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人学价值到诗学价值──论苏辙“养气说”的深层含蕴-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科学辑刊一九九八年第三期总··诗学研究从人学价值到诗学价值“”论苏辙养气说的深层含蕴—李春青在蜀学系统中,苏辙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人格理想、学术旨趣、诗学兄有相近相通之处,也有其个人的特点。就诗学观念而言,苏辙最为引人瞩目“”。的著名的养气说以往论者对苏辙此论一般都仅限于诗文创作范围予以阐释。,是在强调交往游历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作用这种阐释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养气说置于苏辙学术思想的整体性结构中来考察实际上养气说中具有深层含蕴。这里所涉及的在根本上是做人与作诗为文、人学价值与诗学价值的,“”,因此我们要想真正深人把握养气说的内涵就不能不从苏辙的人格追求人一、苏辙的人格理
2、想,、,与乃兄相比苏辙似乎缺少一点潇洒飘逸奔放豪迈而多一点厚重笃实“,,,,《宋史》本传说他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苏辙不是纯粹的文人,他不仅关心时事,极为投入,事,颇有政治头脑。在仕途上他也远较苏轼顺达。但苏辙又绝不是一个仅仅沉”,,境界的务实主义者他亦如宋代其他的一流人物一样有着自己超越的精神追“,,,。,;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要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这说,,。父兄一样不肯浑浑噩噩地苟存于世是有自己的人格理想的他论这种人格,,,,,,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
3、行得高而停得下而充忘己而因物不为易勇不为险,。,,,,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满漾与天,。,。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又说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能任也↑从这两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辙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境界主要有两,。“,”“一超越功名利禄达于精神自由之境其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及从,,“。”,云都是指心灵自由状态有近于东坡所谓寓意于
4、物而不留意于物其二独一140一。“”、“,”,所依傍所谓足乎内无待乎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优等等是说达到这之人心有所主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尺度,不为外在因素所动。这种人格境界,—神往主要在于它实质上意味着人的精神的解放与心灵的舒展这是一种。:“,,—次的快乐和愉悦苏辙说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又释《孟子》乐天云乐天者非有所畏非不得已。’,“”。“为之也〓自得是宋代文人(包括道学家)普遍向往的人格境界仔细体味“”“”,除了得之于己和自己得之的义项之外还包含着心灵的自由与自主两层涵,,“”。灵能够自由自主因而主体精神就处于一种平和愉悦即乐
5、的状态中苏辙,。,,。乐莫善于如意忧莫惨于不如意今予退居一室之间杜门却扫不与物接心,。,,,尝不行心之不可未尝不止行止未尝少不如意则予平生之乐未有善于今“”,。可知苏辙之所以能达于至上之乐完全是由于心灵的自由自主宋儒对这个状态是极为重视的,连爱讲大道理的道学家们亦大讲“寻孔颜乐处”。从总体上:的人格境界实际上是一个三维结构心灵的自由与自主以及以二者为基础的。,和乐愉悦自由是对物欲的征服与超越是主体精神突破功利层面更高境界的然不同于西方哲人所追求的以理性对必然的把握或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为特征是内在的、自我的超越,一是外在的、对象性的超越。前者指向纯粹个体性的人,;造的是一种心灵的完满自足后
6、者指向自然与社会建构的是合理合法的秩序,体主体坚守独立的人生准则与价值标准不肯屈从官方的或者世俗的观念体系古代士人阶层千百年间在同君杖的合作与抗争中渐渐形成的一种主体意识,自贵精神的体现。“乐”是主体达到自由自主之人格高度时的心理体验,它不仅,,。次的精神享受而且也是一种标志标志着主体达到了最高的人格境界因此“”,。体长期治气养心的产物同时也是检验这种修身功夫之成效的主要标准:“,。”云学至涵养其所得而至于乐则清明高远矣(二程)⒉可见宋代士人所“”。乐实是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这种自由自主与和乐愉悦的人格理想绝非苏辙所独有苏询苏轼以及、。:学思想家都有同样的追求但是苏辙与其父兄亦有所不
7、同老泉与东坡更强、,、境界潇洒超脱从心所欲的一面而不大看重自我约束自我砒砺的功夫与过程,。,比较重视存心养性的功夫重视心灵的自我锻造与自我提升观其著述常常可气”、“养心”之论,对孟子学说比较推崇。相比之下,东坡则接受庄子的影响更,、而从总体性上来看这种人生境界是儒家道德自律人格提升与道家的清静无,,、。然的结合既有主体进取精神的一面又有适性逍遥无可无不可的一面二、苏辙的学术探索、、,思想史研究者普遍认为蜀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这当然是不错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