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动态生成

以生为本动态生成

ID:40516380

大小:1.89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8-03

以生为本动态生成_第1页
以生为本动态生成_第2页
以生为本动态生成_第3页
以生为本动态生成_第4页
以生为本动态生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生为本动态生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生为本动态生成—浅析“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形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卓和平一、“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背景简介课题: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研究目标显性: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21世纪的新型学校;深层: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研究性质世纪初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转型性变革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观层面的整体综合性研究——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课题组成员组长:叶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

2、学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成员: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教授和博士生;各区域推进性的地区负责人(教育行政、业务部门的领导、专家);各实验学校的负责人;实验学校:上海、江苏、山东、福建、广东、海南等10多个省(市)中小学300多所,学生30多万名。实验研究过程探索性研究(1994年1月——1999年4月)观念体系的形成;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的研究发展性(推广性)研究(1999年5月——2004年5月)进入到学校整体变革层面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新”在哪里?(理论和实践)(一)学校新教育观念系统的构建

3、(新基础教育的理论框架——“三观”、“十性”)1、教育价值观:“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性:(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特征)H:21世纪时代新人特征.doc生命性(核心):学校教育与人生;尊重和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社会性:教育是基于人的社会化发展;重视学校、班级环境及人际交往对学生的教育及影响2、学生发展观:“怎样培养学生”?潜在性:把学生的现在看做起点而不是终点,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主动性:差异性:3、教育活动观:“怎样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双边共时性(师生多向积极互动及在时空上的迎让)灵活结构性(教材、学法、课堂结构)动

4、态生成性(核心)(资源性生成;过程性生成)综合渗透性(发挥学校、学科教育的整体功能,有机融合、渗透,从而产生综合的影响)(二)学校教育活动新模式的构建1、课堂教学新模式(把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性课程作为改革实验的重点;构建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结构)(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3)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实现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营造富有人

5、文气息的课堂氛围。2、班级建设新模式(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增设班级岗位(主人地位);建立轮换制度(管理权利);丰富班内评价(自我促进);建设班级文化(群体个性)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强调对生命的理解。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提升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中心”;“从关注少数尖子生发展向关注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等五个层面的巨大转变。新基础教育的行动口号:(“四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

6、勃勃生机”。二、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形态分析(一)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形态及原理分析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新基础教育课堂评价表.doc示例及分析(20以内的进位加法)1、开放的导入开放的导入—你是怎么算的(多样化)(基于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封闭的导入(湊十法)(从相关的知识切入,进行思维的定势)2、生成教学资源(算法的多样化)基于教材编写者的规范的单一方法(成人化的思路)来自学生的不同方法(个体客观存在的认知差异)价值取向?3、捕捉、生成,推进教学(1)让学生呈现、交流不同的方法:逐一添加画图湊十法摆小棒(2)

7、引导学生了解、评价不同的方法。教学环节:感知—理解—掌握—运用【困惑:如何捕捉、呈现来自学生的资源,从而生成、推进教学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从外部到内部;从感性到理性;(既符合认知规律,又推进教学过程)①环节预设②有序生成“捕捉促生成”的有效策略生成资源的选择性加强了解、倾听,捕捉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资源;资源呈现的有序性(可预设)展示、汇报时(课前预设);交流、评价时(即时预设)案例H:动态生成资源利用教学片段(语文).doc;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判断与取舍: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能推进教学过程。(二)对新基础教育课

8、堂教学形态的几点认识1、体现“新基础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论”从“做”出,以“论”导“做”。途径: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构想(检验)(提升、发展、建构)2、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方式…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