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660922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8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颅内肿瘤70例疗效分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颅内肿瘤70例疗效分析周诚忠,夏炎春,夏海波【摘要】目的分析70例颅内肿瘤经X线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XK808X刀系统治疗70例,共77个病灶。本组病人共治疗3~10次,3~6Gy/次,处方剂量为DT45~65Gy,每次间隔1~2d。结果治疗3~12月后复查MRI,病灶消失者23个(CR33%),病灶缩小1/2或以上者31个(PR44%),病灶缩小1/2以下(NG17%),4个(PD6%),总有效率(CR+PR)达77%。结论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颅内肿瘤是一种无创伤性安全有
2、效的方法,副作用小,它不同于一般外放疗,它的治疗次数虽少而瘤体受量高,疗效肯定,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并发症,优化剂量选择。【关键词】颅内肿瘤;放射治疗;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我院于1999年1月—2005年1月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技术(StereotacticRadiotherapySRT)治疗颅内疾病70例(77个病灶),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0例患者中,男47例,女23例,男:女=2:1。患者年龄10~78岁,平均47.6岁。37例经病理证实,其余33例均系MRI诊断。其中脑转移
3、瘤20例,脑胶质瘤12例,脑膜瘤16例,垂体瘤10例,听神经瘤8例,松果体瘤4例。病灶大小:5~10mm13例,11~20mm29例,21~30mm17例,31~40mm7例,41~46mm4例。 1.2治疗方法常规固定头环及立体定向头架,行头颅CT增强扫描(病变部位层距2mm,非病变位层距5~10mm),影像输入计算机工作站,勾画出病灶及重要功能器官的轮廓。根据病灶的形态,大小进行三维重建,选择相应大小的准直器,最佳床角和照射弧,优化治疗剂量,选择最大剂量与覆盖剂量比(MP/PD)和治疗体积与靶体积比(PV/TV
4、)均2[1],尽可能提高靶点剂量,取包绕靶区80%~90%的等剂量线计算剂量。分割方式:3~6Gy/次剂量分割,处方剂量为DT45~65Gy,每次间隔1~2d。 1.3评定标准根据EI复查结果见表1。 表170例病人治疗后随访结果(略) 3讨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充分利用现代加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影像学技术,对病变和剂量进行精确定位和定量,使放疗进入了精确定位、精确摆位和精确治疗的新阶段[2]。目的是提高放射治疗增益比,最大限度地将放射剂量集中到病变区,杀灭肿瘤组织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5、[3]。结合Simonova等[4]提出的观点:(1)长疗程可减少早期正常组织的副反应;(2)短疗程可限制肿瘤再生殖。(3)多次分隔治疗可使之氧细胞再氧化,减少正常组织的晚期反应。本组资料表明SRT治疗脑转移瘤可迅速获得局部控制肿瘤生长并改善患者症状。SRT治疗前后如结合全脑照射,近期效果更佳。王青等[5]报道应用SRT治疗65例脑转移瘤结合全脑照射,获得比手术更为良好的效果。本组转移瘤有效率达78%。SRT在临床后综合很多学者的意见[6],我们体会到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1)颅内直径4.5cm的良恶性肿瘤,颅内中线
6、结构移位不明显。(2)脑干肿瘤在脑干体积中仅占1/4以下。(3)鞍区肿瘤,没有视神经受压,视力、视野基本正常者。(4)脑转移瘤单发或多发,最好别超过3个,且颅内压增高不明显。(5)颅内肿瘤术后残留或术后复发或高龄、体弱难以承受手术者。(6)外科手术、显微手术、介入治疗或其他手术方式均难以治疗的颅内肿瘤、AVM和功能性疾病。 在SRT治疗剂量上无统一标准,应跟肿瘤大小,部位,患者个体差异及手术、化疗等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采用多靶点治疗,确保剂量分布的均衡,避免照射弧的交叉或重叠。本组病例,对于脑转移瘤、胶质瘤、松果
7、体区瘤,由于它们对于放射线敏感,采用多分次,每次较小剂量,即5~10次,每次剂量3~6Gy,间隔1~2d/次,选择边缘剂量曲线80%,总剂量30~50Gy,术后再加上普通外放疗20Gy。对于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瘤,由于其对X线敏感性相对差,采用较大剂量少分次,即3~7次,每次5~7Gy,间隔1~2d/次,总剂量45~65Gy。 其次SRT治疗后本组有17例发生放射性脑水肿,我们认为与以下5个因素有关(1)肿瘤受照剂量是否均匀;(2)肿瘤接受的最大照射剂量;(3)等中心数;(4)肿瘤的体积;(5)正接受照射的剂量。
8、从本组发生脑水肿来看病灶体积影响最大,因为病灶体积>4cm时会引起病灶受照射不均匀而产生脑水肿。 总之我们在SRT治疗颅内疾病过程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严格掌握适应证;(2)正确细致的定位;(3)剂量分布形状尽可能与病灶形状相吻合;(4)最优的治疗计划;(5)精确可靠的等中心校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SRT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