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430026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6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设想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设想新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在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今天,以往的作业观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在不违背课改精神,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也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变厌学为乐学。一、变“乏味”为“趣味”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
2、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1.在游戏中做作业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作业方式。如教学完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学习形近字,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2.在绘画中做作业“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
3、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学习完古诗,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诗的内容,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二、变“被动”为“主动”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1.设计“超市”型作业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
4、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2.设计实践性作业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也就是说只有在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才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促进学生发展的社会化,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设计作业
5、时,应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作业,使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性作业这种作业不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学生二到三天的时间。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老师为学生制定出主题目标,让学生写出简短的观察报告,例如,观察爸妈一天的活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有趣见闻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高注意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要把学生从书本和思想引向活动,再从活动引向思想和语言。”(苏霍姆林斯基)。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语文学习活动要成为语文学习的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
6、文学习可以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语文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读写,也应呈现出多样化。三、变“独立”为“合作”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例如,小课题研究、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
7、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为让精心设计的语文课作业起到应有的作用,除了形式要多样外,教师在设计时,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设计的目标要有针对性。(2)语文课作业要能促进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发展。(3)作业的时间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4)作业的评价要有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作业采取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一些作业可以通过汇报会、展览、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用自己
8、喜欢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功感,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总之,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