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拟消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240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自拟消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240例临床观察首席医学网 2010年07月01日17:15:37Thursday ·临床医师杂志·普通外科学文献·全国帕金森病会·期刊网站运营专家·医学核心期刊·全国抗菌药物会·国际病毒性肝炎·腔镜泌尿外科·五届世界癌症会·神经科技大会·全用药学术会议·国际药师论坛·基因组活动周·第四届抗体大会·亚太临床微生物作者:李拥平,宣建芳 作者单位:(新余市中医院,江西新余338025) 加入收藏夹《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航空航天医药在线征稿[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
2、辑达人办公省事e族]·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30岁以下年轻教工高血压者干预效果评价·超声诊断睾丸微小结石护理考试在线助手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征稿[综合医学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医学会议]·写作技巧
3、护理论文中论题的来源·医学会快讯
4、《中国保健营养》征稿【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消黄汤;中医疗法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对胆红素结合或摄取过少,肠肝循环增加而引起的黄疸。其临床上常表现为巩膜、皮肤黄染,大便色黄,小便颜色加深,甚至出现抽搐
5、等胆红素脑病症状。西医常规治疗包括蓝光照射、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的应用,溶血患者激素的使用,胆红素升高过快时给予白蛋白或血浆等对症处理[1],是控制新生儿黄疸比较有效的方法,但也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近5年来,笔者采用自拟消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2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就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240例,其中住院56例,门诊184例;男125例,女115例;足月儿173例,早产儿67例;日龄1~40d,其中1~20d者74例,21~30d者101例,31~40d者65例;轻度56
6、例,中度139例,重度45例;伴呕吐者58例,食欲差者85例,大便稀频者62例,轻度抽搐者35例。 1.2诊断标准 出生后2~3d出现黄疸,4~6d达高峰,但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05?mol/L,足月儿7~12d消退,早产儿3~4周消退,为生理性黄疸,无需治疗。如有以下任何一项为病理性黄疸: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大于205?mol/L,或早产儿大于256?mol/L。③直接胆红素大于34.2?mol/L。④黄疸持续不退,进行性加重或黄疸消退后又复现。先天性胆道闭锁及严重抢救患者不在此治疗范围。 2治疗方法 予自拟
7、消黄汤。药物组成:茵陈6~10g,栀子3g,丹参4g,焦山楂6g。辨证加减:湿热熏蒸型加熟大黄3g、车前子3g、竹叶3g;寒湿阻滞型加干姜3g、白术3g、茯苓6g、法半夏2g、陈皮3g。服用方法:煎汤100mL分多次服。轻度患儿单纯用中药,中、重度患儿在服用上述中药基础上加金双歧(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1215)0.5g,日2次。7d为1个疗程,轻、中度治疗1个疗程、重度治疗2个疗程。 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临床痊愈:面、目、全身黄色全部消退,吃奶、睡觉正常,血清胆红素小于205
8、?mol/L,直接胆红素小于34.2?mol/L。显效:症状明显缓解,病程缩短,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无效: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4结果 240例患儿中,临床治愈223例,占92.9%;显效15例,占6.25%;无效2例,占0.83%;总有效率99.17%。 5讨论 中医认为,黄疸多因孕母感受湿热传入胎儿或婴儿于胎产之时或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而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运不健,感受湿热之邪未能输化,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液排泄透发于外而发黄。历代医家多认为黄疸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治疗之法不外乎
9、疏肝健脾、清热利湿。笔者认为,本病病机虚实夹杂,虚在于形气未充,实在于湿邪内蕴、瘀血内阻。清热利湿为贯穿始终的治疗之法。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剂量相对较大;因湿邪不独滞于中焦,三焦常同时受困[3],故以栀子清利三焦之湿热;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新病亦可导致血瘀,湿热郁滞血脉,血行不畅则瘀血内生,故以丹参活血化瘀,其性偏凉,又能清血分之热;小儿之虚在于形气未充,不同于病理之脾气不足,且本病以实邪为主,不适合使用补益之品;同时,湿邪内蕴必困脾,故以山楂消食以健脾,同时又具有活血不伤血之功。以上法治疗,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对于中
10、重度黄疸,在服用上述中药基础上加用金双歧,可促进新生儿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加速胆红素的分解和排泄,从而减少新生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从而提高疗效。此外,双岐杆菌可促进肠细胞成熟,增强消化道功能,促进肠道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