近期的财务事项和工zkq20160323作流程,如果慈善组织未能履行慈善职责,检察官有权迫使从慈善组织的私有财产中划分资金来弥补社会慈善事业。民间专业机构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体现在美国民间专业人士组成了对慈善组织评估机构,并规定慈善组织是否合格的标准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并且每年都会向公众公开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指数,为社会捐助者提供参考。美国媒体及其民众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体现子啊慈善组织有责任和义务接受媒体和公众对慈善物资使用状况的监督,各家媒体也会时刻关注慈善组织的运作状况,慈善组织内部也有相应的内部监督,具体表现为美国慈善委员会是慈善机构的联合组织,其成员由各大慈善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他们负责制定行业内部的自治条例,每个成员都会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凡是违背者,这个组织给予制裁,甚至会将不遵守条例的人开出会员资格,并阻止该组织继续以慈善组织的形式存在。2.瑞典税收激励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治理瑞典对慈善组织的税收激励,瑞典对慈善组织的税收激励非常优厚,对慈善19万方数据 组织的优惠政策以颁布慈善组织特有的税收法案为主要激励办法,并在国家财政部备案并颁布公告,对瑞典慈善税收的政策作出具体的规定,瑞典政府实行减免税收等政策鼓励人们投身慈善事业,激励企业或个人向慈善组织捐款,其次瑞典政府还对遗产税和转赠税作出限制,让人们作出选择,或将财产以税收的形式就给政府,政府再将这些资产用作公共支出,或者人们直接将财产捐赠给慈善组织,由慈善组织进行管理,将财产作为慈善物资,这样使得慈善物资积累丰厚,而且税收政策也有助于树立慈善事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三)国外政府对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给我国的启示我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是社会资源分配的需要,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发展慈善事业让公众有慈善意识,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有利于社会慈善事业的文化环境,加强社会文化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倡导社会人本主义,促进公众的慈善意识,大力宣扬传统美德,使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团结友爱,完善社会价值理念,慈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弘扬这些宝贵的慈善财富,推动慈善理念的形成,努力使富人们改变对慈善事业的观念,将他们的财富观和价值观转变为对慈善事业的贡献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慈善教育,强化家庭学校对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引导作用让慈善事业成为社会的主流。在强化慈善组织的激励机制方面上,要制定专门的慈善立法突出慈善组织在立法中的地位,慈善组织是以社会道德和公信力为支撑的社会事业,因此更加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我国出台的关于慈善组织的法规比较晚,有些慈善法规并不健全,因此要尽快开展慈善组织法律调研工作,在国家出台的慈善类法规之后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条件,为慈善组织颁布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慈善法规,争取加快国家全面出台一系列有关慈善组织法规的步伐,进一步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还要确立慈善组织完善统一的财税制度,充分发挥国家税收对慈善组织的杠杆作用,利用税收激励人们投身慈善事业,由于不过不像而美国拥有巨额的遗产征税,价值社会上价值理念的偏差,大多数富人都倾向于把财富留给子孙后代,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倡导慈善税收制度,在慈善捐赠和财产转移的方面上作出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大力宣扬慈善行为,社会捐赠者在捐赠慈善物资后并不会期望有什么物20万方数据 质性的回报,但从社会精神层面上来看,大力宣扬社会捐赠者的实际,给予的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回报,捐赠者也会对慈善事业充满信心,激励社会捐赠者对慈善事业的回报,慈善行为的大力宣扬也让捐赠者成为投身慈善事业的典范,公众也会逐渐关注慈善事业的发展并热衷于慈善事业。21万方数据 四、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治理对策(一)加强对慈善组织财务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增强慈善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治理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问题,郭美美的事件影响越来越大之后,以红十字会为首的慈善组织为了平息公共的质疑所带来的压力纷纷建立了捐赠信息查询渠道,担当信息公开之后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社会民众发现慈善组织这个所谓的查询系统并没有反应慈善物资的真实去向,更加让民众无法信服,慈善组织是社会捐助者与社会救助者之间的纽带,负责调解和管理慈善资本,当慈善物资到达慈善组织之后,期间的具体操作流程没有足够的透明度,社会捐赠者不清楚具体慈善物资的流向,慈善组织财务状况不透明信息不公开导致慈善物资利用率低下,出现了挪用贪污,变相买卖等行径,由此引起了慈善组织公信力严重缺失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慈善组织信息的公开是解决由慈善组织与社会捐赠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信息公开可以保证社会捐赠者的知情权,在慈善组织管理慈善物资的情况下社会捐赠者捐赠物资之后就失去了和该捐赠物资的关系,社会捐赠者不会干涉慈善组织的日常运作但是社会捐赠者有权利知道对他所捐赠的物资去向,慈善组织必须要尊重社会捐赠者的捐赠意向,以此来妥善管理慈善物资,并且慈善组织有义务告知该慈善物资的去向,社会受捐者属于弱势群体,有权利向社会寻求帮助和救济,慈善组织在核实受捐者是否需要慈善组织救助的过程中有义务向社会民众公开信息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国家对于慈善组织的慈善物资有相应的财政贴让,这也是政府参与慈善组织运作协同管理社会事务的途径,慈善组织有义务也有责任向政府和民众公开财务信息的状况,接受社会公众对慈善物资的自已和问责,慈善组织在慈善资源和慈善物资去向的掌握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社会捐助者无法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捐助者的因慈善组织对信息的掌控丧失了知情权,慈善组织财务信息的不透明,很难得到社会民众对慈善组织的有力支持,降低了社会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使得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缺失。加强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规范程度,我国出台的《慈善法》规定:“慈善组22万方数据 织不得将慈善物资进行转让、出手等商业目的”慈善组织按照社会捐助者的意见管理捐赠的慈善物资,社会捐助者的意图并不在于经济上的回报利润,而是希望将慈善物资交由慈善组织管理用来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而慈善组织利用慈善物资的公共产品特征有可能会导致慈善组织运作目的的扭曲,财务状况的不明细导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缺失,目前我国对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使慈善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有些慈善组织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擅自瞒报,谎报财务状况财务制度的不明确影响了慈善组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缺失,导致民众对其信任度的降低。针对上述慈善组织的财务状况可知要重新树立慈善组织公信力首先要加强慈善组织财务信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慈善组织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披露制度,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披露是获得慈善物资取得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综合治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缺失的重要内容,建立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制度的目的是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强化慈善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从而实现社会资本效益的最大化,遵照及时、可行、透明、真实的原则将慈善组织的财务慈善物资等信息呈现给社会公众,使捐赠者全面了解捐赠物资的具体流向明细,揭示慈善组织财务收支的情况,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反映出慈善组织使用慈善物资的效果与投放度,客观评价慈善组织对慈善事业和社会管理事项的完成度,已经社会公众对此次慈善活动的满意程度,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包括两个方面,财务信息方面和非财务信息方面,慈善组织财务信息的披露构成信息公开制度的主体,而非财务信息的透明化使得社会公众及其捐赠的参与者了解到慈善组织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潜力,慈善组织的信息透明化在属性上可分为强制性信息披露和非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慈善组织中的财务状况,捐赠物资的具体流向等容易引发公众质疑,影响到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信息属于强制性披露信息,而例如慈善组织人事任免等行政类事物可以有选择的公开,这既保证了慈善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也保障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建立慈善组织监督机制,完善慈善组织的监督机制是治理公信力缺失的有效途径,对于慈善组织的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慈善组织的内部监督主要体现在机构设置和财务管理方面,慈善组织内部可以设置监督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向全体成员汇报工作情况和财务支出状况,随时对组织内部进行询问和审查,慈善组织在加强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23万方数据 同时应该主动接受政府审计部门对捐赠物资和财务收支状况的审计,经由政府审计部门的检查和指导及时发现不足及时完善,实现慈善组织财务管理的规范流程,慈善组织也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处理此类监督问题,较大的慈善组织的财务状况可以由独立的审计公司处理,较小的慈善组织可根据自身条件申请政府部门对其财务状况的监督和管理,以此类形式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监督制度达到公开、公平、公正的目的从而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二)加强对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社会大众媒体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慈善组织除了加强自身的监督力度之外还要自觉接受社会民众对自身的监督,在外部监督中,媒体监督是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督的有效途径,媒体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媒体将慈善组织的慈善物资等情况呈献给社会公众,方便民众对慈善组织的监督,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了解基本上是通过媒体的传播,因此媒体在对慈善组织外部监督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媒体宣传慈善组织的正面事迹比如慈善组织现身慈善公益事业的感人事迹会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得到提高,反之将慈善组织的丑闻公之于众也会让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下降,“郭美美”事件就为慈善组织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媒体如今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也是媒体监督的重要形态,互联网的出现将民众与监督机制变得切实可行,可见媒体的监督不仅可以很有效的调动社会监督力量,还能够快速适应当代信息量的传输速度与要求,媒体监督是社会舆论和民间监督力量有效的结合起来,更好的为慈善组织树立公信力。(三)提升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有效途径提升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途径原因在于在慈善组织决策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决策执行的问题,例如慈善组织决策自身的问题,慈善组织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得不到法律保障丧生了法律的权威性,慈善组织决策执行者缺乏公共理性等,这些问题都会给慈善组织决策的有效执行带来影响,慈善组织决策执行若想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增强组织的公信力,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就要协调好决策执行的成本,美国学者T.B.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慈善组织决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是决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扯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决策是慈善组织决策24万方数据 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社会受捐者是受慈善决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慈善决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决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慈善组织决策执行机构是慈善组织机构中负责慈善决策执行的部门;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慈善组织决策执行和受决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因此要想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就要协调和处理好慈善组织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慈善组织自身决策要科学首先慈善组织的决策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实际环境给慈善决策执行带来的影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慈善决策的执行要科学要切实解决社会上的主要问题有效调节社会资本,其次在慈善组织决策执行前的抽样调查阶段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对应性,调查后的反馈结果要经过多次验证,尽量避免一些不当决策信息的反馈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决策。2.加大慈善组织决策执行力度慈善组织的决策具备了合法性才能获得法律赋予的权威性才能加大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力度,从而提高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认可度,因此要完善慈善组织决策的法律程序,在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过程中要确定法律赋予的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权利范围,明确和保障慈善组织决策执行者的法律权力,在慈善组织决策执行前还要加大该项慈善决策的宣传力度,由于现阶段慈善组织决策的有效执行会受到诸如执行的资金成本,执行部门,社会环境和社会受捐者的影响,慈善组织的决策目标不一定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能让社会群体所接受,保障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就要加大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让公众真正了解该项慈善决策,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从而支持慈善组织决策的执行;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外部监督力量,可以防止慈善组织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公信力的缺失。3.加大慈善组织决策执行者的公共理性公共理性为慈善决策的执行提供了一个规则平台,它可以衡量慈善组织决策执行者的公共理性,完善慈善组织决策的执行体系,因此公共理性的加强有利于慈善组织决策的有效执行从而达到理想的社会公益目标,对于公共理性的加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使慈善组织的决策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加强慈善组织决策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助于加强慈善组织决策执行者的公共理性,使社会大众对25万方数据 公共政策有所了解,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流,同时也使社会受捐者了解慈善组织决策的内涵,保障了慈善组织决策的顺利执行,提升了慈善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加强慈善组织决策的民主化,慈善组织决策的民主化也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组织决策的执行中去。发挥多方面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使慈善组织决策能够宏观的看待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公共理性的突出有效抑制了慈善组织决策执行者的个体理性,其结果是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公共理性的突出把社会慈善事业带动到较高的水平。加强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监督体系,奥斯特罗姆指出:“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根据慈善组织决策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首先要加强社会民众对慈善组织的监督职能,其次要完善和建立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监督机构,保障监督机构在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过程中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加强慈善组织决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实行有效的决策执行监控,防止慈善组织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个体理性膨胀给慈善组织的决策带来的异化,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4.提高慈善组织基层执行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慈善组织决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养,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修养,在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过程中有些基层执行人员综合素质低,领悟不到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实质,决策的执行能力不高往往会导致慈善组织决策的失真,致使慈善组织决策的执行上下不一致,决策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导致公信力的缺失,因此为了使慈善组织决策有效地执行就要提高基层人员的职业的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敬业精神,规范政策执行的行为,加强个人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个人的政治觉悟,加大决策监督部门的监督范围和监督权力,使慈善组织基层的决策执行人员自觉抵制以权谋私和狭隘的个人主义等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不良行为。5.加强慈善组织决策的信息成本投入保障慈善组织决策信息的通畅性,社会捐赠资源是慈善组织决策执行的物质保障,它包括该项慈善决策执行的资金成本,如通信设备,人力资源分配等,保障政策资金成本的充足以便加大政策信息流通的成本,引进先进的信息流通技术26万方数据 和设备,加大培养信息科技人才的力度,提高慈善组织决策执行人员的科技水平,确保慈善组织决策的有效执行,达到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6.完善慈善捐助者的立法保障立法颁布是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基础,实现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诺斯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如果没有真正保证社会捐赠者与慈善组织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很难从根本上确保有效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状。相对于国外慈善捐助者,我国的慈善捐助者自身权益相对薄弱,和其他团体博弈时很难保证自身权益。这需要更多的国家立法,完善慈善慈善捐助者利益保障法案。27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1]叶金强,公信力的法律构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王绍光.多元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张军涛,曹煜玲.第三部门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6]朱永新.诚信启示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姚明龙.信用成长环境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周秋光.中国慈善使[M].人民出版社,2006.[13]侯申华.诚信恐慌[M].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4.[14]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5]魏昕.诚信危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7]李芳.打造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18]何兰萍,陈通.关于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2005.8.[19]张俊莉.我国慈善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J].商报,2010.1.[20]庞娜.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困境探析[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21]党政军.监督是提高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关键-来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5.[22]朱珊珊.论非营利组织诚信缺失的治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3]彭小玲.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7.[24]张伟真.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J].贵州工业大学报,2007.628万方数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