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06942
大小:1.76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8-12-08
《《上博六·用曰》劄记三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上博六·用曰》劄記三則(首發)范常喜(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一《上博六·用曰》簡1:思民之初生,多(險)㠯(以)難成,視之台(以)康樂,慝之台(以)兇(凶)坓(刑)。心目(及)言,是善敗之經。參節之未得,(預/舍)命乃縈我們要討論的是此簡末句“參節之未得,(預/舍)命乃縈”。此句整理者釋讀非常審慎,于“乃縈”之後未加標點,似是懷疑此句未完,或聯他簡。簡文中的“”後括注“預”、“舍”兩字,疑莫能定。整句意思未作其他說明。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86-287頁。李銳先生將此簡與16號簡相聯,重新標點釋作:“心目及言,是善敗之經。參(三)節之未
2、得命,乃縈鰥(環)之身。吝(文)惠武,龔(恭)弔(淑)以成。”李銳《〈用曰〉新編(稿)》,簡帛網,2007年7月13日。晏昌貴先生從李銳先生之編聯,認為“參(三)節”是:心、目、言。這是《用曰》的首簡,相當於整個文章的大綱,文章基本上圍繞心、目、言“三節”及其與德政的關係而展開。《鬼谷子·權》、《淮南子·繆稱》等篇中亦有以“心”、“耳、目”及“口”為人所用事之關鍵者。《荀子》、《韓非子》中亦有所謂“三節”者,但均與此處之“心、目、言”三者異。晏先生文提供了豐富的相關文獻例證,對此段簡文的理解很有助益。晏昌貴《〈用曰〉劄記三則》,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晏昌貴《〈用曰〉零劄》,簡帛網,
3、2007年7月22日;晏昌貴《讀上博藏竹書〈用曰〉篇劄記》,“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年11月10-11日,後收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第140-141頁;晏昌貴《上博藏戰國楚竹書〈用曰〉篇的編聯與注解》,《楚文化研究論集》第8集,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06頁。顧史考先生釋作“心目(及)言,是善敗之經,參節之未得,(預〔舍〕)命乃縈〔攖〕”。顧先生認為“”當讀為“舍”,“縈”當讀為“攖”,該字為本章之末。“三節”,顧先生從晏昌貴先生所釋,并總結說:“‘心’概為所以藏意,‘目’即所
4、以明視,‘口’乃所以慎言,因而是否能夠深思熟慮、明見是非而不亂言胡說,自然即是‘善敗之經’。”“命”即文獻中的“舍命”,即忠臣守信,不畏死而拼命之謂。“縈”或通“攖”,即觸犯之謂。整句是說:“君上既已康樂沉迷,臣下若未得藏心、明視、慎言等三節之指,那麼祇有捨命效死才敢冒險而犯上。”但接著顧先生又云“然涵義究竟如何,不見此處‘用曰’之句,亦不易知曉。”顧史考《上博楚簡〈用曰〉章解》,“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年11月10-11日,後載于馮天瑜主編《人文論叢》(2008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又《上博楚簡〈用曰〉章解(選本)》,臺灣大學中國
5、文學系編《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第160-161頁。子居先生將其與14號簡相聯,釋作“心目及言,是善敗之經。參節之未得,豫命乃縈。用曰:毋事縸=。”并認為“豫”當訓為“備”;“縈”與“熒”通,當訓為“迷惑恐懼”。整句意思是說:三節不得,則惑而易亂,故“用曰毋事漠漠”。子居《上博六〈用曰〉再編連》,《學燈》網刊,總第15期,2010年。劉信芳先生認為“心目及言”謂思想、見識、言談。縈,繞也,曲也。“舍命乃縈”是指思想、見識、言談未得,則安身立命有曲折也。劉信芳編著《楚簡帛通假彙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93頁。按:我們認為“參(三)節”
6、當從晏昌貴先生所釋,即指“心、目、言”,亦即“心、目、口”。“節”本指竹節,引申後可表示人體中起轉動關聯作用的部分——“骨節”,如《吕氏春秋·開春》:“飲食居處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後漢書·郭玉傳》:“骨節不彊,不能使藥。”在這一點上,“節”與“關”相類似。“關”本是門閂,引申後也可以指機器或物體中起轉動關聯作用的部分。如《後漢書·張衡傳》:“(候風地動儀)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關節不利屈伸。”“關”還進一步引申而指身体的某些关键部位或器官,如《淮南子·主術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據此推測,簡文將
7、“心、目、口”其稱之為“三節”似與《淮南子》稱“目、耳、口”為“三關”相類。“節”亦可引申指事物的一部分。《淮南子·說林訓》:“見象牙乃知其大於牛,見虎尾乃知其大於貍,一節見而百節知也。”“心、目、口”,三者均為人之重要一部分,故可稱之為“三節”。不過,從為政的角度來看,這三部分又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聯系三者之間的“關節”自然應當順暢無礙,方能政令通暢無阻。因此簡文所云“三節”亦可能是指“心、目、口”三者之間的“關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