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善待课堂生成

以生为本,善待课堂生成

ID:3054904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以生为本,善待课堂生成_第1页
以生为本,善待课堂生成_第2页
以生为本,善待课堂生成_第3页
以生为本,善待课堂生成_第4页
资源描述:

《以生为本,善待课堂生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生为本,善待课堂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镜头一:  师:(黑板上画好一个长方形)黑板上的图形认识吗?你在哪些物体的面上见到过这种图形?  生一一列举了生活中的长方形。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长短不同的小棒,你们能用它们摆出一些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长方形。(他们对长方形的认知很丰厚,所以操作起来很容易。)  动手操作之后,老师指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前摆长

2、方形,可是这个学生不知是紧张还是怎么着(事实上,谁也不能非常精确地摆出啊),怎么也摆不好,下面的同学急得直喊:“歪了!歪了……”  师:(安慰)没关系,别紧张,他的意思是这样。(老师帮助把长方形给摆正了)  有了图形,下面老师开始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小棒的选取探究长方形边的特征,然后是角的特征……4  镜头二:  另一教师开始的教学流程与前一位教师是一样的。当学生说“歪了”时,他及时调整预案,这样处理:  师:哦,是歪了,为什么歪了就不是长方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深入引导探究长方形中角的特点及边的特点。  师: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你能调整一下让它成为长方形吗?  师指名刚才摆的那

3、位同学再次上台来摆。  没想到这个学生怕摆不好,还带来了三角尺,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调整。  师:看着这个长方形,与你的伙伴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进一步巩固长方形的特征)  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随机生成的过程,期间学生迸发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会成为课堂的教学契机,乃至课堂的一个精彩亮点。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四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歪了”太正常了,前一位教师听到“歪了”后,采取了漠视的态度,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却否定了现实,是对学生活力的、阻碍和限制。细想一下,

4、这“歪了”不正是孩子们对于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最直观、最形象的解释吗?而对同样的情境,后一教师的处理机智了几分。他意识到这个生成资源的可遇不可求,必须紧紧地抓住,并且及时调整预案,先就这个“歪了”4来引导学生理解角的特点,有效地利用了以上的精彩镜头。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更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这样的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原生态,一切是那么的真实、和谐、自然。  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以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数学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课堂教

5、学绝不能只定位于“知识与技能”本身,而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课时目标的实现也并非只是一条单轨道的运行路径,而应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探讨: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用自己的文化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那么,面对课堂中超越预设、鲜活真实的即时生成,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1.柔性预设  从教育教学的本质和前置条件来看,任何课堂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没有预设内容、过程、目标等。新课程理念指

6、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将线形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这种预设是一种板块式的设计,而非程序式的线性设计。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恣意张扬,教师才能卸下心理负担,课堂也才有可能激情荡漾,灵感迸发。4  2.善于捕捉  如何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瞬间生成的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呢?这要求教师在课中多留个心眼,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随时捕捉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创新资源,并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

7、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语言补充、直观辅助、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体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追问寻错、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当然,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用“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  3.赏识评价  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