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

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

ID:26509931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7

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  _第1页
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  _第2页
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  _第3页
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  _第4页
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陈阳,高建华,刘晓军,严欣,宋玫  【摘要】目的:定位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方法:选择2个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大家系,从中选出51名成员,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参照国外最近相似研究的文献报道,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参照国外最近相似研究的文献报道,在染色体2q23上选取6个微卫星标记,经PCR扩增,产物片断基因分型,再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在重组率θ=0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绝大部分<-2,排除连锁关系存在.结论:

2、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不在染色体2q23上.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连锁分析;微卫星标记;易感基因;异质性  【中图号】R596.2  0引言  瘢痕疙瘩(keloid)是人体皮肤损伤后的一种病理性瘢痕愈合,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瘢痕疙瘩大多散发发病,但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且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性〔1-2〕.Cosman等〔3〕证明其家族性发病率约为3%,深肤色人种好发.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瘢痕疙瘩的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完全,其临床表

3、型存在个体差异〔4-5〕.最近,Marneros等〔6〕的研究首次发现了1个日本家系和1个非洲裔美国人家系瘢痕疙瘩易感基因位点分别与染色体2q23和7p11连锁的遗传学证据,对进一步寻找瘢痕疙瘩发病的相关基因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有关中国人群瘢痕疙瘩易感基因的定位至今仍未见报道,由于中国汉族人种与日本人种同属蒙古人种,而非洲裔美国人属尼格罗人种,为此,我们收集了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1个5代发病和1个4代发病的中国汉族人群瘢痕疙瘩大家系,从中分别选取32位和19位具有较高遗传病研究意义的成员作为研究对

4、象,在上述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在染色体2q23及其周围选择已知的两点LOD值>1的6个微卫星作为遗传标记,通过连锁分析以验证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是否也在染色体2q23上.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1个5代发病的NM(内蒙)家系和1个4代发病的LN(辽宁)家系(图1,2).遵照赫尔辛基宣言的准则采集血样和病理组织标本.指定2名对瘢痕疙瘩诊断和治疗有相当临床经验的整形外科医师,根据瘢痕疙瘩诊断标准〔7〕(即瘢痕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并向周围正常皮肤侵犯,或瘢痕病程超过1年仍无自发消退征象,或

5、术后瘢痕复发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准确的临床诊断,并对部分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取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诊.我们从NM和LN家系中分别选出32位和19位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即系谱图中标号者),采集他们的外周静脉血样.  图1瘢痕疙瘩家系系谱(略)  图2LN瘢痕疙瘩家系系谱(略)  1.2方法抽取这51名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各2mL(EDTA抗凝),经SDS裂解,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基因组DNA后,用ddH2O溶解,放置-20℃保存以备后用.根据  表1

6、微卫星标记名称、位置、引物序列及产物大小(略)  2结果  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在重组率θ=0时,两点LOD值除NM家系中D2S1399的为0.71和LN家系D2S349的为-0.12外,其余微卫星标记的均<-2(表2,3).  3讨论  我们所选择的瘢痕疙瘩家系中共有3个肯定携带者,可以解释为外显不完全,也可以认为是不规则显性遗传,即杂合子的显性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表现出相应的性状,但他们却可以生出具有该性状的后代,因此在系谱中可以出现隔代遗传现象,目前认为机体的内外环境对基因表达所产生的影响和不同

7、个体所具有的不同遗传背景可能是引起不规则显性的重要因素〔8〕;而LN家系性状遗传表现为完全外显,遵循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家系中出现双亲未发病而子女发病的现象,提示相关基因可能出现了新的变异.经文献检索,本研究所选择的这2个家系是至今所报道的中国人群瘢痕疙瘩家系中最大和最多的,其中NM家系5代63人,健在成员4代56人,发病5代14人,健在患者3代11人;LN家系4代49人,健在成员4代48人,发病4代10人,健在患者3代9人.它们都能较好地满足遗传病研究对家系的要求,对中国人群瘢痕疙瘩致

8、病基因等相关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Marneros等〔6〕发现,瘢痕疙瘩日本家系与染色体2q23连锁,并认为位于染色体2q23的153cM(152Mbp)处的坏死因子α抑制蛋白6(TNFAIP6)基因是瘢痕疙瘩的一个候选基因,但是对这个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与外显子的拼接点及启动子序列进行测序,并未发现突变存在.因此,认为在该候选基因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其它基因突变,才导致瘢痕疙瘩的形成.另外,他们还报道了对一个有10人发病的非洲裔美国人中等大小的瘢痕疙瘩家系进行同样的研究,却没发现与2q23和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