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简谈西北花儿及其文化功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西北花儿及其文化功能 摘要:花儿是一种以情歌为主的山歌,是西北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西北地区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西北人民的粗犷胸怀,具有诸多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因此花儿被誉为西北的“百科全书”。本文就从花儿的文化功能角度探析,花儿在西北人民生活中的独特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花儿文化功能百科全书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甘、青、宁、新四省区,汉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以及部分藏族、蒙古族和裕固族等九个民族的民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民歌。”[1]它反映了西北地区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承载着的巨大的文化信息,使其具有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
2、学、文学、美学、语言学等诸多价值。花儿的曲调表现了西部山川宏阔的气势和西部人粗犷浑厚的胸怀,它的歌词细腻地反映了西部人的爱情生活及其带来的喜怒哀乐,歌词的起兴句则涉及到西部的诸多知识,通过它来了解西部文化,是一种重要的途径。花儿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其结构、格调、唱法、风格也有很大区别。“人们通常把花儿分为两个流派:即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流派又各有北路、南路区别。”[2]花儿既是西部人民生活的结晶也是西部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广泛流传的地方既是多民族聚居区又是多种信仰的共融区,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文化相互交流,就促使西北各民族之间有新的交流,这无疑是有民族文化交融和谐的
3、意义,那么何以花儿如此广泛呢?本文欲从花儿的文化功能角度探析,花儿在西北人民的生活中的独特的社会功能,主要的有:审美功能、认知功能、交流功能。 一、审美功能 花儿从本质上讲是民歌的一种,也是民间歌谣的一种形式,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在劳动大众中广泛流传的表现他们的生命观念、艺术情趣的一种审美活动。具体而言,它是西北人民由娱天至娱人,由悦己到悦他及至相结合的一种情感活动,抒情是它最本质的特征。就“花儿”起源看,作为西北民间文学的一支,它源于民间的迎神赛会和祭祀活动,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最早的文艺活动一样,均是祭祀所用。柯杨先生在《花儿溯源》中指出:“气雨歌”、“求子歌”大约是比
4、较早期的与祭祀有关的作品。[3]“娘娘庙里木香呛,先给天上玉皇唱,轻风细雨落一场,先把四路八乡的庄稼长,斗价塌者三倍上,坐者吃肉喝酒摊子上,穷娘娘们一搭喧一场。”据清康熙四十一年所修之《岷州志》可以看出仅岷县一地,每年所举行的民间庙会就有十二次之多,其中每年五月十七日在二郎山所举行的“诸秋神庙会”是一年一度的求雨大会,这正是今日二郎山花儿会的前身。陆泰安在其《洮州纪略》一文中介绍当地的高庙盛会时说:“这一天,诸神供宿庙中,凡是远道前往赴会者,大都食宿于此,他们彻夜高唱,那新颖香艳的词句,婉转嘹亮的声韵,动人魂魄,醉人心神,男女问答相和,若彼此情意融合,那在庙前神龛,权做就结婚前奏,同席者
5、不以为奇。”[4]可见娱神是西北花儿的重要作用,通过娱神人们可乞求风调雨顺,姻缘生子,而后渐渐地由娱神祭祀转向娱人定情。随时代发展其娱人内容占绝大多数,这娱人中,悦己悦他便成为青年男女定情、宣泄情感的最佳途径。 情歌是花儿的主体,也是花儿中最动人、最精彩、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情歌内容中有表现赞美爱慕之情,试探追求之情,热烈爱恋之情,别离相思之情,忠贞不渝之情,婚变之情及婚外偷情等。但重要的是抒情主体的表达方式:男女青年敢于大胆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不满,除了以花儿方式在西北恐怕再也找不出一种文学方式可以如此广阔而主体参与性之强,受认可程度之高及受众之广的活动,可见这也正
6、是花儿的魅力所在。“花开葫芦难搭架,花败了葫芦吊下,不知心腹难搭话,恐害怕尕妹妹燥下。”“黑了黑了实黑了,麻阴凉掩过路了,眼看情人走远了,活割了心上的肉了。”“尕妹是牡丹花园里开,阿哥是蜜蜂者采来。”“越盼小哥就越发愁,盼的捻子烧尽油,肠子拧成灯捻子,再拿眼泪当清油。”感情炽热、浓烈、率直、赤裸、粗犷,要爱就“打断了骨头挑断了筋,越打我俩人越亲”,要恨就“血泪债装在心里头,儿子娃要扳个冤仇”。这正是西北高原人物特有的耿直豪爽性格的反映,敢爱敢恨,大胆,直白。除了情歌外,还有散唱的生活劳动歌,如:“凉水泉儿起烟雾,一架关山好远路,你拿上镢头我拿上锨,咱把这大梁平成川。”“天上云多月不明,地
7、上坑多路不平,队里‘官’多不做活,年年盼富年年穷。”还有对自然之美赞扬的:“莲花山的蜿蜒路,太阳晒者火炼呢,你像牡丹打骨朵,我像黄花扯蔓呢,三天不见想糊涂心,人人口里扯断呢。” 花儿作为西北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西北人民情感的抒发,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娱神娱人、悦己悦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更是西北人民日常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诗的生活方式,不但日出而歌,更有“花儿会”这一种集中抒情活动,因此具有极大的主体参与性与审美特征。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