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复原力及其培育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复原力及其培育

ID:34013397

大小:71.8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3-03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复原力及其培育_第1页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复原力及其培育_第2页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复原力及其培育_第3页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复原力及其培育_第4页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复原力及其培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复原力及其培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复原力及其培育-高等教育学论文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复原力及其培育叶湘虹,丁晶(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事实证明以治疗和矫正为目的的心理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幸福问题,这促成了现代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转向“积极心理学”,在“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下,通过发掘人的优势与潜能来促进人的幸福,实现生命的意义。研究探讨了复原力的内涵及其两个核心要素:经历重大困境和积极适应。此外还从能力论和结果论视角分析了复原力的心理机制,综合而言复原力是个体的高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和

2、行动等诸方面综合作用的过程。进而,探讨了积极心理学“预防重于治疗”理念下复原力培育的思路:训练正确认知评估、激发积极情绪调节、叙事治疗重构生命故事、问题解决定位等。[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复原力;正确认知评估;激发积极情绪;叙事治疗[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5)01-0025-05[收稿日期]2014-11-17;[修回日期]2015-02-06[基金项目]201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1YBA309);教育部人文社科基

3、金项目“荣格道德整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1YJA190022);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资助证书号:20130375015)[作者简介]叶湘虹(1972-),女,湖南望城人,哲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道德心理学;丁晶(1989-),女,山东青岛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一、积极心理学的主张:预防重于治疗自从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以降,心理科学就承担着三项使命:治疗心理疾病,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完善,发现并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然而,自二

4、战以来,心理科学一度把视野集中在人类的精神痛苦,心理学家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于心理疾病治疗而忽略了后两项使命,试图解救人类于水深火热的痛苦深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心理学家们研究消极负性心理(如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愤怒等)的文献与研究积极正性心理(如高兴、生活满意度、幸福、爱等)的文献比一度达到21:1,心理学家们创建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已逾三百种,然而人们却发现这种“消极心理学”或“受害者心理学”不但没有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反而每况愈下,抑郁症成了发达社会的头号杀手,精神疾病负担已稳居世

5、界医疗负担的前列。1998年,以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里格曼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研究发现:以治疗和矫正为目的的心理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幸福问题。基于此,他们带来了心理学研究思路的一次华丽转身,从“受害者心理学”转向了“积极心理学”。“过去的50年,心理学只关心一件事——心理疾病,而且做得不错……但是这种进步的代价很高:为了要摆脱问题状态,我们会变得更痛苦,甚至还不如从前。人不只是要改正错误或缺点,还希望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1]积极心理学对待心理疾病的基本理念是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它立足于

6、三大研究基石:一是积极情绪,二是积极特质(主要是优势和美德),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相信人类具有一定抵抗压力与障碍的潜能,来凸显人性的积极方面和健康功能,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复原。“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幸福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我们自身固有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积极的品质,即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和乐观的潜能。”[2]当个体遭遇危机时,我们通过关注积极心理学两大核心品质:乐观和希望,调动其积极潜能和优势美德应对挫折与伤害,把握未来并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实现心理复原,本文就是基于该视野——“预防重于治疗”来讨论复原力问题。二、复原

7、力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关注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发现他们发展归宿各不相同,于是开始探讨其背后的心理原因。一个研究是1970年代中期,Anthony追踪了24个父母是精神病患者的儿童发展,发现其中三分之一出现了精神疾病或相关困扰,三分之二却能健康成长,且成年后依然正常[3]。另一个研究由Werner及其同事对505名出生于1955年的人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同样处于贫穷、父母酗酒、父母离异患有精神疾病的成长环境中,其中三分之二的儿童成年后出现了严重的心理与社会问题,三分之一的儿童成年后

8、却表现得开朗、有胜任力和同情心[4]。心理学家们对适应良好儿童身上的品质有了浓厚的兴趣,是什么让身处困境中的儿童成长良好呢?学者们普遍认为,那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某些保护性因素,保护因素包括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两部分。内在保护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良好特质和社会技能等;外在保护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和社区的影响与支持。在复原力研究初期,学者们认为保护性因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