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产生与转移机理分析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产生与转移机理分析

ID:32184503

大小:8.77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2-01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产生与转移机理分析_第1页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产生与转移机理分析_第2页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产生与转移机理分析_第3页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产生与转移机理分析_第4页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产生与转移机理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产生与转移机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内对粘滞知识及其转移的研究现状知识粘滞的概念,最早由VonHipple(1994)提出来的,国内学者的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在学习国外理论基础上展开了对知识粘滞的研究,并且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后的几年中。王开明和万君康(2000)B]对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漏损和失真及高度个体化的隐性知识很难转移这一特点进行了分析:陈菲琼【2J(2001)对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层次进行研究;周晓东和项保华【671(2003)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角度对知识转移的模式、影响因素与机制进行了分析;吴素文等13】

2、(2003)在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对知识体系进行细分,首次提出了亚隐性知识的概念,通过对三种知识类别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亚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特点;邝宁华等【41(2004)对跨部门复杂知识的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克服的对策;邓跃峰【51(2005)建立了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动态综合理论模型,来对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实践过程进行动态研究分析:卢兵等【61(2006)构建了知识转移的效果立方体模型,探讨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效果和效率,确立起评估方法并提出了一个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的综合模型,给出了知识转移效果和效率的表达式;王冬春【7J等(

3、2006)通过对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问题相关研究的总结,提出并详细论述了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四种基本模式;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式等视角进行的;施琴芬【8】等(2004)对隐性知识转移的特点、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胡婉丽和汤书副9](2004)建立了基于研发过程的知识价值链模型和知识转移模型,详细论述了研发中的知识创造和转移过程以及知识转移通道的建设;刘国新等(2012)【lo】对知识粘滞做了定义,提出知识粘滞是指在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内,由知识本身特性以外的其他因素所造成的知识流动的单位平均成本。从思维情境的角度研究了组织间

4、的知识粘滞。1.3.2国外对粘滞知识及其转移的研究现状VonHipple(1994)在研究技术创新与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粘滞信息,明确提出了粘滞信息和信息粘性概念。通常在技术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的获得、转移和在一个新地点应用是需要成本的,我们称之为信息的粘滞。TeeCe(1977)最早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思想,认为企业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此后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关注热点。Kogut&zander(1992)认为,企业转移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存在的重要理由,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利用新知识

5、,通过知识转移,将那些使组织获益的知识加速应用,从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开发、维护、培育竞争优势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整个公司内部创造、扩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能有效地实现内部知识转移的组织比那些不能有效转移知识的组织更具生产力和生命力。Nonaka(1991)认为,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可能成功。Hltham(2001)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Szulanski[6s]等(1996)用交流

6、模型来研究组织内的知识转移,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学者就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对知识特性的研究。隐性知识的研究也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Simonin【69¨70J(1999a)提出了导致知识模糊(与“知识粘性”同义)的因素有缄默度、资产专用性、先前经验、复杂性、合作伙伴的保护倾向、文化距离、组织距离等。总的来看,国外学者对知识转移研究的切入点包括信息技术学、组织学、传播学几个方面。信息技术视角研究的侧重在技术层面,如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群件、知识库等软件的设计开发等如何从技术上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

7、;行为学视角主要从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角度,研究人们如何参与知识转移的行为动机、影响因素、激励等;传播学视角主要从知识的编码、发送、传播、接收、解码的过程对知识传播机理进行研究;综合学派则呈现大一统趋势,试图将各种学派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用全面的观点研究知识转移。但对于知识转移的过程及机理仍旧属于理论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没有足够实证支持,定量研究过少。1.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1研究内容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主要如下:(1)通过团队知识粘滞的辨别,构建团队知识粘滞的评价指标体系:(2)分析团队内部及团队间的知识转移机制,总结知识粘滞的影响因素,4武汉理工

8、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最终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