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2899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物理课堂提问的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物理课堂提问的初探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从课堂设计提问方面作一些探讨。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
2、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教师的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4 其次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3、?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第三提问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详略得当,提高课堂效率。比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提出:“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它的六
4、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与后、左与右受到的压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它还受到浮力作用?”这里教师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并演示此实验,化抽象为形象。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坐在向
5、前匀速直线运动的列车里,将手中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当物体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物体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物体随列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4 第四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混淆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例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把物理公式等同于数学公式,而忽视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根据公式R=U/
6、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而忽视了电阻具有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跟电流和电压无关。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R是由哪几个因素决定的?它会随着它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也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最后提问要有层次、有梯度。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
7、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
8、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