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ID:20238271

大小:6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1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_第1页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_第2页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_第3页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_第4页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策略;评估;现状与趋势     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西方一些研究者发现在面临同样的不利情境时,有些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显示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另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却不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这种逆境适应中的个体差异现象促使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韧性”的概念。  伴随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目前对心理韧性的研究扬弃了以往关注问题心理的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挖掘个体自我实现和各种积极的心理潜能。文章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心理韧性各阶段发展中产生的概念

2、和机制模型;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的内涵予以新的诠释;提出促进心理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对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予以介绍;最后以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为基础,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心理韧性的发展沿革    1.1早期(1970~1990)——探索韧性特质与保护因子阶段  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的关注点聚焦在对韧性内在特质因子和外在环境保护因子的探索上。此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有astern提出的结果型定义: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3]。  1.2中期(

3、1990~2000)——关注韧性形成的动态过程  早期阶段的研究为探寻与心理韧性有关的内外保护性因素做出了贡献,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通过怎样的途径发挥作用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心理韧性研究发展的深入阶段,此时研究重点已转向关注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Kumpfer、Richardson等人在此阶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Kumpfer在社会生态观、系统观的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了另一个颇具整合性的心理韧性理论模型——“个人——过程——环境”心理韧性框架[4]。  该模型不仅包括了外在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外

4、在保护因素、个体内部心理韧性特质因子以及个体的适应结果三方面;而且揭示了个体、环境和适应结果三者间起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形象说明了个体、环境以及适应结果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型如下图1所示:  Richardson在他的研究中对获得心理韧性品质的过程给予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这种获得的过程是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选择的结果,并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1]。  该模型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三个层面,核心是动态平衡。当个体面临压力生活事件或多变情境时,会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来应对以保持生理心理和精神的

5、平衡状态。最终在有效应对不平衡的过程中获得和提升心理韧性特质,最终达到新的平衡。模型如下图2所示:  如果保护性因素不足以应对压力和多变情境,那么就会产生个体的机能失调。随着动态平衡的打破,在意识或无意识领域会出现一种机能重组,并导致下面四种情况中的一种发生:1)心理韧性重组,即个体生理心理精神系统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还在原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回归性重组,即个体生理心理精神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3)缺失性重组,即个体在达到新的平衡态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些动机、理想或信念;4)机能不良重组,即个体通过药物滥用

6、、危险行为等来应对危险生活事件。  对心理韧性形成过程的探讨促使韧性研究不断深入。此阶段对心理韧性的界定已过渡到过程型定义。例如,APAHelpCenter提出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在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5]。笔者认为,特质型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型定义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心理韧性的实质,其共性在于:其一,个体经历了不利的情境;其二,个体发展状况良好。  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天生潜能。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

7、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等外部保护因素,即上图中所呈现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则会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外部保护因素促使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进而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也就是上图中的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现阶段,心理韧性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应内外环境并保持良好动态平衡的需要,都会受到这些需要的驱动。心理韧性从根本上说,来自个体不断成长发展的积极力量。笔者完全赞同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相契合的观点,认为应该从心理潜能的视

8、角对心理韧性予以界定:即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下促使其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调动一切保护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潜能。纵观心理韧性30多年的发展沿革,从特质型定义、结果型定义、过程型定义到潜能型定义,逐步体现了一种融合的思想。过程型定义本身就包含了特质型和结果型定义的内涵,心理韧性的形成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