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6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6

ID:34082194

大小:57.2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3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6_第1页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6_第2页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6_第3页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6_第4页
资源描述:

《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1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2.2《师说》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贝I」、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C、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2.培养学生尊敬师虚心求教的美德.二、教学重点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3.背诵课文

2、.三、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点拔法(対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4.多媒体投影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吋分析第一段1.提问;本段可分为儿层?概括每层大意。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

3、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⑤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

4、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3.背诵第一段第2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儿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查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Z圣人”和“今Z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

5、深思。K板书H结果「圣人众人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

6、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L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世大夫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对比论证•反证)(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点拨:如下列两句:①嗟乎!师道Z不传也久矣!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句重点在感叹从前,表遗憾Z意。②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冋之感。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

7、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111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3)背诵第3段(1)学生朗读。(2)分析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

8、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吋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3)背诵。第4段。(1)分析: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2)背诵。三、本文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例如,“生乎吾前…

9、…”,“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1.论证上有破有立。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