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07823
大小:5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5
《高三文言文(文言文段—思想内容3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思想内容专题导入(文段内容)(5分钟)我们见过的题目中,会有很多问到文段(文章)内容的题目,关于文段(文章)内容,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把握呢?应该至少有五个角度:景物、人物、事件、思想和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知识典例(归纳和整理)(20分钟)一、分析文段所表达的思想包括文段的主旨,各段的大意,写作的目的、意图,作品的寓意、思想价值、局限性等。如《六国论》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目的和价值在于讽喻现实。结尾部分是:“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
2、积威之所劫哉!”这是对历史的慨叹,也是对现实的讽喻。“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直接针对现实发表感慨,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二、分析文段所表现的人物包括人物的性格、思想、作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典型意义等。如《左忠毅公逸事》第2段:“……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
3、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这一段写左光斗身陷囹圄,惨遭酷刑,仍坚持斗争,保护英才,表现他“忠”“毅”的品格。左公对史可法影响很大,史可法后来继承老师的精神,忠心报国,勤于职守。三、分析文段所叙述的事情包括事情的起因、概况、结果、影响、意义等。如《鸿门宴》第4段……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扑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
4、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这一段写樊哙闯帐,与项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起因在于项庄舞剑,沛公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张良便招来樊哙;结果是樊哙震慑了对方,使沛公得以乘机离席。四、分析文段所描写的景物包括景物的特点、变化等。如《前赤壁赋》第1段,描写作者泛舟赤壁所见的壮美景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五、分析文段所蕴
5、含的感情包括作者对人、事、景、物的态度、感情;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等。如《前赤壁赋》第1段,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感情:“……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正表现了作者的旷达情怀。强化练习(真题演练)(10分钟)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2004年上海卷)广与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乙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
6、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1.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后者。(用文中词语回答)2.作者引用《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3.从
7、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用自己的话回答)【参考答案】:1.简易烦扰2.用法(或:从严)3.李广才气高;士卒乐于为他献身后继者难以为继;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试题解析】:1.比较人物的作为,筛选信息。2.指出引用所阐明的观点,筛选信息或概括回答。3.筛选作者用来阐述观点的论据,加以概括、整合。【选作·可删】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2题。(2005年春季上海卷)茅容耕于野,与等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