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禮:釋金文中的“戜”字(1)

張崇禮:釋金文中的“戜”字(1)

ID:32738180

大小:22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5

張崇禮:釋金文中的“戜”字(1)_第1页
張崇禮:釋金文中的“戜”字(1)_第2页
張崇禮:釋金文中的“戜”字(1)_第3页
張崇禮:釋金文中的“戜”字(1)_第4页
張崇禮:釋金文中的“戜”字(1)_第5页
资源描述:

《張崇禮:釋金文中的“戜”字(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58釋金文中的“戜”字(首發)張崇禮北華大學文學院“戜”及从“戜”之字主要見於下列古文字資料:叔夷鐘(集成1.273.2)叔夷鎛(集成1.285.3)戜伯鼎(集成4.1913)戜者鼎(集成5.2662)戜者尊(集成6.3675)班簋(集成8.4341)侯弟鼎(集成5.2638)晉侯蘇編鐘(近出1.38)多友鼎(集成5.2835)(石鼓文·作原)叔夷鎛:“余命汝辝釐(萊),戜徒四千為汝敵寮。”戜伯鼎:“

2、戜伯作彝。”戜者鼎:“戜者作旅鼎。”戜者尊:“戜者作宮伯寶尊彝。”班簋:“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土(徒)馭、戜人伐東國猾戎。”侯弟鼎:“侯易(賜)弟弁(?)戜,弟弁(?)作寶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晉侯蘇編鐘:“晉侯率厥亞旅、小子、戜人先陷入。”多友鼎:“乃追,至于楊冢。”《石鼓文·作原》:“逌罟。”“戜”,《金文編》以為“《說文》所無”,無釋。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829頁。班簋的“戜”,郭沫若先生初釋為“職”,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影印,考釋20頁。後釋為“

3、鐵”:“收稿日期:2012年5月4日發佈日期:2012年5月4日頁碼:7/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58舊釋為國人,不確。有人……以為‘可能是庶人’……頗疑是冶鐵工人。”郭沫若:《班簋的再發現》,《文物》,1972年第9期。李學勤先生釋為“戜”,讀為“秩”;認為“戜人”“是指一種服雜役的人”,“秩人可能與《司馬法》的樵汲近似,或者是運輸糧草的人”。李學勤:《班簋續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中華書局,1986年,183頁。

4、黃盛璋先生認為“戜人”是“充役於軍中之戜國人”。黃盛璋:《班簋的年代、地理與歷史問題》,《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1期。連劭名先生釋為“鐵”,讀為“夷”,指少數民族。連劭名:《西周<班簋>銘文新考》,《北京考古與文物》第6輯,2004年,113頁。秦永龍先生謂“或許指戜(臷)國之人”。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45頁。李義海先生釋為“鉦”,認為“鉦人”“應是在將帥的指令下通過擊打鉦、鐲、鐸、鐃、鼓向軍隊傳遞行止命令的官吏”。李義海:《班簋補釋》,《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馬承源先生認為:“族名,

5、傳世有戜伯鼎、戜者鼎、叔夷鐘銘有‘戜徒’,都是同一族名。”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1988年,109頁。張亞初先生認為:“‘戜’人與叔尸鐘‘戜’之戜,均當讀為‘’,訓走,即今人所說的步兵。”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後記》,中華書局,2001年,1022頁。戜伯鼎、戜者鼎和戜者尊的“戜”,柯昌濟先生以為國名,即程。柯昌濟:《韡華閣集古錄跋尾》,91-92頁。轉引自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2968-2969頁,中文出版社,1996年。侯弟鼎的“戜”,張亞初先生隸定為“()”。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

6、01年,1579頁劉釗先生釋為“”。劉釗:《古文字構型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57頁。多友鼎的“”,田醒農、雒忠如先生認為是“逞”的古寫。田醒農、雒忠如:《多友鼎的發現及其銘文試釋》,《人文雜誌》1981年第4期。李學勤先生釋為“軼”,訓為“突”。李學勤:《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人文雜誌》1981年第6期。劉雨先生認為:“追,乃逞之繁寫,即逞追。《說文》‘楚謂疾行為逞’。《廣韻》‘逞,疾也’。追,急追。”劉雨:《多友鼎銘的時代與地名考訂》,《考古》1983年第2期。李仲操先生認為:“音秩,《說文》謂:‘走也。’走,疾趨也。則追

7、應是急追的意思。”李仲操:《也釋多友鼎銘文》,《人文雜誌》1982年第6期。今按:“戜”當分析為从戈,呈聲。誤析字形者,可以不論。此外尚有釋鐵、夷、秩、及國名或族名之說可以討論。驗之以班簋和晉侯蘇編鐘銘文,戜人應為軍隊之一種,且直接參加戰鬥。釋為冶鐵工人自然與銘文不合;釋為收稿日期:2012年5月4日發佈日期:2012年5月4日頁碼:7/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58服雜役的人或者是運輸糧草的人,與晉侯蘇編鐘銘文不合;釋為步

8、兵,與班簋銘文不合:“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土(徒)馭、戜人伐東國猾戎”,“徒馭”之“徒”就是步兵。釋為夷或國名、族名,放在上述兩器銘文中似乎皆可通,但結合其它銘文,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