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言意共生课堂教学

浅析言意共生课堂教学

ID:25963055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3

浅析言意共生课堂教学_第1页
浅析言意共生课堂教学_第2页
浅析言意共生课堂教学_第3页
浅析言意共生课堂教学_第4页
浅析言意共生课堂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言意共生课堂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言意共生课堂教学..毕业“语文教学的本质怎么说也离不开‘言’与‘意’”,姜树华的这句话平实、朴素,但内涵丰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对此,叶圣陶先生有精辟的论述“: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一回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然而,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非语文化”和“泛语文化”的现象,习非成是,积重难返。“语言”是抽象的系统“,言语”是具体的运用。语文学习的要旨是语言的“运用”,即“言语”。对此,

2、..毕业姜树华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表达。他说,语文就是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文”,文的本质也是话,都属于“言语”,“语文课”也就应顺理成章地被认定为“言语课”。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都是个体化的言语行为,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语言学家,而是培养语言的使用者;教学的重点不是汉语的知识体系,而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训练使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语言。姜树华认为言语的“运用”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离开言语训练的教学即是“非语文化”的教学,离开语言品悟的教学即是“泛语文化”的教学。语文教学是民族母语的教学,学生在

3、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受到辨明是非、善恶、美丑的教育,但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伦理道德及政治信仰的教育,其根本目的还在于让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忽略语言的具体运用,语文教学则是(下转第43页)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话。我赞同姜树华老师的观点,“语文的‘工具性’是显而易见与生俱来的”,“语文的人文性本为语文的应有之义”,二者都不必“特意地标注“”特意提及”。在民族文化的话语系统中“,语言”是语文之“体”,“工具”指语文之“用”“,人文”指语文之“道”。既谓“工具”,便非“运用”不能熟

4、练掌握;既谓“人文”,便非“运用”不能深刻理解。语文教学须使“体“”用“”道”三者在具体的言语运用过程中达到统一。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还指精心领悟文本中语言的运用———“读一篇课文,我们不但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该有别的目标,文章结构、词句样式、表现方法等等,都得觉察、内化并建构……“”语文课堂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学习‘言’‘意’互换”,“‘言’‘意’共生当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取向”。这是姜树华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认定和个性化的表达,体现了他由现象到本质的概括能力

5、和思辨水平。“意”与“言”的关系是个古老的话题,由先秦时的零碎论述到魏晋时期形成高潮。庄子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言者所以在意”“,言”的目的仅在于传达“意”,所以他主张“得意而忘言”。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看到了语言独特的审美价值。刘勰《文心雕龙?炼字》中说“心既托身于言,言亦寄情于字”,认为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言不仅是表意的工具,而且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与情意融为一体,作品内在的生命与节奏,通过语言的节奏与音律得以体现,获得传神的表达。姜树华认为:“语文学习中,必然要将文本形式的‘言’与内容的‘意’有机对接,既

6、要能进入作品的世界,深刻领悟内容的‘意’,又要能鉴赏作家创作的语言及其语言的无限创意。”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王安石晚年诗作“意与言合,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是说言必表意,意借言显,言意相合,方能形神完备。钱锺书先生在谈及言意关系时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指出言和意密不可分,而不只是简单的工具。姜树华语文教学中的言意关系论,与叶梦得、钱锺书的诗论一脉相承。姜树华认为“让学生往来于‘言’与‘意’的双向通道之中”,才能“领略途中的风景”,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语言并不是以具

7、体的形象直接诉诸人的感官,它不像音乐那样娓娓听动,也不像图画那样历历在目,而是表现为词语的概念,它正是通过这些词语概念唤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转换成优美动人的音响和宛在眼前的视觉形象,使人得到情绪的感染和认知的把握。语文学习是“言———意”的认识过程,又是“意———言”的品评过程。朱光潜先生说“: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是缥缈无踪的。言是零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因此,文学上强调“言不尽意”,既包含对语言表达有限性的承认,同时也因为言与意的不完全吻合而留下了艺术的空白。读者可

8、以通过联想、想象与再创造开辟新的艺术天地,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用武之地。姜树华说“:学习课文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探讨品评作者“怎样写”,即意味着学生于文本不只是单向的接受,而更是双向的互动。如孟子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姜树华认为语文学习必须“把握‘意’的指向,领悟‘言’的传神”,要不断地“体会”“领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