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ID:25899737

大小:61.5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3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_第1页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_第2页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十五、《孟子》二章教材分析:《〈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告子》。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鱼我所欲也》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

2、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学情分析: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舍生取义”“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

3、,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情感目标1.理解“舍生取义”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4、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2.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教学难点1.正确认识“舍生取义”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孟子的资料。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2.介绍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孔子的孙子

5、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以此游说齐、梁等国,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论和行动均记载在《孟子》一书中。二、朗读课文,找出并解决疑难1.教师范读课文。(1.学生边听边在自己不理解的字下作记号。)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实词、虚词。(2.学生互相交流。)3.帮助学生解决疑难。(3.讨论存在的疑难,弄不懂的集体解决。)三、提炼论点,理清思路1.本文的论

6、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1.讨论后归纳。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2.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7、。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3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

8、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3.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