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

ID:34246459

大小:5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4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_第1页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_第2页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_第3页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_第4页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讲座内容“主观化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还”为例一、引论“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还”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虚词,其作用主要是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兼有连接前后小句的功能。和许多其它虚词一样,副词“还”的最初来源是上古汉语的动词

2、“还”。动词“还”虚化为副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诸多的虚化环,组成了一条长长的虚化链,涉及到词义的引申、词类的转换、概念的转化等等重要的语言现象。近几年来,实词虚化的研究受到西方语言学界的日益重视;有关汉语实词虚化的原因、模式、规律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从认知心理、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语义变化等诸方面对汉语实词虚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本文拟从主观化的角度历时地考察动词“还”的虚化历程。主观化是当前探讨语法化的重要议题之一,它是语言的主观性对语言的演变产生影响的结果,最早由国际著名语言学家、美国

3、斯坦福大学教授ElizabethClossTraugott纳于语法化研究领域,被视为语法化的一个主要演变机制,“它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干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它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4期268页本文主要探讨主观化在“还”的虚化过程中,特别是在“还”的语义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主观化与“还”的语义引申语义引申是“还”的语义演变的第一个阶段。《说文解字》释“还”为“复”。“复

4、”的意思是“往来、返回”,这是“还”的原始义。上古汉语有时“还”、“归”并举,同义互现。如:1、“被之僮僮,夙(su)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诗经·召南·采蘩》)(被(bì):借为“髲”,妇女的头髻。僮僮(tóng):高而直竖貌。夙:早晨。在公:在公家办事。祁祁(qí):众多貌。薄:急急忙忙。言:同“焉”,语助词。)2、“仓庚喈喈(jiējiē),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执讯获丑:生者讯之,杀者馘(guó)之。获馘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诗经·小雅·出车》)最初“还”是个表义单一的实义动词,其义素可

5、以分析为“[人]+[离开原点的运动过程]+[回归原点的运动过程]”,语义的表义特征为:运动主体改变面对的方向,使与原来相反;运动主体通过运动,以再次置身于原来的处所为目的(张平2003)。如:3、“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左传·隐公四年》)后来通过隐喻的方式,在“N(主语)+还……”的格式中,N的范围逐渐由人的认知域类推到其它生命体的认知域,再由其它生命体的认知域,类推到无生命物的认知域,如: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晋陶潜《归去来辞》)5、“气往风集隙,秋还露泫柯。”(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王僧达七夕月

6、下一首》)(空间词语还不是最原始的,人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认识才是最基本的参照点。例如,“人心句背、门脸儿、报头、山脚、圆心这样的词语表明,前后上下中这样的空间概念是从“脸、背、头、脚、心”这些身体部位弓申出来的。这种学说可叫做“人类中心说”,一切都是从人自身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等。)在“还”的义素的消长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观认识的作用:人的往来和鸟的归巢、秋的轮回本质上都是一个往而复来的过程,由“人”类推到“鸟”、“秋”也是一个自然的联想过程。随着动词“还”的主语次类范围持续扩大:既可以是有生命的

7、主体,也可以是无生命的自然物;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自然现象——“还”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人”的义素而增添了新的义素,其主语次类可以是一切运动主体。“还”的义项的滋乳也和说话人的主观理解、说明和态度息息相关。由“还”本义“返回”引申出来的动词义项有:a、“回头”。如:6、“是时,杨喜为郎骑,追羽,羽还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还谓回面也。”)b、“环绕”。如: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战国策·燕策三》)c、“旋、回旋”。如:8、“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庄子·庚桑楚

8、》)d、“来、到来”。如:9、“春还应共见,荡子太无情。”(南朝陈徐陵《折杨柳》)e、“交还、归还”。如:10、“致瓮饩xì,还圭。”(《周礼·秋官·司仪》)f、“偿还、交付”。如:11、“鲁达回头道:‘茶钱洒家自还你。’”(《水浒传》第三回)g、“.恢复、还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