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

ID:31279851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_第1页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_第2页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_第3页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_第4页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  摘要: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本”,在文本解读上多下功夫,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高效。多读作为传统语文阅读方法的精髓,也是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本解读确读多读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7-01  案例:《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真的“亡以应”吗?如果在“亡以应”后面或者“无垄断焉”后反驳,请你替智叟作出反驳。  学生的回答:你能保证你生的全是儿子吗?你能保证他们会完全听你的话吗?你真的很愚,地球在不停地造山运动,你这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吗?你

2、将山移到别的地方,放在别人的家门前,破坏人家的交通,是自私的!  怎样评价愚公?  学生的回答:愚公是阴险的,是害群之马,是……  两个外教谈愚公:一个愚蠢的老头。  老师总结:愚公是个可以多元解读的文化密码。5  这是一次语文公开课,现场气氛热烈,很多老师被学生的回答雷倒。评课中发生了很大的分歧。一部分老师认为,教者不落俗套的教学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也有一部分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完全没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学完全脱离了文本,很多的拓展迁移很牵强,这种无“本”式的教学无助与学生语

3、文素养的提升。  其实这样的争鸣已不是一天两天了,随着课改的深入,更多的人开始总结反思,语文课究竟如何来上,如何上好语文课,是很多老师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所谓“本”即文本,下面,笔者就立足文本开展阅读教学策略,谈一点思考与体会。  1理解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阅读教学,就是带学生进文本,再带他们出来的几个回合”。也就是说理解文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试想如果学生连文章讲的是什么都不清楚,又何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呢?只有理解后的拓展,才是有效的拓展,不然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不仅达不到拓展的目的

4、,而且会流于形式、片面肤浅。  如在教《沁园春雪》下阕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诗人写了哪些英雄?对其所创功绩如何评价?(2)既然诗人认可他们都是英雄,为何还要说“惜”?作者“惜”中包含哪些情感?(3)既然批评昔日英雄的“重武轻文”,那诗人心目中的理想英雄是什么样的?(4)诗人写古代英雄有何作用?  这几个问题根植于文本,学生阅读解答中自然加深了对全词主旨的理解与把握。  2多读是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多读是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精髓,当然也是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读的形式很多这里重点谈三种:5  (1)确读。“毋增,毋减,毋复,

5、毋高,毋低,毋疾;毋迟。”①是对确读的最佳注解。  (2)多读。南宋朱熹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多读。  (3)诵读。凡是感情充盈的文章都是朗朗上口,需要“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式的朗读。古人读书最讲究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熟读而背诵,方可胸藏万汇。  在教《乡愁》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  师:谁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甲朗读)  师:请大家点评?  乙:我

6、觉得他读得很准确,很流利,但感觉没有什么感情,很平淡,不感人。  师:点评得很专业嘛!那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  (乙读,基本把握了诗中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感情给大家说说吗?  乙:我觉得小时候和长大后跟母亲和新娘的离别,就像我们离家到学校来读书一样,很想家,很想父母,很希望知道家里的信息,希望早日回家。这种情感就寄托在“小小的邮票”和“窄窄的船票”上,应该是“物小而情重”,所以我重点了“小小的邮票”和“窄窄的船票”,而“矮矮的坟墓”5说明母亲已经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了,就像我的爷爷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一样,所

7、以这应该很悲痛。  师:你说得太好啦!同学们应该向乙同学学习,读书一定要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这种体会感受还可以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这样才深刻。  乙同学刚才没有谈最后一节,谁来试试这节应该如何朗读?  丙:这一节诗人想表达的是思念祖国的感情。  师:哦,你从哪体会到的?  丙:诗人原来生活在大陆,后来到台湾生活,直到现在,台湾都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诗歌写于1972年,那时台湾和大陆不能联系,所以诗人很想家,却不能回来,只是这个家更大,应该是国家。  师:说得太精彩了,你是怎么了解这些的?  丙:我查了诗人的资料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资

8、料。  师:你做得也非常好,我们在读书时不但要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还要了解到诗人的经历,因为很多时候,诗人会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我们如果能有感情读出来,就能理解了!丙同学请你给大家朗读一下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