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八&amp#183;命》文字考释.doc

《上博八&amp#183;命》文字考释.doc

ID:28105533

大小:1.94 M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上博八&amp#183;命》文字考释.doc_第1页
《上博八&amp#183;命》文字考释.doc_第2页
《上博八&amp#183;命》文字考释.doc_第3页
《上博八&amp#183;命》文字考释.doc_第4页
《上博八&amp#183;命》文字考释.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博八&amp#183;命》文字考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上博八·命》文字考釋(首發)張崇禮北華大學文學院第2簡:“先大夫之諷A遺命,亦可以告我。”A,原字形作。整理者陳佩芬先生隸定為“”,“簡文似作省形,《集韻》:‘,信。’”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94頁。讀書會疑即“”,右旁是“爻”之訛寫。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簡稱“讀書會”):《上博八<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1年7月16日。下引讀書會的意見都出自該文,不再重複出注。單育辰先生認為从言从才,簡文的“風”即“風裁”。單育辰:《佔畢隨錄

2、之十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7月22日。劉洪濤先生認為也有可能是“訐(諫)”字。見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十五》文後評論。沈培先生疑是从“言”“弋”聲之字,可讀為“誡”。見讀書會《上博八<命>校讀》文後評論。今按:釋此字右旁為“毛”、“爻”、“才”、“干”、“弋”,皆與字形不符。其右旁所从當為“丯”。以“丯”為聲旁的字,楚文字數見,如郭店簡《緇衣》簡38的、簡39的,上博五《弟子問》簡5的、《苦成家父》簡1的等。A字右旁與常見楚文字“丯”的寫法並不相同,這是書手書寫習慣所致。我們可以比較同一書手所寫的《王

3、居》簡6的(儘)字。“儘”右半為“”,楚文字“”一般寫作(包山簡228)、(郭店簡語叢三56)。可見,把“丯”形寫作左高右低的兩斜撇是這個書手的習慣。“丯”省作兩斜撇的,金文中就有。參見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2389-2390頁。楚文字可參看包山牘1(戟)所从。“”省作兩斜撇的也較為常見,楚文字如(包山簡230)。《命》和《王居》的書手書寫時又使斜撇的方向發生了變化。A可隸定為“”,釋為“詻”,訓為直言。郭店簡《緇衣》簡38之字今本作“格”,簡39之字今本作“略”;上博五《弟子問》簡5之字從禤健聰

4、先生釋,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陳斯鵬先生讀為“略”。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簡帛網,2006年4月1日。《說文》:“詻,論訟也。傳曰:‘詻詻孔子容。”《廣雅·釋訓》:“詻詻,語也。”《墨子·親士》:“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士。”王筠《說文句讀·言部》:“詻,《墨子·親士篇》之詻詻,即諤諤也。”《廣雅·釋訓》:“諤諤,語也。”《文選·韋賢<諷諫>》:“睮睮諂夫,諤諤黃髮。”李善注:“諤諤,正直貌。”《韓詩外傳》卷七:“眾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諤諤,昔者商紂默默而亡,武王諤諤

5、而昌。”《玉篇·言部》:“諤,正直之言也。”《集韻·鐸韻》:“諤,諤諤,直言。”“先大夫之諷詻遺命”,“諷”是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廣雅·釋詁四》:“諷,諫也。”《玉篇·言部》:“諷,譬喻也。”“諷”和“詻”一為曲言,一為直言。《子華子·陽城胥渠問》:“太古之聖人,所以範世訓俗者,有直言者,有曲言者。直言者,直以情貢也;曲言者,假以指喻也。”鈙第3簡:“雖鈙於斧鑕,命勿之敢違。”鈙,整理者陳佩芬先生隸作“”,讀作“鋪”。同注1。讀書會以為字當从“攴”,非“父”。本篇“斧鑕”之“斧”兩見,皆作“”,則此“鈙”似不應看作“

6、”之訛字。傳世典籍常以“伏”或“負”與“斧鑕”連言,疑此“鈙”字从“攴”聲,“攴”為上古脣音屋部字,與脣音之職部的“伏”或“負”皆音近可通。同注2。高佑仁先生認為此處當讀“伏”斧質較妥。同注5。“鈙”字見於《說文》:“鈙,持也。从攴,金聲。讀若琴。”義與簡文不合,當是同形字。簡文“鈙”應依讀書會分析為从“攴”聲。“鈙”讀為“伏”或“負”,在語音上沒有問題,“伏斧質”之說典籍也較為常見。但簡文為“鈙於斧質”,“伏於斧質”則典籍未見。高先生引“伏斧質”之說共7例,但“伏於斧質”則未見例證。我們在《四庫全書》全文檢索系統中輸入“伏斧鑕

7、”,共發現124個匹配;輸入“伏斧質”,共發現73個匹配。但輸入“伏於斧鑕”和“伏於斧質”,則一個匹配也沒有發現。從語法和語義上看,“伏於斧質”也難以講通。我們認為“鈙”當即“剝”字。《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毛傳:“剝,擊也。”段玉裁注《說文》“攴”字云:“假剝為攴。”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293頁《集韻·屋韻》:“攴,或作剝。”《說文》:“剝,裂也。”“剝於斧鑕”即為斧鑕所割裂。、第8-9簡:“君王之所以命與所爲於楚邦,必入之於十友又三,皆無焉而行之。”,整理者引《說

8、文·瓜部》:“本不勝末,微弱也。”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00頁。讀書會以為可讀爲匹偶之“偶”。董珊先生讀為“諏”。同注5。蘇建洲先生讀為“叩”。同注5。今按:,或當讀為諭、喻。古聲多與俞聲相通,如窳與愉通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