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模式看翻译中的可译性与可译度

从“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模式看翻译中的可译性与可译度

ID:32544600

大小:50.6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1

从“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模式看翻译中的可译性与可译度_第1页
从“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模式看翻译中的可译性与可译度_第2页
从“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模式看翻译中的可译性与可译度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模式看翻译中的可译性与可译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摘要: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争论的话题。本文运用唯物主义反映论,结合认知语言学“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模式及其所内含的滤减现象,重新分析和论述了可译性和可译度问题。笔者认为可译性是绝对存在的语言与语言之间可以互译,只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同的可译度,受语言、文化、历史和境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和意义在语言与语言之间不可能完全对等移译。关键词:可译性认知语言学滤减现象可译度一、引言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并因所处环境和地域的不同而分属于不同语系语言产生后由于交往的可能和需要,翻译

2、也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然而“由翻译所引发的语言问题早已成为西方理论界的重大课题之一,而这一切都源于原文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陈永国,”。可译性概念被视为决定翻译战略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成为翻译理论家反复论述的课题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予赞述。随着世纪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在欧美的兴起,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语言研究中一种新的范式,并在语言学很多领域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文正是运用这一新的范式从认知语言学的“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模式出发,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并借用王寅先生提出的“滤减现象”假设,探讨

3、翻译中的可译度问题及其与可译性问题的关系。二、“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模式对可译性的解释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现实,中间还存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即现实与语言之间还存在一个认知“中介”。这一观点通常被表达为“现实一认知一语言”,也就是说,认知是对现实的反映或表征,而语言又是对认知的反映或表征。正是这两次反映过程为翻译中的可译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可译性作出解释。现实的相似性“现实一认知一语言”的两次反映关系表明无论是认知的对象还是语言所表达的对象都源于现实。历

4、史已经证明各民族所经历过的现实或全人类的生活经历都是相同或极为相似的人类自古以来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要经历生老病死,都有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爱与恨,都能表达忠诚和友谊,都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传达出来的交际活动。,,对可译性持否定态度的语言学家通常认为语言的本性决定了不可译性作为代表人物之一的洪堡就认为,语言是表达民族精神的形式,语言的个性是由民族精神的特性所决定的,不同语言之间彼此没有共性参见涂纪亮,一。这种观点显然是唯心的和片

5、面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不论是民族精神还是人类情感或是其它意识形态,归根结底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而客观现实的相似性必将导致意识形态上的相似性,这是人类能够进行交际的一个重要理由。说得更清楚一点,人类相似的生活经历是可译性的前提的前提。思维规律的一致性由洪堡提出后经萨巫尔和沃尔夫大力发展的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决定了人们的世界观和认知,并由此推出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语言产生不同的思维。这种说法明显是有缺陷的,它无法解释不同民族之间交际的可能性。思维是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

6、合后不断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认知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语言只是充当工具或载体的角色,操不同语言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一致的,都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这是思维规律的全人类性。我们不应把语言和思维等同起来,并因此而否认语言之的可译性。人类有着相似的客观现实和生活经历前文已经论述,这种相似的现实或经历在相同的思维规律的作用下必将能形成相似的认知,从而使得不同民族的人能够相互理解,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的交际成为可能,这也正是可译性的另一个重要依据。语言的共性语言是对客观现实

7、的间接反映。语言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都应该能够描述其使用者所碰到或可能碰到的任何实物、概念和情景,也就是说不同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虽然形式各一,但内容却是一致的,描述或表达的都是客观现实。而如果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而如上所述,这“所指的一切”又都是极其相似的那么,原则上讲,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自然都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与此相对的,语言还具有开放性。例如词汇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即语言易于吸收外来词汇某词汇的意义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这更是对语言可译性的一个有力说明。退一步讲,不同语言

8、的表达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同样存在许多普遍特性,这些特性在交际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语言大都有着彼此平行的结构,即从音素到单词、短语、句子再到段落,最后是语篇从风格上讲,都有相似的修辞手法和形象表达,文章体裁也是极其相似的。至此,笔者已从现实、认知以及语言三个层面对语言可译性间题予以分析和讨论,人类相似的客观现实、认知规律以及语言相对的共性是语言可译性的依据和保证。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风土人情,甚至科技信息不断被译成各种语言并得以传播的事实足以证明这一点。三、滤减现象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