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

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

ID:46746177

大小:6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_第1页
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_第2页
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_第3页
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_第4页
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指出:“辙生好为文,思Z至深。以为文者,气Z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这一识见颇具生命教育Z意蕴,成为后世文学批评方面的常用术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谈论作文之道时

2、,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并且谈到了修养历练、积极实践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教育的真谛:重视生命本身的精神成长,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本身即是一种教育。教育从本质上來说是以生命为本的活动,离开人的生命,教育就无从谈起,极富人文意蕴的语文教育尤其如此。写作学习绝对不仅仅是学习文法技巧,决定文章厚重感的是诗意而浓郁的人文情怀。苏辙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一、追慕先贤,体验生命价值善于学习圣人,获得崇高的人生操守。孔子提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表明儒

3、家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德言统一、砥砺人生的传统。尤其文人,更是以静修文德为人生追求。苏辙秉承孟子的“浩然正气说”,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尘得失而不惧,盖亦未冇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将孟子浩然之气的至大至刚的内容具体化为对富贵、贫贱、夷敌、困难、死生、得失的正确态度,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努力学习勇者,获得坚强的奋斗精神。黄宗羲在《谢翱年谱游录注序》中提出:“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

4、勇郁遏,拿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先贤们穷且益坚的抗争精神是形成美文的生命底色。苏辙曾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说苏轼“少报有为之志”,并对其人格进行赞美,说明其兄长坚韧乐观的精神感染了苏辙,无论人生如何跌宕起伏,为人志气不可缺少。虚心学习智者,获得恢弘的人牛智慧。苏辙最推崇的无疑是孔孟之书,也能在品读中有自己独到的人生感悟。在《缸砚赋》中,他借谈从黄泥而成为缸、到碎而为砚的现象,表达了他全真守正的人生思考,批评了世人汲汲于事物的变幻之中而不能自拔,指出“守性”乃是事物处于平静状态下最为本然的特质。养性

5、的问题,就是一个使人向善而臻于理想人格的问题。苏辙在不自觉地努力涵养自己高贵的牛命特质和文化人格。二、遍览山川,迸发生命激情体验首先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然后才是内心的形成物。体验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受、主观体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生命更是通过体验获得意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历史上的名人义士都十分重视游览名川大山,耳闻目见,生动深刻地体验人生百态,而后诉诸文字。正所谓“读力•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山川历目前,而英灵助文字”(《碧溪诗话》)。自然伟人而永恒,钟灵毓秀、

6、雄奇伟岸,总能给人以无限遐想,使人们敬畏而慨叹,从而变化气质,生发豪情。庄子主张“乘物以游心”,继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白居易在《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中说:“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正如苏轼称赞苏辙所言「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生活的巴山蜀水,自古就是景色奇秀Z地:“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旖旎的山水、变幻的风十人情给苏辙以无限的生命激情,长期徜徉其间,或居或游,耳濡H

7、染,涤荡心灵,久而久之,便会化为一种秀杰之气,孕育华章。另外,游历过程中的目见耳闻即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在经历中体会“万物洞察皆文章”,作为对读书养气的补充。司马迁早年遍游名山大川,积累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方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苏轼在《江行唱和集序》中也说:“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遗迹,与凡耳目之所以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辙更是人力侶导走进山水的“养气”之法,指出广泛游览可促进养气:“过秦汉Z故都,恣观终南、嵩、华Z高,北顾黄河Z奔流”时,“慨然想见古Z

8、豪杰”(《上枢密韩太尉书》)。反对一味死读书本,并口批评那种自闭于闺阔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是“腐儒”(《上两制诸公书》)。苏辙在文章中多次提及登临游览的经历。他登上黄州快哉亭时,触景生情,于是感叹道:“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屮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表示了不随世俗流传、不戚戚于个人遭逢不幸的决心。他在游览过宜宾夷中乱山、目睹乱山之中生民的生活后,从内心迸发出“遥想彼居人,状类麋鹿窜。何时遂平定,戍卒从此返”(《过宜宾见夷中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