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82513
大小:5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浅议高中数学课改一些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高中数学课改一些看法摘要:探究改革的目的和意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课改的条件下,教学如何顺应当前的改革方向。我们的教学从“学科为本”转向“学生发展为本”,即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关键词:变化;改革;创新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33-01安徽实施新课改已经好几年了。那么作为高中的数学教师,我们是改革的执行者和推进者,我们是怎样认识新课改的呢?在这种新形势下,对于高中教
2、育教学中的重点学科一一数学,如何根据新课改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是我要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我们来对比课改前后的教材差异。课改以前,我们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课改后,出现新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变化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新课改的目的说起。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相比之下,第一,旧人教材在内容上比较少,而且考查的难度深;第二,教材编写上往往先给出结论,
3、然后去证明,这样就会造就,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完全一种填鸭式教学授课,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就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当然更不会具有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新教材采用了几个版本,各个地区,根据不同需要选择的版本。那么课改后的教材在内容上有什么变化呢?第一,内容上发生了变化是知识点多了,这样考查的广了,比如增加了三视图,算法,导数,积分等。第二,内容考查的难易程度相对比较简单;更加重视学生的情商发展。第三,新教材内容设置也有变化的。(1)先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做什么,这叫
4、情景导入。(2)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探究有什么规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是探究式学习,然后推广到一般性结论,书中叫抽象概括。(3)书中设有思考交流,其实应该算是重点和疑点难点等内容。(4)教材给老师的空间比较多,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数学素养和学生接受程度以及基础的进行适当的扩充和拓展。(5)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更加注重有浅入深.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6)课改后,对老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更具体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使得数学教学从“学科为本”转向“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说,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目
5、的不是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见识精致的数学结构。还有由原来的老师一个人在演,变成激发学生来演,以学生为主题,这样就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像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这样学生才可以乐学,好学。其次,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更多的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何简单
6、化,需要老师动脑去思考了,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注意重难点的把握。这样学生学的轻松而快乐,所以老师很重要。有句话,大学也,大师也;高中也是一样,作为高中生如果碰到优秀的老师,无疑是幸运的。再次,教会学生领悟数学思维很重要。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其中集合的性质有确定性,无序性,任意性。但是旧教材还有一个性质,就是任意性。这个就是抽象的东西,我在刚上新课的时候就是稍微提一下,随着我们逐渐接触高中数学,我在一天给学生出了一道题有什么特点呢?大家都回答了,前三个性质,我问他们,有没有其他特点,有个别同学说,还
7、有任意性。我接着笑着问,什么是任意性呢?学生们都摇摇头,回答不出来。我接着说,大家上高中了,要具备高中的一种数学思维,其中就有整体考虑的思想。这个集合的元素可以任意指代,可以指代a,b,本身;可以指代平该可以指代多项式;还可以分别指代,这就是数学思维。最后,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
8、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逐步建立健全,专业知识含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将无法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所以,当前数学老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够纵向和横向教学,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