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有限与无限的思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0高考数学考点预测:有限与无限的思想一、考点介绍1、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就是将无限的问题化为有限来求解,将有限的问题化为无限来解决,利用已经掌握的无限问题的结论来解决新的无限问题.2、把对无限的研究转化为对有限的研究,是解决无限问题的必经之路.3、积累的解决无限问题的经验,将有限问题转化为无限问题来解决是解决有限问题的一个方向,同时有利于解决新的无限的问题.4、立体几何中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推导,实际上是先进行有限次分割,然后再求和、求极限;数学归纳法就是通过对有限的研究来解决无限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有限与无限思想的应用.
2、取极限和数学归纳法就是由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得到的具体的方法.5、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已经有很多具体的体现,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对新增内容的深入考查,必将加大对这一思想的考查,所以我们考前应该予以重视.二、高考真题1.(2008安徽卷,理,14)在数列在中,,,,其中为常数,则的值是.【解析】本题根据通项与前n项和可以求出常数的值,再对所给的有限项求极限.这里我们要利用已经掌握的无限的结论(即)来解决新的极限问题.【答案】由知,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故,解得,,从而.2.(2005年福建卷,理,22)已知数列满足,我们知道当
3、a取不同的值时,得到不同的数列,如当时,得到无穷数列:当时,得到有穷数列:.(Ⅰ)求当为何值时;(Ⅱ)设数列满足,,求证:取数列中的任一个数,都可以得到一个有穷数列;(Ⅲ)若,求的取值范围.【解析】这是一道蕴含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的典型试题.对于题设的递推关系,随着所给出的初始条件不同,得到的数列既可能是无限数列也可能是有限的数列,第(Ⅱ)问则可以通过有有限次的试验,得出对无限个都可以得到一个有穷数列{an}的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或者通过对有限问题的推理直接得到无限问题的解答.第(Ⅲ)问是把对无限个都成立的结果,通过有限次分
4、析获得解决.【答案】(Ⅰ)(Ⅱ)解法一:,,当时,,当时,,,当时,,.一般地,当时,可得一个含有项的有穷数列.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当时,,显然,可得一个含有2项的有穷数列(2)假设当时,,得到一个含有项的有穷数列,其中,则时,,,由假设可知,得到一个含有项的有穷数列,其中.所以,当时,可以得到一个含有项的有穷数列,,其中由(1),(2)知,对一切,命题都成立.解法二:故取数列中的任一个数,都可以得到一个有穷数列.(Ⅲ)即,所以要使,当且仅当它的前一项满足.由于,所以只须当时,都有由,得,解得.3.(2008辽宁卷21)在
5、数列,中,a1=2,b1=4,且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Ⅰ)求a2,a3,a4及b2,b3,b4,由此猜测,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Ⅱ)证明:.【解析】第(Ⅰ)问由题设可得两个数列的递推关系式,进而得到两个数列的前几项(有限项),可以猜出两者的通项公式(无限的问题),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无限的问题.第(Ⅱ)问可以通过研究通项公式(无限的问题)直接解决无限的问题.【答案】(Ⅰ)由条件得,由此可得.猜测.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1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②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那么当n=k+1时,,所以当n=
6、k+1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Ⅱ).n≥2时,由(Ⅰ)知.故.综上,原不等式成立.三、名校试题1.(福建省泉州一中2008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检测,数学,22)数列中,,(为常数,),且(1)求的值;(2)①证明:;②猜测数列是否有极限?如果有,写出极限的值(不必证明);(3)比较与的大小,并加以证明.【解析】第(1)问由通项公式(揭示无限问题)求出有限项后可得的值;第(2)问通过对有限项的处理证明出结论,从而可猜出的极限;第(3)问对得到的递推关系式进行变形,再用作差法求解,需要用到数学归纳法证得.然
7、后通过前几项(有限项)的比较与第(2)问已证的单调性得到结果.【答案】(Ⅰ)依题意,由,得,解得,或(舍去).(Ⅱ)①证明:因为,当且仅当时,.因为,所以,即().②数列有极限,且.(Ⅲ)由,可得,从而.因为,所以所以因为,由(Ⅱ)①得().(*)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任意,有成立.当时,由,显然结论成立.假设结论对时成立,即因为,且函数在时单调递增,所以.即当时,结论也成立.于是,当时,有成立.(**)根据(*)及(**)得.由及,经计算可得所以,当时,;当时,;当时,由,得所以.2.(安徽省皖南八校200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8、,数学,18)数列的首项=1,前项和为满足(常数,).(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2)设数列的公比为,作数列,使,(2,3,4,…)求数列的通项公式;(3)设,若存在,且;使(…),试求的最小值.【解析】第(1)问通过对递推关系式的变形得到相邻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