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13855
大小:135.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3-05
《学习型班级建设初探 - 松江教育信息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二期课改背景下初中学习型班集体建设研究九峰实验学校刘建【内容提要】建设学习型班级的意义在于呼应课程改革,推动班级管理走向科学高效;克服现实班级管理中的“组织问题”。学习型班集体的建设的核心和根本是班级学习力的提升。学习型班集体的创建可从五个维度进行:首先是帮助学生更新学习观,这是建设学习型班集体的起点。其次,通过编织目标愿景,使学习型班级建设获得持续的牵引力。第三,创新管理机制,使班级获得持续的推动力。第四,促进多向合作,使班级发展形成合力。重点是营造合作共享的心理氛围,构建合作机制,整合学习资源。第五,促进有效对话,不
2、断增强班级凝聚力。着力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促进有效沟通,凝聚价值共同体。【关键词】学习型班集体学习力管理机制多向合作有效对话一、建设学习型班集体的背景及意义1、二期课改的呼唤二期课改呼唤班级管理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使教育的重心从原来的知识、能力转变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和创造性,它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动手与探究,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及可持续地发展。课改
3、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班级管理”这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呼应二期课改精神,重新审视和定位班级管理的价值追求,建构新的科学高效的班级管理操作体系,成为新形势下班级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2、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启迪在探索新型班级管理方略的过程中,学习型组织理论进入了我的视野。该理论是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系统提出的。他在这本被誉为“21世纪管理圣经”的书中指出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方能造就。国内学者张声雄将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概括成三点
4、20:第一,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成员能够全身投入学习,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组织;第二,学习型组织是能让组织成员体验到工作生命意义的组织;第三,学习型组织是组织成员能将学习转化为创造能量的组织。参见张声雄:《学习型组织与终身教育》,《中国培训》,2002年第1期,第18~19页。学习型组织强调的五项修炼和三个真谛与二期课改倡导的教育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突出德育、重视扩展视野和胸襟、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追求可持续发展等要求是相谋合的。因而,笔者以为:创建“学习型班集体”应当成为课改
5、形势下的现实考量。也许有人会说,班级天生就是学习组织,学习型班集体的提法岂不多余?这样的看法,源自对学习型组织望文生义的误解。事实上,学习型组织并不是“学习的组织”,而是重视“团队智商”的提升、追求自我超越、活出生命价值的组织。班级是天然的“学习组织”,但决不是天然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班集体必须经过一定的“修炼”才能形成。3、当前班级中的组织问题现时的班级普遍存在亟待克服的“组织问题”:一是学习价值观残缺。现在许多学生厌学,原因何在呢?学习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太大?社会诱惑太多?这些恐怕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出在学习
6、价值观上。对于学习价值观的教育,现实情况往往停留在高低两极。高者,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低者,即为个人功利目的——找工作,挣钱。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对学习价值的理解往往停留于后者。高低两极之外,“生命价值”这个中位目标恰恰被忽略。事实上,现代教育必须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进行关注,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对于自身的多重意义:首先是对“生长”的意义——通过学习,获得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文化养料,使自己的身心在文化的浸润中趋于健全,而不只是生物意义的生长;其次是对“生存”的意义——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7、际遇,提高生活的质量;第三是对生命的意义——通过学习,理解生命的真谛,活出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二是团队学力低下。长期以来,学习一般都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存在,尽管学习个体依存于班级团队,但其学习行为无疑是“单干”的,对学习结果的褒贬也是属于个人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很少真正意识到合作的重要,学生更多地被教导要“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独立考试、最后独立承担考试的结果。强调“独立”是正确的,问题是长期以来的“独立”教育经常被扭曲、异化为“单干主义”,最终变成了“个人主义”。其结果是少数胜出
8、的“精英”沾沾自喜,自觉高人一等,而多数失败者则唉声叹气,抬不起头;个别学生学力超群,而班级整体学力则为零甚至为负,教育的结果,蕴含了双重的失败,与素质教育的真谛背道而驰。20三是创新精神缺失。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教育管理缺少对创新精神的鼓励:评价学生,一看考试成绩的好坏,二看行为是否合乎“规范”。长期以来的不合理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