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

关于论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

ID:25023394

大小: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7

关于论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_第1页
关于论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_第2页
关于论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_第3页
关于论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_第4页
关于论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论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论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关于论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导读:前施以援手。很多媒体聚焦了这件事,并进行了深度的报道与尖锐的批评,给受众造成这样的印象:18路人的素质很低,千错万错都错在路人。笔者却不以为然,反倒认为一些媒体记者缺乏起码的社会学认知,忽视了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深度剖析。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斯宾塞就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强调要从整体的有机性来研摘要:“普爱人格”是指在普爱心理认知下自觉践行爱人、助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的人格特质。提出把塑造“普爱人格”

2、作为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核心是把“爱”作为人格的重要元素予以培育,这在心理学上既有广泛的依据,又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塑造“普爱人格”,包括执政党、政府、各行业在内的一切公民、组织与团体,都得付出努力,营造“普爱”社会心理。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学习心理学,自觉运用心理学,普及爱的认知,普洒爱的温暖,弘普爱的行为。  关键词:心理学;“普爱人格”;人际关系;亲社会  1673-9094(2013)05-0029-04  一、“普爱人格”的心理学内涵  在我国,“普爱人格”的明确提出,是近几年的事情。

3、但是,人们对“普爱人格”的深思自古就有,主要是墨子“兼爱”思想和孔孟“仁爱”学说,到了近代主要是孙中山的“博爱”主张。所有这些思想无不与政治哲学交融在一起,抽象色彩极为浓重。学者中真正从人格角度深思“普爱”的寥寥无几。在笔者查阅的相关论述中,只发现三国时期刘劭的主张,似乎直接体现了对“普爱人格”的微妙洞察。刘劭受《尚书》中“九德”的启迪,在《人物志》中把人格划分为12种不同类型,包括强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惧慎之人、凌楷之人、辨博之人、弘普之人、狷介之人、休动之人、沉静之人、朴露之人、韬谲之人。

4、其中,弘普之人的人格是“意爱周洽”,认为这样的人“普博周洽,弘在覆裕,失在溷浊”(意思是普济博爱、好善乐施的人,推崇造福他人,拯救苦难,缺点是容易良莠不分,充当老好人)。笔者认为这是对“普爱人格”的懵懂描绘。严格讲来,刘劭的主张也只是“主张”,他只述及弘普之人的行为表现,没有也不可能有心理学依据。至今,心理学界还没有形成对“普爱人格”的准确定义。  笔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这样定义“普爱人格”:是指在普爱心理认知下恒久稳定地自觉践行爱人、助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的人格特质。所谓“普爱”,顾名思义就是广泛作用

5、上的爱,泛指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自然,爱社会,其核心是行为利他性。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与行为呈式,它内在地包含着个体心理倾向与个体行为倾向两方面。具体地说,从心理倾向上看,“普爱人格”表现为共情、善良、宽容与悲悯之心。从行为倾向上看,“普爱人格”表现为助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普爱人格”是对冷漠人格的根本否定,意味着人们要学会普爱生命,爱人惜物,要用真爱普洒人文的光辉。“普爱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们在生命历程中将仁爱传播到普天之下,实现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论心理学视

6、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由优秀站..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展。  二、塑造“普爱人格”的心理学依据  笔者提出把塑造“普爱人格”作为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核心是把“爱”作为人格的重要特质予以培育,这在心理学上有着广泛的依据,主要包括: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心理,爱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前提,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抑制人的成长,“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理由,爱就像盐或维生素一样不可缺少”[1]。可见,受教育者的“普爱人格”是他们

7、寻求自我发展,实现“高峰体验”的内驱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代表罗杰斯是杰出的心理治疗大师,他主张在治疗中对理由儿童实施“积极关注”,强调协调与坦诚,为患者创造和谐安全的氛围,并对患者无条件给予关怀,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笔者认为罗杰斯所说的“积极关注”,目的在于让他们减少或避开迷茫,修复爱心人格,其实质是“以爱育爱”。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依据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爱的力量是人固有的生本能,他指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和爱。”[2]弗洛伊德的追随者阿德勒认为,人有

8、博爱、合作与利他的精神,“忽视”儿童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长大以后就会冷漠、猜疑他人,人际关系不和谐,从而失去爱心人格。德国心理学家霍妮提出了基本焦虑理论,认为家庭关系中父母的冷漠、偏爱会导致儿童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神经症。当代精神分析的权威弗罗姆认为,健康人格是有“生产倾向性的人”,这种人与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相似,都能够发挥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这种人格需要重视爱的力量,他指出,“成熟的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使自我得到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