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学的观点谈青少年自杀.doc

从生态学的观点谈青少年自杀.doc

ID:28361416

大小:21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9

从生态学的观点谈青少年自杀.doc_第1页
从生态学的观点谈青少年自杀.doc_第2页
从生态学的观点谈青少年自杀.doc_第3页
从生态学的观点谈青少年自杀.doc_第4页
从生态学的观点谈青少年自杀.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生态学的观点谈青少年自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從生態學的觀點談青少年自殺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林裕珍 壹、前言青少年是人生發展階段之一重要過程,隨著社會環境與結構的快速變遷,「新新人類」的生、心理急遽發展與變化,使得這一代的青少年成長問題越來越具爆發力與震撼力,面臨求學、就業、家庭及生活概況等,多元的壓力與挑戰,當外界的壓力超過個人所能承受的範圍或因個人無法適應多變複雜的環境時,自殺可能將是青少年無法適應現實環境及心理狀況所引發之一種自我毀滅行為。研究發現青少年自殺與生活困境、家庭困境、人際困境等環境因素及死亡概念有關(許文耀,1999)

2、環境因素中,個體生活事件是造成壓力的主要來源,而來自家庭同儕的社會支持,可降低自殺意念的發生。青少年面臨來自兩方面的壓力,一為內在生命的議題如:依附情緒、自我分化(吳麗娟,1998)、自我概念、自尊與自我界線的形成,其二為外在生命的議題:課業學習、時間管理、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及生涯探索,均對人生發展具相當影響力,而面臨這些內促壓力之反應與態度,即成為生活適應能力之重要指標。因此,若由諮商輔導角度觀之,在面對環境不可避免的生活壓力時,個體如何適度運用內在資源,因應複雜的外在生活壓力(事件),是為青少年

3、發展上重要之議題。 貳、文獻探討(一)自殺行為的定義   自殺是一個人自願且自行結束自己生命的人類行為,他是人類表現出來的特意行為之一,也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行為表現(雲五科學辭典,民62;胡淑媛,民81)。它包括(1)自殺致死或完成自殺(completesuicide);(2)企圖自殺(attemptsuicide),並未造成死亡;(3)有嚴重自殺意念(suicideideation)但未採取行動等現象。   Kernberg(1994)從客體關係理論來討論自殺行為,其認為個體的慢性自殺(chron

4、icsuicidalbehavior)或特質性自殺(characterologicalsuicide),是企圖運用其全能控制的影響力(omniponentcontrol),以保護自己,使自己能克服因絕望與無助所帶來的傷害。而急性自殺行為(acuteepisodicsuicidal)則是當個體在各方面都證明自己沒有辦法發揮功能所呈現出來的無助與絕望行為。綜上,自殺為個體一種特殊溝通與因應模式,可能傳達個體適應困難與求助等訊息,是有跡可尋的,並可以透過親友與專業協助來避免發生。(二)青少年自殺發生原因

5、之相關理論一、依附理論   根據Bowlby的依附理論,依附是指個體與主要照顧者間情感的連結,依附關係的建立乃生物演化的結果,其目的在使幼小生命獲得保護,而順利成長。Bowlby並進一步以「安全堡壘」來說明嬰兒與母親間的依附關係,嬰兒以母親為安全堡壘,向外再環境探索,當感受到外在威脅,產生壓力或害怕時,就會啟發依附系統,表現出哭泣、求助行為來因發母親的注意,或退回母親身邊,尋求身體的親近及心理慰藉。並依此親子互動過程中的被照顧及拒絕經驗,發展出對自我、他人環境的認定,並轉換為內在運作模式,持續影響

6、日後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隨然隨生命的成長與環境轉變,情感連結與依附對象將可能轉換為配偶或朋友等其他重要他人,但其本質目的皆為獲得安全感。Bowlby亦認為,依附行為是一天生的能力,而且是母親與孩子互動之一動機系統。Bretherton(1992)認為兒童藉著與主要照顧者的重複性互動,發展出「內在運作模式」。這種「內在運作模式」被當為自己與他人關係之心理表徵。「內在運作模式」不僅可以定義自我與他人互動的期待,並且亦當為未來和他人建立依附關係得架構(Bowlby1980;Hazan1992;Shave

7、r1987)。Bowlby(1980)此種「內在運作模式」是促成個體化的基石。    Adam(1994)提出有關青少年依附行為與自殺的關係模式,他認為早期的依附經驗是形成自殺的「易罹患因子」(vulnerablefacter),因孩子透過與被依附個以體的互動,會形成內在的自我運作模式,此種內在我運作模式一旦影響往後自我價值感偏低、情緒協調困難,以及無法形成及維持人際關係時,將使孩子在面對人際關係的失落、拒絕與失望時易行成依附危機(attachmentcrisis)。因此當孩子有焦慮、生氣與無望感

8、等情緒出現時,因無足夠能力去應付外在壓力,而形成去補償作用(decompensation),此時就容易發生自殺行為。                                 國內學者許文耀、呂嘉寧(民國,87)研究顯示:台灣的青少年處於不安全的依附型態而且又強調有情緒自主時,其生活困境越多、因應資源越少、無望感越大,會有適應不好的現象且會提高自殺危險性。二、社會學理論   依社會學理論觀點,即從社會整合度與社會關係來解釋自殺現象,Durkein認為自殺是個人內化團體意識的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