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

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

ID:26390959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6

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_第1页
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_第2页
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_第3页
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_第4页
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  摘要:气论渊博复杂,自古论文皆重气,为文重养气,养气说可谓是气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作主体去探讨养气说,把握历代文人养气之法。  关键词:养气;虚静;集义;创作主体;积学  养气是针对创作主体而言的,是主体精神活力自我培养、自我维护的学说。它有侧重生理和心理的一类,也有侧重道德情操、意志品质修养的一类。侧重生理和心理的一派以《文心雕龙・养气》篇为代表;围绕道德和精神品质的一派主要是继承孟子的浩然之气说,并在历代不断拓展。  古代文论家认为,养气是文学创作必备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文以气为主,文学创作受作家之

2、气的主宰,作家只有养成强盛的生命活力和审美创造力,才能创作出充实而有光辉的艺术作品。  我们说养气之养是一种主观的努力,是一个后天的持之以恒的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历代文论家反复强调养气对于主体的生命意义,对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那么气如何养?  一、虚静养气  要虚静自然,清心寡欲,使身心达到高度谐和。要使身心达到高度谐和,就要保养好精神,使精神畅达。正如刘勰在《养气》篇所说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1]107强调在创作中要节宣,节即节欲,宣即宣导,节制欲念,可使体内精气宣导畅达,为文学创作做准备。元

3、代陈绎在《文说》中也提到:养气之法,宜澄心静虑,以此景此事此人此物默存于胸中,使之融化,与吾心为一,则此气油然而生,当有乐处,文思自然流动充满而不可遏矣。[1]109文学创作,它本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需要作家有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澄心静虑之后,气自生,文思自然泉涌。  二、集义养气  通过对儒家仁义道德的践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在儒家看来,仁义道德是人整个生命的根源和主宰。孟子注重道德意志的培养,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35这种浩然之气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这种气是以直养而无害用正直来培养的;这种气是配以与道,

4、跟道义相配合的,假如做了不道德、不义的事,就会泄气;这种气是集义所生,要一贯做着合乎道义的事,才能培养出这种正气。中唐的韩愈着力复兴儒道,在孟子养气论的影响下,提出了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的养气说。[3]115-116行之乎仁义之途,也就是重视仁义道德的修养,通过集义来养气。明代宋濂主张要知言养气,就必须积道德、修仁义。他说:圣贤之心,浸灌乎道德,涵泳乎仁义。道德仁义积而气因以充,气充欲其文之不昌,不可遏也。[1]94清代魏禧在《宗子发文集序》中也说道:养气之功在于集义,文章之能事在于积理。[4]494认为养气重在道德意志的修养。道德意

5、志的培养在文艺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因为道德培养的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而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而养气作为培养价值观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必然是文艺创作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手段。总之,作家集义养气,不仅能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能够涵养旺盛的生命活力,从而为其创造打下坚实的身心基础。  三、积学养气  积学的过程也就是读书的过程,要多读书,全身心的投入到先贤的艺术世界,汲取真善美的精华。读书可以养气,因为读书可以扩大眼界和知识,增加生活的智慧和勇气,如清代何绍基所说:子史百家皆以博其识而张其气。此外,读书也可

6、以陶冶作家的性情气质,曾国藩在《家训》中说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通过读书,增强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改变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改变气质和品格的目的。读书可以养气为文,要善于消化吸收书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宋代吕本中在《童蒙诗训》中云:读三苏进策以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滂沛,无吝啬处。[4]487清代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说:多读书非为搬弄家私,震川谓善读书者,养气即在内。故胸多卷轴,蕴成真气,偶有所作,自然臭味不同。[4]494读万卷书以充实学养,陶冶性情气质,其目的不是搬弄家私,而是蕴成真气,创作有个性的文章

7、。由此可见,历代文论家重视读书积学以养其气。  四、出游养气  即走出书斋,在游览名山大川中,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如果说道德上的修养是从内向外散发出来的一股力量,是隐性的,它的提高有赖于作家不懈的积道德,修仁义,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出游而增加生活阅历则不然,它是显性的,是由外向内的蜕变,通过外物激发其志气。宋代苏辙在《上枢密太尉书》中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4]487苏辙强调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以亲身的经历为依据,博交广游以求激发其志气,主张作家突破书本知识和闭门造车的局限,遍游名山

8、大川和故都京邑,与豪俊之士交游,聆听大师高明的议论,以增加阅历和体验,开阔视野心胸,获取尽可能多的教益和启示,从而养其气。  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主导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