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

ID:24879394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6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_第1页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_第2页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_第3页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_第4页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是上海博物馆于1994年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得。2003年12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实是2004年4月正式上市发行)。其中有楚竹书《周易》[1]。这是目前最早的《周易》文本,有着多重文化学术意义。整理者对楚竹书《周易》作了严谨的考释,资料引据详实,但由于楚竹书《周易》文字难识,文义古奥,不但整理者自己在正式出版的释文中留有待考之字,即使是某些由整理者已考出之字,学者们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下面就一些主要的有分歧的字词考释例举如下:简2原释(本文“原释”或“整理者认为”都指楚竹书《周易》最初整理者濮茅左先生的

2、看法,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字,今本作“需”,卦名。整理者认为从子、从而省,即“孺”字,读为“需”。或释“包”字,从子从包省。(第138页)[1]关于此字的释读,分歧比较大,主要是对原篆上所从形(作“”形)有许多不同看法。廖名春先生认为,此字可隶作“”,可读为“俟”。因为“勹”可隶为人旁,“子”与“俟”古音韵同声近,“矣”与“巳”通,“巳”、“子”常互用。“俟”与“需”古音同在之部。因为“需”的“须待”义不如“养”义清楚,故楚竹书本作“俟”字以取此卦“须待”之本义。楚竹书易另有“需”字,不作此处“”字形(第7页)[2]。徐在国先生

3、认为此字上从“夗”,应读为“耎”。“夗”、“耎”上古音均为元部字。“耎”、“需”二字古通。因此,此字当读为“需”[3]。李锐先生认为若“需”、“耎”二字在秦简的年代便可相讹,疑《周易》卦名本就作“耎”,后来传写有讹[4]。对以上诸种不同看法,季旭升先生都有详尽的评析,概言之,他认为第一,原释者所举从“而”之字与从“需”之字的通例时代都太晚,战国时代能否通,目前并无证据。第二,从“勹”之字为何可读为“需”,原释者亦未解释。第三,此字上部所从释为“勹”,或“夂”,从音读角度与此字关系都不大。第四,“需”(心纽侯部)“耎”(日纽元部),二字的上古韵相去甚远,说成一字分化,恐怕有

4、点困难,说成是字形的讹混可能比较合理些,但这种讹混的时代大概不会太早。第五,“夗”要读为“耎”,有困难,韵虽同,声母相去太远。即使我们相信“需”的古字形作“耎”,它似乎也应该读成心纽侯部字(音须),而不能读成日纽元部字(音软)。第六,读为“俟”,乃是改从同义字的方式解释本卦名。此说于字形分析颇为合理,但不合竹书易卦名用字例。[5]陈斯鹏[6]、季旭升[5]、何琳仪与程燕[7]、赵秋成[8]等都认为字从司从子,为“嗣”之古文或异体。陈斯鹏先生读为“伺”,与“需”之“等待”义近。他认为此处竹书本用的是一个意义相近的词。并指出竹书本、帛书本与今本《周易》卦名的异文,或是一字异体

5、,或为音同音近,《需》卦卦名用同义词的情况是特例,值得重视。关于竹书易卦名用字例,季旭升先生亦有相同看法,并详细例举比对了诸本卦名用字情况,但他认为《需》卦卦名也不应例外。所以他认为原篆为“嗣”字异体,并读为“需”。“嗣”与“需”音近假借。黄锡全先生考察了原篆上所从形在甲骨、金文中的来源,认为如果原篆上部所从为“俯”字的表意初文,同頫和俛,那么,原篆有可能就是“俛”字。从俛或俯声之字相当于“需”。俛、俯或伏,与其他“需”训“须”意为“等待”之义似乎也相近。[9]杨泽生先生认为虽然说“从而省”不合字形,但说是“孺”字却可信从。他据《说文》训“字”为“乳”,训“孺”为“乳子”

6、。又简文此字与“字”之小篆相近,可表乳子之意,故可看作“孺”字的表意初文。[10]陈爻先生疑为“乳”字异体[11]。简5-6“冬(终)朝晶(三)(表)之”。,原释:“三”,即“三表”。“”是“表”之古文。训为明。(第144页)[1]今本作“褫”,帛本作“”。季旭升先生认为此字可隶作“”。出于两种考虑:第一,此字下所从为“”,“爪”形向右简写为“刀”形。“”楚简多读为“衣”,但亦读“裼”、“狄”(均为定纽支部),此处当如后读作声符用。“”可径读为今本之“褫”(彻纽支部)。第二种考虑:“”为“廌”之异体字。“廌”“褫”音近。“”当读“褫”,义同。[12]

7、廖名春先生认为,“虍”与“鹿”常混,故简文将“褫”写成了“”。以“明确”义解爻辞与《讼》卦卦义不符。又,如以简文“”为本字,则诸异文都不好解。而“褫”则可通。(第9-10页)[2]何琳仪、程燕先生认为原篆上所从之“鹿”旁下加饰笔,据包山简246“熊鹿”读“熊麗”,此字可读“襹”。“襹”“褫”韵同声近。[7]杨泽生先生对以上诸种说法都不同意。认为此字当隶作从“衣”、从“刀”、“鹿”声的“”字。“鹿”、“录”同为来母屋部字,古简30“用黄牛之革”。“”,原释通“執”,意缚、结(第177页)[1]。今本作“執(执)”。徐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