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2989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寻找“补白”的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寻找“补白”的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33-01 “补白”,作为绘画艺术的常用手法,可以化虚为实,深化主旨,也为观众“再创作”开启方便之门。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恰当地运用“补白”方法,同样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亲近与理解,同时培养和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想象“补白”的感觉 在教学中,针对课文内容与学生年龄、个性特点、积极启发,引导,帮助他们大胆合理地想象,将课文未直接述及的“空白”之处,加以“填补”。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让学生找到与
2、作者“合作”的感觉,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意识。 即沿着作者思路,作理性思考。将可能(应该)发生而作者没有点明的情境想象出来。如,在《跳水》一文中,课文写到小男孩“走到最高一根横木上”,听到下面人的惊叫,立即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此时父亲“碰巧”来到甲板上,见此险情,立刻举枪,逼子跳海,情节骤紧,扣人心弦。但课文并未直接描述父子此刻心理。作者可以“省略”,教师却不能“忽视”,必须让学生揣摩体味。因此,笔者分别在两处引导学生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生活经验,将心比心,充分想象,并在讨论中丰富完善,学生纷纷表示“解渴”。4 即逆着作者的思
3、路,反其道而行,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之出没无常,通过此举,迎来柳暗花明……在《宿新市徐公店》中,作者最后写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若师生就此打住,不作拓展,甚为可惜。笔者在学生四顾茫然,徘徊不定之际,提出:“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了,但孩子们接下来会做些什么?”(提示:院子里只会有一只蝴蝶吗?)如此一点,捅破了窗户纸。学生恍然大悟,突破了一只黄蝶的“封锁线”,沐浴了无限春光……同时体会到以小见大、举一反三写作手法的妙处。 二、模拟“补白”的情景 如果说阳光雨露是万物生命之源,那么形象化便是润泽少年儿童身心的源泉。“活动”(
4、此处仅指摸拟)则是一条不竭的“支流”。 在《登山》中,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引导下,克服“害怕”,小心翼翼地走过那条极为险峻的小路。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呢?为安全计,也为省时想,笔者把几条小凳一字排开,紧贴黑板,在“最险处”再叠一凳(固定),然后请学生自告奋勇当文中二人。按顺序来回走两遍(教师在旁保护)。整个过程,二生背靠“峭壁”,下临“悬崖”缓步前行…… 其他学生除了紧张的呼吸,再无任保声息。“于无声处听惊雷”,通过模拟,再现情境,学生真切而深入地领悟了列宁挑战自我,克服怯惴的精神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伟人之间的心距。 无独有偶,
5、教学《游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孔隙狭窄”令学生难以把握。笔者经过课前设计,在教“孔隙”之前,组织学生在操场上模拟游双龙洞。将十几条凳子按一定间距横排,成一直线。然后引导“游客”4依次钻进“洞”中,由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因条件所限,改卧船为爬行)。学生一改课堂上的拘谨,弊着心劲,一个比一个小心地通过“孔隙”。他们“游兴”大发,学趣高涨,凭着亲身体验,再无大碍。 模拟情境,开展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文本的瓶颈,跨越课堂的樊篱。使之进入生活的天地,洞开心灵的门户,呼吸清新的气息。 三、“补白”注意的问题 白石老人以画虾
6、著称,更以留白闻名,给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同理,只有文中出现作者有意留白时,才须补;抑或因文字、图画欠缺形象性、生动性或丰富性才须补白。切忌滥用此法。就像人参虽为补品之王,却也不能无视个体和时机而大补特补一样,否则便成了白补,甚至恶补。既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益,又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 好的文本,都是发人之所未发,议人不敢议。由此自成一家,泽被百世。补白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科学构思,“二度创作”。既要异文异补,又要同文异补,力求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探索的同时,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以确保“源头活水
7、”。 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自己的单打独斗,而学生只管依令而行―姑且不谈补白的效果如何―就很可能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有违教学相长原则,实不可取。还是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学生)中来,到群众(学生)中去。教师要切实尊重,相信学生,并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补白的构思、设计、运用的全过程。这样,不但事半功倍,而且(学生)受益终身。4 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教师勤于实践,汲取理论营养,补白会为杏坛平添一片芬芳。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