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442101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去产能背景下煤矿人力资源管理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去产能背景下煤矿人力资源管理探析摘要:从2016年开始,国家严厉执行煤炭去产能政策,给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如何留住留足必要人员,妥善安置富余员工,既保证煤矿安全生产、转型发展的需要,又保证矿区和谐安定,是煤炭企业必须认真解决的迫切问题。中国2/vie 关键词:煤矿;去产能;人力资源;探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治理环境污染力度加大,重视开发利用新能源,我国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煤炭去产能势在必行。煤矿产量削减之后,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与时俱进,解决新矛盾,为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 一、当前煤矿人力资源状况 (一)总量富余,结构性短缺 国有煤矿传统体制延续下来的员工总量较大,据统计,华东地区的一座年产200万吨以上的矿井,一般人数在3500人左右,有的甚至超过4000人。但是,按现有生产条件,一井一面一备正规作业,1500人即可满足需要。结构性短缺,主要体现在:采掘机运通等煤矿主体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大多矿井只占总人数的4%左右;高级工、技师等一二�熟练操作人员短缺;业务精熟的经营管理类人员短缺。从分布上看,采掘生产一线单位人员紧张,机运等辅助生产二线单位富余,地面机关及后勤服务单位严重超员。 (
3、二)关键岗位人员流失严重 2015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煤价的大幅下跌,收入剧减,有一技之长的员工纷纷外出自谋薪金较高的职业,以满足日常生活及偿还房贷车贷之需。比如:煤机手、支架工、电焊工、机电维修工、绞车司机、会计、经管人员等,有的矿连一个电焊工、一个像样的会计都找不到了。生产一线劳动力也大量流失,自动离职率居高不下,有的采掘队伍已不能三班正常循环作业。 (三)员工补充困难 近几年,愿意进入煤炭企业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少。煤炭大中专院校生源减少,专业缩减,许多专业如选煤、采煤、地质、安全、测绘等纷纷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招,煤炭企业
4、很难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在普通员工的补充上,原来有两个渠道,一是煤矿员工子弟,现在他们也不愿意进矿下井了,而是选择外出就业;二是农村青壮年,现在大多进城务工,煤矿几乎丧失了吸引力。矿内调剂也十分困难,原来在地面的不愿意下井,原来在二线辅助单位的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如果硬性调动,他们就选择离职。 (四)层次较低 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不高,本科毕业的占比很低,挑大梁的多是中专生、大专生。普通员工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综合素质较低,基本没有高中生。这导致了煤矿创新能力较差,效率低下,科技对安全生产经营的贡献率普遍较低。 (五)人心浮
5、动 一人走,带乱百人心。看到曾经的同事,现在在某个城市某个岗位,月薪近万,或者年薪多少多少,工作环境比煤矿好了无数倍,不用上夜班,又没有安全威胁,怎能再安心于煤矿。这也给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多隐患。 二、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既有行业条件的客观因素,也有企业内部机制制度的因素。 (一)煤矿工作生活条件艰苦 多地处于偏远乡村,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缺乏配套功能,生活极不方便,远离繁华,枯燥乏味;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工作时间长,以至于幸福指数偏低。 (二)薪酬待遇不理想 和其它行业相比偏低,与付出不
6、相称,尤其是2015年年初到2016年10月之间,井下工人普遍月工资2000元左右,地面员工只要几百元,有的还拖欠,有的“五险一金”不能给予正常缴纳。一个普通的房屋装修工,在城里月薪也有五六千元。 (三)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担心 由于去产能、环保等政策的强力推行,员工普遍对煤矿发展缺乏信心,有种朝不保夕的感觉,想另寻出路的人较多。部分人认为煤炭行业社会地位低,普遍给人以“脏乱黑差”的印象,进入煤炭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感和压抑感。 (四)内部制度和机制不尽合理 缺乏成长通道,缺乏有效激励,让人感到不值得甚至寒了心。脏苦
7、累险、付出多的岗位,得不到合理预期;拉关系、靠圈子、站队排位的现象依然存在;靠实干、凭能力、讲实绩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五)教育引导与培训需要加强 思想政治工作弱化,没能很好地发挥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宁愿在地面舒坦少拿钱,也不愿下井干活多挣钱。安全与操作技能培训多是生硬的教条,形式手段老套,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导致效果不佳。 三、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情况,煤矿企业应该根据安全生产和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编制人力资源规划。弄清需要什么人、需要多少人,富余什么人,富余多少人。 (一)把需要的人招进来用得
8、好留得住 1.多元化招聘和选拔急缺人员。可以通过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内部招聘等渠道,按需选拔,广泛吸纳。瞄准目标人群,有效管理招聘程序,确保招聘更加细致、更加准确。把用人标准与招聘人员愿景联系起来,进行人员测评,重点考察基本能力和胜任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企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