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论语》之境 悟孔子之神 抒个性之见

入《论语》之境 悟孔子之神 抒个性之见

ID:31516128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入《论语》之境 悟孔子之神 抒个性之见_第1页
入《论语》之境 悟孔子之神 抒个性之见_第2页
入《论语》之境 悟孔子之神 抒个性之见_第3页
入《论语》之境 悟孔子之神 抒个性之见_第4页
入《论语》之境 悟孔子之神 抒个性之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入《论语》之境 悟孔子之神 抒个性之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入《论语》之境悟孔子之神抒个性之见  在当今诸多的语文课注重表面热闹,声光电样样俱全、说学唱式式照搬,忽视文本解读,轻慢语文素养,甚至连起码的陈述性知识要求都达不到的背景下,抓住论语中的一个句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说句实话,我是有点担心,也觉得无从下手。  于是,我想到了“入境、悟神、创生”的教学模式。能否以此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  第一步,入境:内涵梳理,读懂文本  知识具有情境性,“入境”是学习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生活环境、问题情境或思想意境中。

2、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么习文者理应“披情而入文”,教文者就要“融情以设境”,做到“入境始与亲”。  师:孔子思想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田。真理往往是朴素的,也是耐人咀嚼的。它的朴素、平和又给了后人广阔的联想空间。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为《论语》作注的作品不下三千种。  今天,我们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的解读中读出自己的个性认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我们围绕《论语?宪问》中的一句,结合诸家的评注、阐释,探究发现,发表自己的新解。6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课前,将傅佩荣、李泽厚和南怀瑾等人的评注、阐释下发

3、给学生,布置同学思考。  傅佩荣《解读论语》  有人说:“以恩惠来响应怨恨,这样如何?”孔子说:“那么要以什么来响应恩惠呢?应该以正直来响应怨恨,以恩惠来回应恩惠。”  南怀瑾《论语别裁》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这里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复,并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一个论辩。他说,别人对我不起,我对他好:那么别人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李泽厚

4、《论语今读》  这是重要的孔门思想,是儒学不同于那种“报怨以德”(老子)、“舍身饲虎”(佛经)、“爱敌如友”“右脸被打,送上左脸”(《圣经》)等教义所在。也正是实用理性的充分表现。既不滥施感情,泛说博爱(这很难做到),也不否认人情,一切以利害为准则(如法家),而是理性渗入情感中,情感以理性为原则。在这里,儒家的社会性公德(正义公平)与宗教性私德(济世救人)又是合在一起的。6  《傅佩荣《论语》心得》  以直报怨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这绝不等于“以怨报怨”,像犹太人所说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所谓“直”是指公平正直,不涉及个人的怨恨,却由社会的法律去规范,让一个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

5、代价。“直”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改过迁善,不是为了报复。儒家讲“仁”时,总是不忘“义”。一是仁爱,一是正义,两者相辅相成,不宜偏废。我们在考虑如何“报怨”时,不妨反省自己是否也做了别人视为“怨”的事。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主要观点,之所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因为知识的价值在于激发各种类型和各种水平的理解。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领悟文本神韵,是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抓手。而理解文意也是进一步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诸家的主要观点。  南怀瑾说:侠义精神,明辨是非  李泽厚说:实用理性  傅佩荣说:公平正直  师:他们分别从逻辑论辩的

6、角度、哲学的角度、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学术研究的角度阐发了他们对《论语》这句话的理解。  论语的这个句子不难理解,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教师课前的文本准备,就是为学生创设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习,知情交融,良性互动,更好地促进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掌握。  第二步,悟神:方法导引6  悟神,是进入更高层面的知识把握、理性思考。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在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以期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师:前人的解读其实也是他们的一种个性化阅读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7、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阅历各异,因此对同一语句、同一观点也会“见仁见智”。请同学来说说你能不能发现他们探究的角度或方法呢?  生:抓住关键字来分析,比如傅佩荣抓住“直”字。  师: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向我们描绘了一种读书的境界:读到会心得意处,感悟书中的美妙,受到情感的熏陶,便欢喜得连吃饭也忘记了。  解读探究作品时,我们要抓住“会心得意”的地方,“不求甚解”,侧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