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60562
大小:148.2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7
《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的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6卷%第7期科技进步与对策Vol.26No.7%2009年4月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Apr.2009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的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蔡翔,李翠,郭冠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首先回顾了知识共享和粘滞性知识的相关文献,随后从知识共享主体、共享客体、共享媒介以及外界环境4个方面对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的共享模型进行构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降低共享过程知识粘滞性的对策。关键词:团队;知识共享;粘滞性知识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001-7348(2007)07-0139-04未进入学术主流的视野,大部分的研究还只停留在对显0引言性、隐性知识的探讨上,而且已有的研究也并不深入。王毅和吴贵生(2001)[2]界定了粘滞知识,剖析了产学研合作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当今最重要粘滞知识的成因,并探讨了克服粘滞的途径,提出了粘滞的战略性资源之一。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维护,在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张玲玲和罗红明(2006)[3]分析了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的管理能力。而在知识管理的诸识密集型企业粘滞知识转移的障碍,提出了提高粘滞知识多环节中,知识
3、共享又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员工层面的知转移效率的模型以及对策。识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上升到组织层面,更好实现经济效1.2知识共享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益;组织层面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产生协同效应,在知识共享的大量定义中,根据其关注的视角,大致更好形成竞争优势。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分别从显、隐[4]可分3类。一是沟通的视角。Bostrom(1989)认为,有效的性知识的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是,笔者认知识共享是团体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相理解与尊重。为,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最关键的并不是知识的可表达性、[5]Hendriks(199
4、6)指出,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当一可编码性,而是知识的可流动性,即知识粘滞性的问题。鉴个人向别人学习东西、共享知识的时候,自己也必须有一于粘滞性知识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团队内部个知识重构行为。二是学习的视角。Nancy(2000)[6]则基于知识共享的模式进行探讨。学习的角度,认为共享就是使人知晓,将知识分给他人,与对方共有这种知识。它的极致是使整个组织都知晓。三是1关于粘滞性知识和知识共享的研究综述市场的视角。Davenport和Prusak将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参与市场的过程。与其它商品与服务一样,1
5、.1粘滞性知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知识市场也有买方、卖方,市场的参与者都可以从中获得1994年,VonHipple[1]首先发现并明确地提出了粘滞好处。此外,还有学者对于知识共享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信息(StickyInformation)和信息粘滞(InformationSticki-及管理手段、知识共享的测量等也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ness)的概念。“通常在技术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析。而国内对于知识共享的研究,还主要建立在国外研究的获得、转移和在一个新地点应用是需要成本的,我们称成果的基础之上[7]。之为信息的‘粘滞’(Stic
6、ky)”。VonHipple对粘滞信息的界定,从知识流动的难易程度方面给了知识一种新的认识视2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的共享模型角,使后来学者在讨论知识的流动性时有了明确的概念。此后的大部分研究,也都沿袭了这一核心概念。国内对粘粘滞性知识形成于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控滞知识的研究开始得相对较晚,数量也不多。这一概念还制粘滞性知识的产生,我们有必要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收稿日期:2007-12-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XJY016);广西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071059120M03;2008105951202M440)
7、。作者简介:蔡翔(1968-),男,湖南益阳人,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李翠(1983-),女,山东烟台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郭冠妍(1983-),女,辽宁铁岭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140·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析。在此,笔者从知识共享主体(团队成员)、共享客体(知识价值迅速下降。这时知识的粘滞性随之降低,但是共享识)、共享媒介(共享渠道)以及团队所处的外部环境4个方的意义已经相对降低。面,
8、对粘滞性知识的形成进行探讨,并提出粘滞性知识的形成模型。2.1源于知识本身的粘性知识作为共享的客体,其本身的一些特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团队内部知识的流动性。其中,知识对团队的重要程度、知识的抽象程度、知识的情景嵌入程度以及知识的时效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