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94761
大小:60.3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8
《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合并排尿障碍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留置导尿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刺入神阙、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曲泉、肾脸、膀胱脸、八謬(上謬、次醪、中醪、下醪穴),行捻转提插手法,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残余尿量、出现尿路感染和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疗程结束时,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减少(9
2、6.3±45,5)mL,尿路感染人数较少(10例),达到平衡膀胱的人数较多(31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100mL),排除伴有帕金森病、脊髓疾病、尿路肿瘤、尿路结石、有尿路手术史、严重糖尿病及尿路感染未治愈者。1.2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选择针刺、会阴护理、膀胱训练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留置导尿法,用14〜16号双腔气囊尿管进行无菌导尿术,每周更换导尿管及尿袋。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4000)mL/d];保持会阴部清洁。治疗组采用间歇导尿法,使用14号的一次性无球囊的无菌导尿管,进行常规的无菌导尿技术;进行饮水训练,患者每日的液
3、体入量为1500〜2000mL,避免不规则饮水,早、中、晚各饮水400mL,包括饮食中的水分,两餐中间饮水200mL,20时至次日6时不饮水,使膀胱有规律的充盈;根据患者的残余尿量决定导尿的次数,在患者无自主排尿情况下,可4〜6h导尿1次,残余尿量少于100mL时停止导尿。针刺治疗,取侧卧位,按照无菌操作规程,选用不锈钢无菌毫针分别刺入神阙、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曲泉、肾脸、膀胱脸、八醪(上謬、次醪、中醪、下醪穴)。行捻转提插手法,平针平泻,有酸、胀、麻等感觉,每次治疗30mino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1.3评定方法及标准两组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包括:(1)
4、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自主排尿后用导尿的方法测量残余尿量;(2)治疗后尿路感染的例数:开始治疗后,每周进行中段尿的细菌培养,尿路感染诊断标准[4]:①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h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2105cfu/mL;②参考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高倍视野,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具备①、②可以确诊。如无②则应再作尿细菌计数复查,如仍^105cfu/mL且两次细菌相同者,可以确诊;③尿细菌数在(104〜105)cfu/mL之间者,应复查,如仍为(104〜105)cfu/mL,可结合临床表现确诊;(3)治疗后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当患者自解尿量与残余尿量的比
5、值接近3:1时,称为平衡膀胱。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间歇导尿术指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的排尿方式[1]。间歇导尿的时间是根据吴氏定律:细菌在膀胱内的浓度是一个指数型曲线,在开始时细菌浓度随着尿量增加而降低,随着时间延长,细菌不断增加,繁殖浓度上升,并超过起始浓度,从最初细菌浓度降低到返回原先水平的时间为安全排空期。间歇导尿在安全排尿期内排尿,有助于保持无菌或消除细菌尿⑹。本研究显示,间歇导尿可以减少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并发尿路感染的发生,减
6、少残余尿量,促进平衡膀胱的建立。间歇导尿能使膀胱周期性的扩张与排空,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从而使膀胱维持近似正常的生理性状态。能刺激膀胱功能恢复,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所致的心理负担及尿道黏膜损伤,降低逼尿肌张力,增加膀胱顺应性,减轻膀胱内压、尿道闭合压及逼尿肌漏点压等,重建生理性排尿反射,达到“定期储尿、间歇控尿与低压排尿”治疗目标。排尿反射是由位于旁中央小叶、脑干的高级中枢和位于紙髓的低级中枢所控制,涉及自主神经、躯体神经;主要由膀胱逼尿肌、尿道内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完成排尿过程。脑卒中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紙髓排尿中枢脱离大脑皮质的抑制。脑卒中后排尿障碍
7、的主要发病机制[7]有①脑卒中病灶破坏了桥脑上部至桥脑排尿中枢的抑制性传入通路,膀胱-舐髓反射弧自主控制功能丧失,导致逼尿肌张力过高,引起急迫性排尿障碍,通常与额、颖、顶叶及内囊处的病灶有关;②膀胱功能正常,但患者存在认知和言语功能障碍,不能很好地表达排尿需求、不能正确使用排便器或在适当场合排尿;③并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疾病或由于药物影响(抗高血压药、抗胆碱药等)使神经反射减弱,导致膀胱低张力并形成充盈性排尿障碍;④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协同失调,引起膀胱、膀胱颈及尿道高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