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在语文课堂自由流淌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自由流淌

ID:31156112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7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自由流淌_第1页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自由流淌_第2页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自由流淌_第3页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自由流淌_第4页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自由流淌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诗意在语文课堂自由流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诗意在语文课堂自由流淌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高尚的节操,高度的审美意趣,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营造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心中的诗情画意,提高学生用精准、生动、形象、优雅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是语文课堂“诗教”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  近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努力探求将课文学习与“诗教”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具体操作中,也形成了如下几种模式:  一.教师示范,学生仿写,以诗学写模式  经典的诗歌往往以其语言精炼、形象,意象丰富,隽永传神而给人

2、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而在诗歌教学中,笔者感觉通过“仿写”来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进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而老师的“下水示范”则更能起到特殊的引导激励作用。7  笔者在教学《秋天》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对诗歌所蕴含的丰富的意象,细腻凄清的情思,整体中蕴含变化的节奏进行了深入研读,学生感受较深。然而诗歌所表现的主要是江南清秋的美景,与我们所感受的秋景差异较大。因此课堂上笔者进一

3、步引导:如果让我们的同学创作一首写家乡秋天的诗,我们应选取哪些意象?学生热情很高,列举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意象,如金灿灿的玉米、飘飞的黄叶、南飞的鸟儿……但如何把这些意象组织起来,成为一首合乎韵律、节奏优美的诗,同学们又有些犯难。在此时笔者向同学们出示了自己仿照课文形式所创的“下水诗”――《秋天》(见附录一)。学生阅读后灵感普遍得到激发,不少同学当堂就写出了诗歌片段,虽寥寥数语,亦熠熠生辉。代表性的例子如:  火红的柿子顶着满脑袋的白霜/枯黄的蒿草在野风中无力的摇动臂膀/小虫蹲在树根下孤独的吟唱/穿上厚皮袄的羊群踏得坚硬的土地“哒哒”直响……  二.教

4、师改写,学生体会,以诗悟诗模式  部分诗歌,特别是旧体诗歌,尤其是先秦诗歌,如《诗经》和屈原等诗人的作品,学生因为时代相隔太远,远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情境,因此阅读起来感觉颇为艰涩难懂。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泛泛的讲解和对主题思想的高度浓缩式的总结,显然是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诗歌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因此通过“改写”为现代的白话文的形式,通过现代环境的设置,以通俗易懂的内容来“重置诗歌情境”,最终达到“以诗解读”的目的。  笔者在诵读欣赏课上与同学们欣赏《氓》这首诗时,尽管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也进行了学习,笔者也进行了分析指导,但学生仍然感到较为模糊

5、,于是笔者尝试用白话现代诗的形式对原诗也进行了改写(附录二),并当堂朗读。诗歌饱含深情,而又有些“俏皮”7的语言风格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但在听完后,又不由得陷入了深思,再回过头来阅读原诗,学生终于对诗中“女主人公”的痛楚有了较深的感悟。  三.引导创作,诗文变换,以诗解文模式  仅仅是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运用“诗教”吗?其实不然。笔者以为,在其它文体――甚至包括严肃的的议论文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而且有时能够“画龙点睛”,更好地实现文章的解读。  在具体操作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来施行:  1.改文为诗,体味诗韵,陶冶情操。  诗歌就其善于表达情思、

6、精练传神这方面来说,与散文最为接近,因此这种模式对写景抒情的散文最为适宜。而且,通过这种改写,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体会诗文之间的区别,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增进语文素养均有好处。  笔者在教学《囚绿记》这篇课文时,特意选取了课文4、5两个小节,要求学生尝试用诗的形式予以表现。并提出要求:(1)必须表现出诗的节奏感;(2)必须符合原意,仅可做适当的调整;(3)力求形式上的整齐美观。  经过努力,许多同学都成功实现了对这段的改写,如某同学的小诗《绿色》:  绿是生命  绿是希望  绿是慰安  绿是快乐7  怀念着绿色  我的心  都要

7、焦了  我喜欢看水白  我喜欢看草绿  怀念着绿色  我的心  就像涸澈的鱼  渴盼着  细雨  这首诗学生当众深情的朗诵之后,全体同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鲜明的节奏感,精炼的语言,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作者渴盼绿色的焦灼的心情,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散文和诗歌在形式上的差异,以及它各自的优势和局限。  2.以诗解文,把握主题,推动探究  在小说、散文等文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主旨的基础上,将文章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象”相对接,从而以诗歌创作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再学习,再探究。

8、笔者在师范求学时,语文老师贾荣圣教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时,曾设置了一道课堂练习:请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