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

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

ID:14510480

大小:20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9

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_第1页
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_第2页
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_第3页
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_第4页
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①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6XJY016)、广西教育厅立项项目“创新团队中的信任整合机制研究”和广西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高新技术企业R&D-营销部门横向信任与合作关系研究”。作者简介:李翠(1983-),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Email:qingniaoabc@163.com;蔡翔(1968-),男,湖南益阳人,博士,教授.Email:gdcaixiang@guet.edu.cn;赵君(1983-),男,硕士研究生,Email:zhjun_

2、521@sina.com.李翠,蔡翔,赵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桂林541004)摘要:知识粘滞性是一个表达知识流动难易程度的概念。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成功的关键在于知识是否可以在团队内部顺畅流动,所以对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模型的研究就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首先回顾了知识共享和粘滞性知识的相关文献,随后从知识共享主体、共享客体、共享媒介以及外界环境四个方面对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的共享模型进行构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降低共享过程知识粘滞性的对策。关键词:团队;知识共享;粘滞性知识中图分类号:F

3、062文献标识码:A0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当今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之一。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的管理能力。而知识管理的诸多环节中,知识共享可谓关键一环,它是知识收集、转移的纽带,是知识整合、创造的基础。员工层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上升到组织层面,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组织层面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产生协同效应,更好的形成竞争优势。因此,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领域,知识共享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在检索知识共享的相关文献时发现,从研究对象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的研究

4、多是从认知角度展开的,即首先将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而分析相关问题。这一角度的研究不但引发了人们对经验、感悟等一类难以编码表达的隐性知识的关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但是,对于知识共享而言,最关键的并不是知识的可表达性、可编码性,而是知识在知识源和知识受体之间的可流动性,也就是知识粘性的问题。鉴于粘滞性知识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的模式进行探讨。1关于粘滞性知识和知识共享的综述1.1粘滞性知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1994年,VonHipple在研究技术创新中解决技术问题

5、的过程中,发现并明确的提出了粘滞信息(stickyinformation)和信息粘滞(informationstickiness)的概念。“通常在技术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的获得、转移和在一个新地点应用是需要成本的,我们称之为信息的‘粘滞’(sticky)”[1]。并进一步解释“我们把指定情况下指定信息的粘性(stickiness)定义为把该信息转移为指定信息需求者在指定地点可以运用的形式需要多付出的代价。该代价低时,信息粘性(informationstickiness)低。该代价高时,信息粘性高[1]

6、。”VonHipple有关粘滞信息的界定从知识流动的难易程度方面给了知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使后来学者在讨论知识的流动性方面有了明确的概念。此后的大部分研究也都沿袭了Von8Hipple在1994年界定的知识粘性描绘知识流动难易程度的核心概念。例如,Szulanski认为知识的“内部粘性(internalstickiness)”即“组织内部转移知识的难度”[2]。Si-monin在研究战略联盟内部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时提到“知识模糊”的概念,并指出其内涵与知识的内部粘性以及粘滞信息相同[3]。国内关于粘滞知识的

7、研究相对较晚,数量也不多。粘滞知识这一概念还没有进入学术主流的视野,大部分的研究还停留在对显性、隐性知识的探讨。已有的主要研究有:王毅和吴贵生(2001)界定了粘滞知识、剖析了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并探讨了克服粘滞的途径,提出粘滞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4];常宝、储雪林和李红艳(2005)讨论了粘滞知识与显、隐性知识的关系,研究了影响知识粘滞的主客观因素[5];张玲玲和罗红明(2006)分析了知识密集型企业粘滞知识转移障碍,提出提高粘滞知识转移效率的模型以及对策[6]。1.2知识共享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对

8、于粘滞知识,知识共享理论的研究要充分和完善许多。对于知识共享的大量定义中,根据其关注的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沟通的视角。Bostrom(1989)认为有效的知识共享是团体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相理解与尊重[7]。Tan与Margaret(1994)将这种相互间的理解应用到信息系统设计时系统分析师与使用者间的沟通互动上,他们认为这种理解强调了双方共享知识的必要[8]。Hendriks(1996)指出知识共享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